印巴“克什米爾戰火”升級?印度廢除“一國兩制”

印巴“克什米爾戰火”升級?印度廢除“一國兩制”

(張思考/圖)

克什米爾的暴力活動,即使新冠疫情流行也沒有趨於平緩。

2020年4月22日,印度警方發佈了一則消息,有“南亞火藥桶”之稱的克什米爾地區,再度爆發軍事衝突。印軍在印控克什米爾南部的斯胡皮延地區,與武裝分子激烈交火,有4名武裝分子身亡。

此前,在克什米爾一處過境點,執行巡邏任務的印軍遭遇武裝分子突襲,3名印軍在襲擊中喪命,另外有2人受傷。

印度指責巴基斯坦跨境恐怖主義助長了克什米爾的分裂,巴基斯坦表示,它只向那些希望從印度獨立出來的克什米爾穆斯林提供道義支持。

南方週末梳理媒體報道的相關數據顯示,在過去二十多天內,克什米爾地區相繼爆發了12次激烈衝突,29名武裝分子被擊斃,13名印軍在行動中死亡。

傷亡數字還在繼續增加,因為印巴兩國仍在各自的實控地區展開炮擊。

過去幾十年的衝突,使得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不再是一個領土糾紛,更上升到了“國仇家恨”。用國際問題專家的話說:“克什米爾是火藥桶,任何一丁點兒火星,都會讓局勢急轉直下。”

克什米爾問題直接涉及800萬人的生活穩定,並影響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

而最近這一系列衝突的導火索,緣於印度在2019年宣佈廢除克什米爾的“一國兩制”。

印度版“一國兩制”壽終正寢

2019年8月5日印度獨立73週年這天,印度政府宣佈,廢除一項被稱為第370條的臨時憲法條款,取消具有爭議的查謨(Jammu)和克什米爾(Kashmir)的特殊自治地位,印度總理莫迪喊出了“一個國家一部憲法”,印度版“一國兩制”壽終正寢。

印度在建國之初,根據一項第370條的憲法條款,賦予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除國防、外交和通信以外的所有事務獨立,包括擁有自己的法律和旗幟,非克什米爾人不可成為當地永久居民。

這被稱為印度版“一國兩制”。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印度中央政府對克什米爾實施的統一性措施,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克邦自治權。自治權被削弱,這也是克什米爾分離主義及1990年叛亂爆發的起因。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後,在第370條保護下的內容基本上僅具有象徵意義,包括:擁有一面邦旗,20世紀50年代的邦憲法,以及1846年至1947年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王公時期遺留下來的本邦刑法。

但克什米爾禁止外來者購買該邦的土地或財產,並保證該邦居民享有工作優先權的條款繼續適用。

不過,這種規定並非查謨和克什米爾獨有。包括印度北部希馬查爾邦、旁遮普邦等在內的一些印度邦,都對當地居民有非常類似的保護。

莫迪上任時,提出未來印度經濟實現“5萬億美元規模”的雄心,因為印度是聯邦體制,各邦政權不是總能穩定掌握在印度人民黨手裡,他們如果推行與中央政府相左的政策,會讓莫迪政府左右為難。

印度人民黨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化長痛為短痛。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教授認為,“廢除憲法第370條,印度人民黨想借難得的政治壟斷地位做大事,把政治優勢轉化成國家治理和法律上的優勢,使政治收益固定下來。2019年大選中,印度人民黨再次以單一過半的高席位當選,莫迪總理的執政優勢比第一任期更大。”

七十多年來,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一直強烈譴責憲法第370條,批評政府姑息唯一穆斯林佔多數的克什米爾邦。但出於對可能發生衝突的顧慮,沒有任何一屆印度政府敢觸碰這一特別地位條款。

強化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的制衡力量,莫迪對印度教徒普遍不滿的克什米爾優先開刀,再合適不過了。他在競選連任時,就做出修憲承諾,要取消印控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很多評論人士稱,以民粹主義政策迎合激進印度教徒選民——無異於“火中取栗”。

那麼,這一政策變化會給印度帶來什麼好處?

通過廢除憲法第370條,印度人民黨政府自動使印度公民在克什米爾永久定居、購買土地、在當地政府任職,並獲得教育獎學金。根據新法律,在克什米爾居住15年或學習7年並在該地區教育機構參加10/12級考試的人,就有資格成為永久居民。

這並不符合當地人的利益,也立即受到印控克什米爾一些政治領導人的抨擊。一些國際專家和當地居民擔心,這將改變以穆斯林為主的喜馬拉雅地區的人口狀況。

“印度政府不僅取消了克什米爾地區的高度自治,事實上還採取了分化和降級兩個手段。一方面,把克什米爾地區分為查謨克什米爾和拉達克兩個聯邦直轄區,事實上肢解了傳統的克什米爾概念。”張家棟向南方週末介紹,“另一方面,把克什米爾分成兩個聯邦直轄區以後,便於聯邦政府對這一地區事務直接控制,可以很方便地繞開或排斥地方議會、地方政府的牽制。三是便於印度統合資源,增強與巴基斯坦進行邊界鬥爭的能力。改為聯邦直轄區以後,聯邦政府,尤其是內政部可以直接指揮地方警察部隊,實現印度安全力量的一體化,增強了管控邊境地區的安全能力。尤其是拉達克地區,連地方議會都沒有,基本成為印度內政部的一個管理對象。”

印度拒絕任何第三方調解

印度這次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舉動,建立“拉達克中央直轄區”和“查謨-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把中巴邊界部分地區劃入,侵犯了比鄰印控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和中國的主權。

2019年8月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批評印度此舉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並且強調中國一直反對印度把中印邊界西段的中方領土劃入印行政管轄範圍。中國不承認印度修改法律的效力。

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在印度修憲後,專程緊急訪華。印度政府聲稱修改法律,旨在消除克什米爾地區的分離主義和恐怖主義,其外長蘇傑生隨後也趕到北京。

2019年8月12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同印度外長蘇傑生舉行會談時指出,印方修憲將改變克區現狀,引發地區緊張,中方反對任何使局勢複雜化的單方面行動。希望印巴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大局。

由於印巴兩國都是擁核國家,國際社會對克什米爾也深表關切。“外交和對話,仍然是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安全理事會決議以解決方案保證和平與穩定的唯一工具。”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多次提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克什米爾爭端。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也呼籲聯合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採取更多幹預措施。

“2020年2月24日至25日,特朗普總統對印度進行正式訪問期間,表示願意就克什米爾問題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進行調解。他對克什米爾的言論遭到印度極端分子的否定。”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國立科技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澤米爾·阿萬說。

在建國之初,印度曾試圖把克什米爾提交到聯合國來解決,但未取得預期結果。隨著國力不斷增強,印度在克什米爾爭端中的立場也日益強硬。

“現在,印度不僅拒絕任何第三方調解,包括美國在內,甚至還限制聯合國駐印度和巴基斯坦軍事觀察團的工作。”張家棟說,“反之,巴基斯坦則願意接受聯合國介入和聯合國調停。兩國對克什米爾解決方法的態度,主要是由於兩國的力量差距所導致的。”

在此背景下,克什米爾地區的緊張局勢也再次直線升級。

修憲易收服人心難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喜馬拉雅山腳,與巴基斯坦及印度、中國、阿富汗接壤,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

印度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裡,把克什米爾渾然天成的美景傳播給全世界,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最後一幕男女主角接吻的地點,就是拉達克班公湖的美景。該湖大部分由中國控制,一小半由印度控制。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上的衝突,可追溯到1947年。當年,英國殖民政府允許印度及巴基斯坦獨立,同時獲邀加入印、巴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印度教王公哈里·辛格(HariSingh)猶豫不決,他甚至還考慮從兩者中獨立出來。

其後巴基斯坦出兵,哈里·辛格王公驚慌失措地加入了印度陣營,以換取後者軍隊的保護。

印度向聯合國求助,聯合國在1948年的一項決議中要求巴基斯坦首先撤軍,印度緊隨其後,只留下維持法律和秩序所需的部隊,為全民公投鋪平道路。

此後,交戰雙方同意停火,用停火線將克什米爾分為印度控制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控制的“自由克什米爾”。但是,此後七十多年來,雙方時有衝突。

從2016年起,印巴雙方關係持續惡化,印控克什米爾經常爆發大型騷亂,一部分穆斯林爭取獨立,另一部分則想重新加入巴基斯坦。

阿萬分析,如今有超過90萬印度軍警駐紮在印控克什米爾,實施了七十多年以來最嚴厲的軍事封鎖、高壓維穩的舉措。造成的結果是,更多人因不滿而走上街頭。

2020年3月4日,印度國防大臣什裡帕德·奈克向議會報告稱,僅2019年,印巴邊境就發生違反停火事件1586起。自從印度於2019年8月取消印控克什米爾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後,印巴關係迅速陷入緊張,2020年1月1日至2月23日期間,共發生646起武裝衝突。

不過,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言人艾莎·法魯基表示,2020年,印度已經違反停火協議765次以上。

“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如果我們允許印度取走我們頭上的這頂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到印度人的擺佈和羞辱。”巴基斯坦首任總理阿里·汗曾這樣說。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也曾經表示:“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臺上佔據一個重要位置。”

“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的爭奪,一為宗教,二為國家認同,三是為了水源。”在印度擔任過幾年外交官的張家棟介紹,“對於巴基斯坦來說,克什米爾是印巴分治以後,沒有被收回的一個穆斯林主導區域。對於印度教徒來說,那裡是印度教的聖地之一。克什米爾首府斯里那加,意思就是吉祥天女之城。這是印度教徒不容失去的土地;另外,巴基斯坦的國家認同主要來源於宗教,如果收不回克什米爾,國家身份就不完整。對於印度來說,也是一樣。世俗民族主義隨著獨立使命的完成而降溫,宗教民族主義的作用上升。如果失去克什米爾谷地,印度的國家新身份也難以建構。而且,克什米爾地區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主要水源地,是印度旁遮普和信德等地區的主要水龍頭。誰控制這一地區,就等於控制住了對方的命脈之一。”

“小鬥接連不斷,大戰基本沒有”

如今,天堂般的克什米爾地區,成為殺戮戰場,是全球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就目前的局勢來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印巴兩國一方讓步的可能性不大。

2020年4月20日《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印度陸軍部隊最新調動已經完成,此前部署在西部邊境線的武裝警察部隊、炮兵部隊,已經重新部署在東部邊境與巴基斯坦多次交火的前沿地帶,並進入戰備狀態。

2020年4月19日,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報道,就在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際,印軍多次使用大口徑榴彈炮和迫擊炮向巴基斯坦控制的邊境線及軍事哨所發起炮擊,其間還攻擊了極端組織的多處躲藏點。

在印巴衝突的過程中,克什米爾地區的民眾成為了犧牲品,印巴兩軍交火期間,不時有炮彈落入居民區,引發民眾受傷或喪命的慘劇,這激起一些當地人的不滿,他們組建武裝勢力對抗印軍的管轄與控制,雙方已多次發生軍事衝突。

不甘示弱的巴基斯坦,除了向實控區增派士兵外,還部署了自行火炮系統,利用控制區的山地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和掩體。作為回應,巴基斯坦軍方也數次組織武裝力量對印軍的陣地和設施進行炮擊。

“印巴兩國克什米爾地區實控線兩側的越境交火,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已經形成了一套潛規則和遊戲法則。尤其是1998年核試驗以後,雙方更是被戴上了‘核籠頭’。”張家棟認為,兩國都明白自己的政策底線,很多鬥爭主要是為了應對國內輿論的壓力。但是,最近幾年來,印度方面不斷進行突破核約束的戰術性嘗試,包括2019年印度空軍突襲巴基斯坦境內非爭議地區目標,這增加了克什米爾局勢升級的風險。但仍然沒有突破兩國“小鬥接連不斷、大戰基本沒有”的基本態勢。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也認為,雖然印巴兩國已經做好了大戰準備,但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幾率並不大,兩個國家現在都擁有核武器,雙方不敢隨便大打。

“支持者和反對者如此反應,在印度次大陸屬正常現象。”德國電臺記者穆什-波羅夫斯卡(BerndMusch-Borowska)對半島電視臺說,“局勢也可能在任何時候失控。”

有分析人士認為,莫迪政府的下一個目標是,將克什米爾更緊密捆綁於印度,或者說,使該地區更加融入國家,進而控制整個克什米爾。

未來,值得關注的一個焦點是,印度能否處理好長期以來因為宗教種族矛盾騷亂不已的印控克什米爾局勢,還包括涉及巴基斯坦國民情緒的敏感問題。

這一切,最終指向一個命題:蹂躪克什米爾逾70年的戰爭,何時才會終結?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姚佳彤 千里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