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城市旅遊規劃方案

中國城市旅遊規劃方案之九:遵義城市旅遊規劃方案

——中國策劃20年金獎

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文

2007年6月應遵義市政府的邀請,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對遵義進行了整體城市旅遊規劃。遵義旅遊規劃方案完成後一舉獲得中國旅遊策劃金獎,並得到了遵義市領導的高度評價。在旅遊規劃方面,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通過考察,從眾多資源中找出城市的指紋定位:國運之都,轉順之城;國運之都,中國會都;國運之都,長征之都。圍繞這一定位,規劃了眾多旅遊生態鏈。

第一個問題是:城市形象定位乏力:

遵義市擁有“國酒之鄉、紅色經典”的形象口號,但是這明顯不是遵義的指紋,這裡有三個道理:

一是遵義真正的城市指紋是遵義會議、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婁山關戰役等長征文化的精華,國酒只能居其二,以“國酒之鄉”定位明顯以輕代重;

二是“國酒文化”僅限於茅臺酒廠和茅臺鎮,缺乏真正的酒文化內涵,酒文化遠遠沒有做足做透,缺乏吸引人的魅力。加之國酒是用來喝的,用來旅遊,缺乏支撐,以現狀來看很難成為旅遊精品;

三是現在對遵義紅色旅遊資源的定位,只限於用“紅色經典,錦繡遵義”來表達,遠遠沒有挖掘出遵義在紅色旅遊中的地位和份量來。

遵義市的遵義會議會址、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婁山關戰役、國酒茅臺、海龍囤古堡、十丈洞瀑布、萬畝竹海等有其一即可稱為天下奇觀,聚集在一起更可稱之為天下大觀!

但遵義市的資源與知名度嚴重不匹配。目前遵義會議會址一年僅有遊客60萬人,遊客多為區域周邊遊客,遊客到遵義看一眼會址和茅臺鎮就轉身離去,在市裡很難停留一天至兩天,旅遊經濟只是初級的門票經濟。一流的旅遊資源只有三流的旅遊知名度和旅遊經濟效益,名與實的落差是巨大的。

遵義市的旅遊資源及稀缺性人們知之甚少。旅遊要作為一個城市的支柱產業,必須達到GDP的8%以上,但遵義目前的旅遊業只佔GDP的2%左右,還存在較大差距。

第二個問題是:城市空間狹小,城市資產不活

第一、城市面積太小,這是遵義能否現代的一個基礎問題。我們評價一個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主要是看這個地方的城市建設。如果城市面積小了,城市建設不可能太現代化——因為成本過高,很多人也會覺得沒有必要。就以遵義市紅花崗區為例,全區面積近700平方公里,但城區市區面積只有的十分之一。這就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城市發展的空間,所以城市發展緩慢。由於山地城市的限制,城市基礎規模小,功能不完善,對農業人口及外來人口的吸引力和承栽力不強。以現有城市空間來拉動200萬城市人口的建設,屬“小馬拉大車”力不從心。

第二,城市資產不活,目前遵義房地產市場炒鋪居多,炒房較少,商鋪銷售容易,招商難,原因還是在於外來人口不足,城市居民消化能力有限。房地產開發看似熱鬧,但整體均價僅為1800元/平米左右,這是因為對土地的調控較松,放量較大,地價偏低造成。因為城市人口總量和消費水平限制,土地經營利益不大,炒作空間較小。所以,溫州炒房團和江浙炒房團曾進入過遵義,但未作試水就望而卻步。

第三個問題是:旅遊缺乏整合,紅色旅遊不火

隨著安順和黔東南的先後崛起,地處黔北的遵義卻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既無省會貴陽依賴行政、交通和經濟中心的便利,成為貴州旅遊的中轉地。又無安順的的先天優勢成為首要旅遊目的地,成為貴陽的城市配套的假日休閒地也難,因為氣候和環境同質化程度較高。人們談起遵義絕大多數只能想起遵義會議,人們對遵義的認識還僅停留在:遵義=遵義會議,遵義的其他旅遊資源的數量及稀缺性人們知之甚少。赤水、茅臺和婁山關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在遵義,導致遵義旅遊基礎單薄。從旅遊角度來看,遵義會議名氣很大,遵義旅遊名氣很低,原因就在於此。遵義的旅遊資源與旅遊知名度嚴重不匹配。

另外,遵義有長征文化、生態文化、酒文化和地域文化,品種過多,主次難分,在長征文化還沒有形成強大的突破口,打開遵義旅遊的局面時,四大文化品牌一擁而上,往往造成形象混亂,不知所云,反而吸引不了消費者。因此,遵義旅遊要先做減法,後做加法,當主力品牌形成強大的影響力之後,再分步推出其他分品牌,保持持續的吸引力,這才是解決之道。

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認為,遵義旅遊最需要的是一是整合資源,形成一個統一的旅遊概念和主題,既不能只有遵義會議,又不能搞大而全;二是紅色旅遊要與普通老百姓產生緊密關係,要回答一個問題:別人為什麼一定要來?

紅色聖地對公務員和官員有吸引力,但對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今天的人們,它的吸引力在哪裡?需要昇華和延伸遵義會議的意義和功能,讓遵義與消費者產生緊密關係,非來不可!

根據上述理念,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用排除法把原有的一些定位否定了,並找出正確定位來。

第一個錯誤的定位是“國酒之鄉”

茅臺酒是很響亮的品牌,但用它作為城市形象問題會有很多問題:一是企業產品一旦受市場規律影響或自身出問題,就會影響城市品牌;二是酒是用來喝的,用來旅遊就成問題了;三是遵義的知名度來自遵義會議,而不是茅臺,遵義會議才是遵義的核心形象。

第二個錯誤的定位是“紅色經典,綿繡遵義”

紅色經典,除了遵義還有許多,綿繡遵義,同質化 太高,總之這句話可以用在井岡山、韶山、西柏坡等紅色旅遊區,此定位不具備三性。

第三個錯誤的定位是“轉折之城,轉運之城”

這一定位應該說還是抓住了遵義的核心,但是,“轉折”和“轉運”的含義對遊客有很大的阻礙,因為好運轉壞運也是轉折,順風轉逆風也是轉折。

第四個錯誤的定位是“轉折之城,幸運之旅”

“轉折之城”不利之處同上,幸運之旅,這有馬上變現的意思,按這句話的理解是在旅遊遵義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幸運的事,這會造成一個大問題:遊客在遊玩遵義的一兩天中,絕大多數人不會遇到幸運的事,反而難免遇到磕磕碰碰,那麼“幸運之旅”就會變成欺詐消費者行為。而“轉順”和“從此轉順”不給你馬上變現的感覺,是旅遊遵義之後才轉順,因此不會不良反應。

第五個錯誤的定位是“古播州名城,清沙灘文化”

遵義的古代歷史文化在貴州可數一數二,但最多是省級冠軍,放到全國就排不上號了。

第六個錯誤的定位是“綠色遵義,生態家園”

這種口號更沒有特色可言,這是給城市居民宣傳口號,對外無用。

上述定位都被我們否定了,最後熊大尋旅遊策劃公司和旅遊規劃公司給遵義提出了它的城市形象定位:

國運之都,轉順之城

國運之都,中國會都

國運之都,長征之都

為什麼這樣定位?因為遵義只有定位於“國運之都,轉順之城”才是真正的城市指紋所在。遵義會議的真正意義集中體現在《黨史》所高度概括的“三個挽救”上“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的真正意義不僅僅是大轉折,而是改變了中國的國運。中國自1840年開始國運急劇衰退,進入了歷史的最低谷,如此一直延續到近一百年後的1935年遵義會議,從此中國國遠開始大轉折,從最低谷走出,打開了局面,直到今天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華盛世,再次走向歷史的高峰。這一切的轉折點,就在遵義會議。所以說,遵義是名副其實的“國運之都,轉順之城”。

在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遵義不能簡單地定位於“轉運之都”,因為好運轉壞運也是轉運,這會讓人在旅遊遵義時產生顧忌。也不能簡單地定位於“幸運之都”,這太娛樂化,會損害遵義厚重的紅色文化的價值和形象,並且會把我黨拔亂反正、扭轉乾坤的偉力扭曲為“幸運”,所以,只能用“國運之都”來概括,既有大氣魄,並且也能吸引人來沾沾國運。而“轉順”比“轉運”更直接、更有吸引力,並且沒有負面的歧義。更準確的表達了旅遊遵義能給人帶來好運勢的意圖。

另外,熊大尋旅遊策劃公司和旅遊規劃公司把遵義會議提升為“國家之會”、“國運之會”,並且“婁山關戰役”可歸納為“突破難關”,“四渡赤水”可歸納為“渡過險灘”,“突破烏江”和“四渡赤水”可歸納為“拔開烏雲見赤日”之“拔雲見日”的轉順之詞,以“國運之都”為先導,倡導借國運興企運、借國運興家運、借國運興己運、借國運興財運的理念,通過“旅遊遵義,人生大利;遵義開會,事業大順”的消費觀念誘使遊客和會客到遵義來,將遵義打造為一個“中國會都”吸引人們來這裡開會,振興會議經濟,因為會議經濟是旅遊經濟的高級形態,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是最大的。依託遵義作為山水園林城市、避暑之都的優勢,以及遵義會議的巨大影響力,把遵義打造成為“國運之都,中國會都”,形成

“喝國酒、聚國會、借國運”的旅遊及會議經濟生態鏈。

根據遵義的城市定位,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為其量身定做了旅遊定位:

旅遊遵義,從此順利

連泰山近來都把“五嶽之首,中華之魂”的定位

改成了“登泰山,保平安”,可見祈福文化對人的吸引力之大。

在遵義,我們結合遵義會議打造“轉順文化——紅運文化——紅色傳奇文化旅遊體系:”,遵義老城背依龍山面向鳳凰山,中間是湘江,有”龍鳳呈祥(湘)”的轉順之意,與“遇難呈祥”是同意,足以說明遵義是一個轉順之城。

鄧小平也是在遵義會議從受排擠壓制,轉為走上了黨的重要領導崗位,並且鄧小平於1958年11月二到遵義,並於20年後領導了中國第二次大轉折——改革開發,遵義可謂是“兩代偉人崛起處,百年中國轉折點”,再次證明遵義是中國的“國運之城,轉順之城”。

在《新華網》的文章報道中我們看到這樣的描述:遵義會議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政治生命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也是鄧小平政治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轉機,是鄧小平革命生涯中的一個新開端。遵義會議期間,鄧小平被正式選舉為中央秘書長。鄧小平在後來談到這次會議時指出:“遵義會議糾正了機會主義路線,毛澤東同志作為黨的政治領袖,把黨引上了正確的道路。”鄧小平在我們黨最危難的關頭,堅決擁護毛澤東主政,糾正機會主義路線,為把我們黨引向正確道路,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遵義會議在鄧小平的政治生命中,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遵義會議以後,鄧小平重新回到黨中央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協助中央領導開展工作。從此,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幹,開始了他後來更為光輝的戰鬥歷程。

為此,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為遵義制定了紅運文化體系

轉順文化——紅運文化——紅色傳奇文化旅遊體系,以此支撐“旅遊遵義,從此順利”的形象定位。


中國自古有“手氣轉順”、“運勢轉順”、“仕途轉順”、“諸事轉順”等說法,將 “婁山關戰役”可歸納為“突破難關”,“四渡赤水”可歸納為“渡過險灘”,“突破烏江”和“四渡赤水”可歸納為“拔開烏雲見赤日”之“拔雲見日”的轉順之詞。

以“國運之都”為先導,倡導借國運興企運、借國運興家運、借國運興己運、借國運興財運的“轉順”理念,將紅色旅遊產品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轉順體系,不到婁山關,你的人生就突破不了難關,不到赤水河,你的人生就渡不過險灘,不到遵義會議會址也就不能命運轉順。另外還必須從茅臺鎮出發,順著赤水河走廊一直走到赤水市,為什麼?因為這是一條中國最著名的酒文化長廊,中國一半的名酒都出產在這個長廊:茅臺、董酒、習酒、郎酒、珍酒、瀘州老窖、小糊塗仙等等,因為這是一條酒的長廊,所以就有了“長長久久”的意思,我們就告訴遊客,你不僅要把命運轉順了,還要來這裡走一趟,這樣才能紅運長久!

據此,我們再開發“紅運當頭”的紅軍帽作為旅遊紀念品,開發民間普遍流傳的“紅軍菩薩”玉雕旅遊紀念品,以此將紅色旅遊與人們發生緊密關係,促成紅色旅遊的空前大發展,以此創造紅色旅遊的“遵義模式”。

為什麼要這樣定位?根據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做旅遊和經營城市的經驗,現代旅遊和城市營銷,已從產品營銷的訴求經歷了質量、功能訴求到情感、價值訴求的轉變。大眾旅遊最初就是為了遊覽壯麗的山河和名勝古蹟,在經過一直持續的觀光遊之後進入了由體驗、休閒為主題所構成的全新旅遊時代。體驗自然,享受生活,放鬆心情,將是未來旅遊消費的主流。所以旅遊城市通過營銷想傳達的信息不僅僅是無限風光和人文景緻,更重要的是與消費者建立情感共鳴,滿足遊客情感價值方面的需求或慾望。與遊客的需求或慾望對接,進行相應的情感訴求,才能維繫並加強與消費者的情感對接與溝通。

比如女性在旅遊中首先看重的要素是浪漫,因此訴求浪漫的旅遊目的地都會成為女性遊客的首選,因為它們使女性遊客從感觀和心理上能體驗到一種浪漫,達到女性所注重的情感訴求。男性注重的是新奇,訴求新奇的景區自然紅火起來。而不管男女老少,都無一例外對命運最為關心,因此“轉順文化——紅運文化——紅色傳奇文化旅遊體系:”就有了廣大的市場。

西南鋁總經理趙世慶說:“去年西南鋁召開‘十一五’規劃工作會,最初考慮在遵義或赤水舉辦,後來卻放在了重慶的統景,因為我們看中‘一統美景’的寓義,遵義是一定要去的,但要放在企業發展的關鍵和轉折階段。”

一個會議地址的選擇,必須討個好口彩,這是許多老總和政府官員普遍想法。眾多會議競相選在重慶,大多數人是看好重慶“雙重喜慶”的好彩頭。所以,“旅遊遵義,從此順利”,不僅是遵義獨特的紅色文化和城市指紋的最佳概括,更重要的是具有極強的煸動性,並且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堪稱絕妙!這個“從此順利”怎麼形成一個完整的旅遊體系呢?我們是這樣來一一對應的:

轉順文化——紅運文化——紅色傳奇文化旅遊體系:

婁山關——赤水河——遵義會議會址——茅臺鎮至赤水市(酒文化長廊)

(國運山)(國運河)(國運之都) (國運長久)

突破難關——渡過險灘——從此順利——紅運長久

讓婁山關、烏江、赤水成為繼遵義會議會址之後的必遊景點,形成轉順體系,引導遊客這樣一個旅遊觀念:

不走到位,運勢不順。讓世人盡知遵義是國運之城,婁山關是國運之山,赤水河是國運之河,赤水自古是一條運河,堪稱“紅運之河”,通過轉順旅遊體系,將“貴陽—遵義—仁懷—赤水—瀘州”這條紅色旅遊精品線成功打通盤活。打造“中國紅色旅遊第一線”的品牌。

原來遊客到了遵義看完遵義會議會址,立即就離開遵義,一天都留不住。現在不同了,我們的“轉順文化”體系一推出,你必須把所有主要景點玩完,才能離開遵義。你再也不是直奔遵義會議會址,而是要聽我們的安排了。因為我們的宣傳資料、導遊和旅遊社會告訴你,你要先遊婁山關,要先突破人生的難關,然後去渡赤水河,渡過人生的險灘,之後才能去遵義會議會址,因為,突破難關、渡過險灘後,人生才能轉運,從此順利。是不是游完遵義會議會址就可以走了?不行!因為只是命運轉順,長不長久也很重要,所以最後還得去走一趟茅臺和赤水的中國酒文化長廊。如此一來,遊客必須待個三四天,這樣經濟效益就會翻幾倍!

開發“紅運當頭”的紅軍帽旅遊紀念品

酒文化長廊——紅運長久

從茅臺鎮沿赤水河至習酒廠公路護欄上,設酒品牌長廊,將遵義及貴州、四川當地酒品牌通過大型酒瓶模型,一直排列在赤水河岸邊,形成世界最長的品牌長廊。與世界上最長的石刻龍建築群體、美酒河摩崖石刻一起構成一首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對應我們設計的“紅運長久”、“長長久久”的轉順旅遊體系,吸引戀人和結婚族到此旅遊,以祈求好運、討個好彩頭

赤水——紅

運河——運

長廊——長

酒文化—久

對於婁山關的策劃,“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句毛澤東詩詞是婁山關的重要品牌,但現有景點不能更好地體驗這種景象。建議在點金山或大尖山或現有盤山路的高山之巔,設立一個“東方紅”景點,立一個主席手指千山的雕像,寓意“指點江山”,將《憶秦娥·婁山關》刻石為銘,寓意“激揚文字”,在這裡即可觀日出,又可看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看日出時,通過電子設備在景點播放《東方紅》的樂曲,太陽緩緩從主席頭身後升起,形成“毛主席光輝照四方”的景象,以強調遵義會議樹立毛主席的領導地位,從此打開了全新的局面和迎來全新的氣象。寓意借主席之手“撥雲見日”的轉順之意,形成“突破難關,渡過險灘,撥雲見日,從此順利”的旅遊體系。讓其成為必遊的景點。

除了上述的主力產品策劃外,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還發現遵義有一個景點很有意思,他就是他山。

遵義餘慶縣松煙鎮蒲村有一座山名叫“他山”——四川巡撫錢邦藝在《他山記》裡寫道“宇內山石之奇,無過川黔楚粵,而蒲村為最也”, 他山以奇石薈萃而聞名,但是作為一個旅遊景點來講其知名度遠不足為道,怎麼策劃呢?我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概念就可以把這個景點炒作起來,奇石薈萃的他山剛好對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寓意他山的奇石可以與玉石相媲美,這樣不僅把這個“他山”在哪裡?這個千古之謎也解開了,更厲害的是還能把它的石頭炒作起來,文人雅士來之,必花數百元帶“他山之石”回去留念,以備他日能攻玉,這個旅遊產品不得了!

另外,我們還為貴州策劃了夜郎文化。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遵義的桐梓就是古夜郎所在地。依據如下:

第一,歷史上古夜郎國在貴州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夜郎國的中心在哪裡,貴州的夜郎文化要一個核心載體,大量事實證明桐梓是古夜郎國的核心部分。

第二,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桐梓一直是夜郎國的組成部分。

第三,桐梓是唐宋夜郎。是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夜郎縣,歷經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存在了四百七十八年。

第四,桐梓是李白夜郎。桐梓是唐代詩仙李白一生唯一的流放地,在此蹉跎三年。至今桐梓境內仍有許多關於李白的物化紀念,並且因此而文風鼎盛,代代流傳。

如下一些詩句足以證明李白到過夜郎。比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三載夜郎還,於茲鍊金骨”;“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萬里南遷夜郎國,三年歸及長風沙”;“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去國愁夜郎,投身窮荒谷,半道雪屯蒙,曠如鳥出籠”。

第五,桐梓是迄今為止一千三百多年都未曾改名的夜郎。桐梓夜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上唯一叫做夜郎的地方。

在策劃夜郎國的過程中,我發現為什麼夜郎自大的原因?因為它做不大,所以只能自大,為什麼夜郎做不大?因為,它這裡風水不好,有一個斷頭山河一條逆流水。

桐梓城邊有一座很突出的山叫魁巖,由南向北全長十五公里。此山綿延不斷但是從中被一闢為二,變成斷頭山。這還不夠,兩個斷頭山之間竟然還有一條河水由東向西流,變成逆流河,所以風水很不好。當地的民謠這樣唱到:東水向西流,飛劍斬龍頭,文官不到老,武官不到頭。從歷史上看文官李白,武官張學良都在此受挫,李白曾發配來此,而張學良將軍則因為西安事變,被老蔣囚禁在魁巖附近的小西湖,所以這個“文官不到老,武官不到頭”還真是有佐證了。來到魁巖腳下,稍微留意,就會發現與魁巖隔河相望的馬鞍峭壁與魁巖絕壁竟是驚人地一脈相承。真像是一劍劈成兩半。

關於魁巖的成員,相傳在遠古時代,桐梓這一片地域全是一片汪洋,常有游龍到此興風作浪。一天,一條游龍被神仙追趕,從四川放心朝這裡逃來。神仙是一位青年,氣宇軒昂,手持寶劍立在船頭,游龍到此已精疲力竭,神仙追上來找準龍頭一劍,龍頭龍身就分了家,龍頭就是現在的馬鞍山,龍身自然就是魁巖了。陽光下登高一望,光芒四射的天門河橫劈在兩絕壁之間,儼然一柄斬龍利劍。所以魁巖的風水被破,這可解釋“夜郎自大”,夜郎為什麼做不到的原因?

(遵義市四套班子聽取熊大尋對遵義的總體策劃彙報,策劃方案獲得一致通過,並且得到高度評價,市政府領導宣佈:隨後中科院和同濟大學將按照熊大尋旅遊規劃公司的總體策劃方案進行遵義城市規劃。)

遵義城市旅遊規劃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