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飛專題」內憂外患下,中國市場能否成為拯救奈飛的下一根稻草

奈飛繼8月28日公佈了三部華語自制劇集的播出日期後,近期又放出《罪夢者》相關的海報和劇照,已然開始了第一波預熱。

這三部華語自制劇集分別為《罪夢者》、《極道千金》和《彼岸之嫁》,分別將於10月31日、12月6日和明年年初上線,排期十分緊湊,也凸顯了奈飛對這場大陸首秀的格外重視。

「奈飛專題」內憂外患下,中國市場能否成為拯救奈飛的下一根稻草

《罪夢者》海報

奈飛負責人諾斯說,"這是兩年來與各團隊努力工作的結果。我們特意選擇了三種截然不同的題材,來體現我們內容類別的範圍和廣度,以及我們一直與之合作的有才華的製片人、編劇和導演的創造力。"

世界級的流媒體巨頭進駐中國市場的野心昭然若揭,其背後的深層次動機是什麼,為什麼選擇這個時間點進入,讓我們順著奈飛近年的發展脈絡一一分析。


過去十年,奈飛從小小的租碟服務網站,發展為如今的流媒體巨擘,打破了好萊塢巨頭長期割據統治局面,不僅對電影業產生巨大沖擊,更是一舉改變了整個流媒體格局。

  • 流媒體上,2017年奈飛在美國家庭視頻流媒體服務的市場滲透率達到74%,遠超Amazon、Hulu和Apple+,用戶使用時長也遙遙領先;
  • 二級市場表現上,2002年成功上市,股價漲幅高達6168.47%;
  • 內容製作上,在2018年的艾美獎的評選中,奈飛以112項提名,首次超越艾美獎霸主HBO的108項。
「奈飛專題」內憂外患下,中國市場能否成為拯救奈飛的下一根稻草

艾美獎

但光鮮傳奇的背後,卻是成為行業公敵後的內憂外患,危機四伏下,奈飛急需通過海外市場尋求新的增長。

一、北美市場飽和,市場增量走低

從公司所披露的財報來看,公司2018年收入增長主要得益於全球流媒體業務的順利發展。從2017年開始,北美市場每季度新增付費用戶基本都穩定在100萬左右,而國際訂閱用戶從2017年第一季度的380萬增至2018年第四季度的731萬。

北美市場天花板已然到頂,增長空間不大,開拓海外市場成為奈飛下一階段的核心目標,這也是中國和印度成為其戰略佈局中最為重要市場的原因,人口紅利決定了流媒體的麵包究竟有多大。

但開拓新市場不是簡單的事情,異地複製的奇蹟並不多見,一方面歐美以外市場的付費能力相比較低,而且前期推廣奈飛讓利多,培養用戶的應用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另一方面,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剛進入容易水土不服,還得慢慢摸索。

「奈飛專題」內憂外患下,中國市場能否成為拯救奈飛的下一根稻草

二、被迫提價,喪失價格優勢

2019年年初,奈飛宣佈美國地區服務漲價13%-18%,為公司十二年來最大的提價幅度。經過此次調價,奈飛套餐費用由8-14美元漲至9-16美元,和HBO的每月15美元的定價相比仍有優勢。

但來勢洶洶的Disney+的價格只有6.99美元,康卡斯特旗下的NBC Universal月訂閱價格甚至從12美元修訂為10美元。

雖然伴隨著漲價,奈飛的股價和財務表現得到提振,但曾經通過低價策略戰勝對手百視達的法寶,現在反而成為Disney+、Apple+等對付奈飛的武器。

「奈飛專題」內憂外患下,中國市場能否成為拯救奈飛的下一根稻草

Disney+

三、迪士尼、亞馬遜、HBO流媒體圍剿

奈飛已然成為行業公敵,不僅打破了好萊塢電影的傳統發行週期和窗口期約定,從好萊塢巨頭口中攫取大量利益,也爭奪了其他巨頭平臺龐大的用戶流量。

巨頭們也日益發現流媒體的價值和戰略意義,開始爭先擠進這個賽道。

迪士尼2020年將從奈飛平臺收回漫威和迪士尼內容,旗下不僅有ESPN+和Disney+兩大流媒體平臺,還拿下了美國第二大在線視頻網站Hulu的控制權。並表示將花費約15億美元從其工作室獲得授權內容,10億美元用於迪士尼+的原創內容。

AT&T旗下的華納將從奈飛平臺收回《老友記》的播放權,華納旗下的HBO擁有自己的HBO Max平臺,Warner Media承諾將大幅增加HBO Max的內容支出,每年預算增加50%,約5億美元。

「奈飛專題」內憂外患下,中國市場能否成為拯救奈飛的下一根稻草

《老友記》

蘋果花費10億美元構建Apple+的原創內容庫,科幻連續劇《SEE》每集預算將達到1500萬美元。

而奈飛的老牌對手亞馬遜Prime也虎視眈眈,2017年,亞馬遜憑藉《滿編的曼徹斯特》成為了首個獲得奧斯卡的硅谷公司。2018年內容投入為50億美元,2019年預計投入60億美元。

前有狼,後有虎,縱觀這些對手,不是背靠龐大財團和用戶流量,就是坐擁大量優質內容版權,或者兩者兼有,作為租賃起家的奈飛,如何打造自己的護城河和用戶忠誠度,是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四、現金流短缺,高負債打造自制內容體系

《紙牌屋》宣傳期間,裡德·黑斯廷斯一句名言被反覆引用:"我們的目標之一是在HBO成為我們之前,先成為HBO。"

為了爭取優質的頭部內容,奈飛開創的一次性預訂整季模式,與相對保守的電視臺作品開發機制相比,無疑使得奈飛的模式更加受到內容生產商的青睞,此外,奈飛深刻意識到建立自制內容護城河的重要性,尤其在迪士尼、華納等收回內容版權後。

先是以嚴肅正劇《紙牌屋》開了一個好頭,緊接著以黑色喜劇《女子監獄》徹底驗證其內容能力,到最後《羅馬》在奧斯卡斬獲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三項大獎。

「奈飛專題」內憂外患下,中國市場能否成為拯救奈飛的下一根稻草

《紙牌屋》

此外,更是重金挖走大量金牌製作人,例如2018年就先後從21世紀福克斯和迪士尼挖走了瑞恩·墨菲和珊達·萊姆斯,兩人的代表作《實習醫生格蕾》和《美國恐怖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但是大手筆採購的背後是大量現金的流出,2018年奈飛一年內容支出高達120億美元,是HBO、蘋果的好幾倍,長期債務超過100億美元,商業模式壓力巨大。但令人遺憾的是大投入並沒有換來同等的收穫,根據尼爾森的第三方數據顯示,Netflix2018年播放分鐘數前十部中八部都是好萊塢出品。


內憂外患之下,海外市場成為奈飛的救命稻草,截至目前,奈飛已經進入了190多個國家,海外用戶數量在2017年就超過了美國本土用戶。海外市場方面奈飛採取本土化戰略,採購本土內容商的作品,在題材和內容創作上給予充分自由。

例如今年大獲成功的韓國古裝喪屍劇《Kingdom》,如果沒有奈飛的背後參與,受制於韓國國內的製作規章,也許就無緣面世了。

本土化採購迎合當地文化的同時,切入當地無法涉及的類型題材和垂直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這就是奈飛的海外戰略之道。

「奈飛專題」內憂外患下,中國市場能否成為拯救奈飛的下一根稻草

《Kingdom》

我國在8月15日的《互聯網信息領域開放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將推動開放互聯網遊戲、視頻和圖書等互聯網內容運營業務外資准入條件,探索在北京市試點開放區域,突破現有政策,允許外資在滿足內容監管和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網絡遊戲下載和網絡視聽節目服務。

這一政策變化讓奈飛看到進入中國流媒體的新希望,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奈飛早已垂涎已久,在成功進入印度市場後,積累了豐富海外拓展和自制爆款劇經驗的奈飛,在今年10月會交出怎樣的一份答卷呢?中國本土的騰訊、優酷、愛奇藝三大流媒體巨頭會有怎樣的措施應對呢?Disney+、Apple TV+會緊隨其後嗎?這些問題,只能靜待時間來給出答案了。

(PS:這是奈飛系列的第一篇,後續還會對奈飛的歷史進程和關鍵優勢進行探討,以及我國視頻格局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