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青藏之旅(26)


一个人的青藏之旅(26)


塔尔钦海拔4600多米,在冈仁波齐南边。转山的传统源自发祥于阿里地区的原始宗教“苯教”,这个崇尚山水自然的宗教好像天生就和冈仁波齐有着不解之缘。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西藏后的二百年,佛法广弘。其后末代赞普达磨疯狂灭佛,不但没能遏制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反而自己被僧侣刺杀,强盛的吐蕃也终于分裂。之后,被称为忍辱波罗蜜的佛教第三波密教进入西藏,不但让印度已经消失的佛教再次复兴,也让佛教在整个西藏彻底大行其道,并形成了在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藏传佛教。据说当时最著名的法师是噶举派领袖人物米拉日巴,在他抵达冈仁波齐时,这里正是苯教的重要道场,其一代宗师那若笨琼对米拉日巴怀有很大的敌意,后来为了这片神山的宗教属性两位法师展开了远非人力所及的斗法,直到现在转山沿途还可以看到当年斗法留下的痕迹。最终,米拉日巴取得了斗法的胜利,而苯教则开始引入佛教的教义。上世纪末,十世班禅确吉坚赞还曾经说过要将苯教当作藏传佛教一部分的话……

一个人的青藏之旅(26)


第二天清晨,是我要开始转山的时候,也是要和徐大哥一行分别的时候。在我和徐大哥、王姐、小李、徐大哥的女儿一起合影留念后,我背上行囊准备出发。就在这时,王姐叫住了我,她不由分说拿下我的背包和腰包,将里面的东西全部倒在床上,然后只选择防雨布、火腿肠、巧克力等很少几样放进我的腰包,再挑出两瓶水塞进我的口袋。接着让我把背包锁进车里,告诉我带着的东西已经足够,转山的路上带的东西越少越好,够用即可,否则会在路上觉得穿件衣服都累。徐大哥在一旁打趣,让我千万不要在路上发善心助人为乐,尤其不能见着美女就去帮忙,否则空包都会勒的肩膀疼。那时,虽然觉得他们有些夸张,但我并没有多想,只是一心照办。但在开始转山之后我不止一次庆幸听了王姐和徐大哥的话,并由衷的感谢他们。

一个人的青藏之旅(26)


经过短暂的道别我要出发了,王姐又叫住了我,送给我一根木质手杖,说她们已经用不着了,留给我吧,转山一定有用。后来这根手杖确实用上了,只是用它的不是我自己。

在一个藏家的小餐馆里喝饱了酥油茶,我正式踏上转山的路。

一个人的青藏之旅(26)


转山的起点我已经说不清是从冈仁波齐南侧的哪里开始,只好把一出塔尔钦就算做起点了。我记得出发的时间是早晨九点整。

一个人的青藏之旅(26)


路上的人还真不少,五颜六色的现代徒步装备者占了大多数,反倒是藏族同胞人数寥寥。开始的一段上下坡度不大,有点像内地农村的田间小道,走起来颇为轻松,而且纯净的空气中带着微微的草香,很是惬意。随着行人走了一段之后我觉得自己可以试着走快一些,于是开始见人就超,刚开始还数着超过的人数,数到五六十时也就成了习惯,索性忘记数人数,开始埋头超过一个又一个行人。

一个人的青藏之旅(26)


第一次见到藏族同胞是在一面装有经筒的矮墙跟前,一对母女衣着敝旧,母女二人都裹着艳丽的头巾,母亲肩上背着整袋的干粮。她们虔诚的转着经筒,小女孩儿几乎是用力的往上够才摸得到经筒的下缘。矮墙上的经幡、哈达还有长着巨大双角的羚羊头都记录者一代又一代藏族同胞的虔诚和质朴。我想象这个女孩慢慢长大,双手合十虔诚膜拜神山的情景,由衷的祝愿她获得神山的庇佑。

一个人的青藏之旅(26)


一路上,只要是高地就一定会有密集的经幡;只要是路口就一定会有写着象雄古文字的石阵。有时候还能见到硕大完整的羚羊头骨。我纠结于自己不是藏传佛教的信徒没有准备经幡,但在心里我已经悬挂了很多遍。一个多小时后,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当中不少人是在凌晨五六点就起程的。

我见到了磕长头的两位藏族汉子。两人面庞黧黑,身形健硕,有着藏族人特有的彪悍;双手、双膝都专门做了防护,背上背着饮食。我看了他们好一阵子,迈一步、蹲身、跪倒、匍匐、起身、站立、再迈一步……

一个人的青藏之旅(26)


他们微微喘着气,额头沾满尘土,路上的行人均给他们投以最钦佩的目光。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