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蝸牛書生(woniushusheng)

當我敲下這個標題,我知道我很可能一下子冒犯了整個80、90後的青春。

終場哨響,第一季《這就是灌籃》正式結束,但誰贏誰輸,其實並不重要。

如果說《灌籃高手》開啟了很多少年對於籃球的熱愛與嚮往,那《這就是灌籃》告訴我們更多的則是,成年後的艱辛和不如意。

這是檔籃球真人秀綜藝,選手大多是18-26歲的青年,他們有的在打著商業聯賽,有的在籃球和常規職業中做著抉擇,有的只是業餘打一打街球、過上了柴米油鹽的平凡人生。

他們在同一個節目裡競爭,每個人天賦卻參差不齊。有的人從開場就是主角,有的人只能努力抓住每一個表現的機會來獲得掌聲,甚至可能都不是一個進球,而只是一次拼搶、一個防守。而結果呢?往往也是主角獲得了勝利。動畫片裡是正面角色獲勝皆大歡喜,但現實中,沒有人是反派。

這是不是和我們的生活很像?我們都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生活其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一帆風順吧。

這也是我認為《這就是灌籃》的最大魅力,它展示了人一生中會遇到的競爭,機會,規則,意外,爭議,服從,犧牲,反擊,練習,堅持,瞧不起,等等等等。

以籃球之名。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這就是灌籃》不同階段的賽制其實非常複雜,但籃球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贏。可就像我們日常的生活一樣,在奮鬥的過程中,有辛酸、有委屈、有犧牲、有不公平。作為一檔自帶放大效果的綜藝,《這就是灌籃》則將這一切拆開,呈現給我們看:

你一定會經歷競爭,甚至對手比你強大數倍: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你也可能會被看不起,甚至,被嘲笑: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你可能之前被忽視,有了一個機會便視若珍寶: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你也可能會遇到意外,無法發揮出自己的所有能量: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你有可能會被犧牲,為了集體的利益: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你有時候會衝動,不顧一切後果: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你有時候要學會接受,因為一切自有規則: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這些,早已超出一個綜藝節目帶給人的視覺愉悅,而是一項真正的運動彰顯出的人生道理。

很多朋友看球只看NBA,最容易關注到的是灌籃和球星,但小人物的努力和掙扎,卻很少人能看到;很多人會嫌CBA沒有NBA般的速度和快感,但每一個聯盟都一樣,有天賦溢出的明星,就有幹髒活累活的角色球員。並不是《這就是灌籃》的球員有多麼高超的技巧、打出了多麼高水平的籃球,才有這樣多的故事可以說。而是籃球本身,每個籃球聯盟本身,就有這樣複雜而真實的情境,只是一檔綜藝,會將這些放大,再放大。

如果沒有這檔綜藝,不打籃球的人可能永遠都不會關注一群普通少年的比賽,也無法從各種細節中感受籃球的魅力,這魅力在於競爭、在於規則、在於挑戰、在於可能性,更在於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球賽,而從這項運動裡,我們可以更深刻地,體味人生。

優酷為其中的一些球員專門製作了紀錄片,球場下,他們再次震撼到了我:

大東,一個在節目中因為一句“我和鐵牛四六開”而被網友嘲諷的大個子。鐵牛被認為是節目中最強的中鋒,而大東這句話被認為是,不自量力。但實際上,大東的身世和經歷更加不容易。他半路出家開始打球,沒有家庭的支持,在外打球時母親罹患癌症。

他渴望進入職業聯賽,但當時18歲的他卻處處碰壁,被拒絕的理由是“年紀大了”。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不瞭解職業體育的人可能會困惑,但實際上在中國職業體育就是“少年功”,18歲已然錯過了開始職業訓練的最佳時機。

晏旭,一個在節目中以耿直、坦率形象示人的球員。他在少年時期和郭艾倫、周琦、韓德君這些國家隊球員都是隊友,但如今的能力和地位卻與他們有天壤之別。他這些年究竟經歷了什麼?

年齡,體制,說白了就是這兩個因素。在這兩個因素下很多有天賦的孩子最後無球可打,無隊可歸,最後日趨平庸。晏旭在因年齡問題無法打球的日子,漸漸消沉,被委派到遙遠的四川。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他也努力了啊,他也醒悟了啊,可惜一切在命運的鬼使神差下,不可挽回了。他終究無法和他曾經的隊友站在同一片賽場上了。

在中國,像晏旭這樣的球員不知還有多少。

陳登星,一代野球扣將,MIC領軍人物。在畢業後進入銀行工作了6年,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辭職,以熱愛的扣籃為生。聽起來扣籃是多麼的霸氣和瀟灑,但背後付出的,是無數次的訓練和逐年累積的傷病。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他今年32了,連職業球員在這個歲數也進入了身體的下滑期,他還能扣籃多久呢?陳登星說,只要他還扣的動,他就能飛。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我只是舉了三個例子,但其實每個一直在這條路上堅持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艱難和汗水。你只看到他們翱翔天際的一瞬,那是他們用摔倒無數次、練習無數次、對抗無數次換來的精彩。

其實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都發生著這樣的故事,但籃球乃至更多的體育競技,因為其獨有的對抗、競爭、團隊合作、重複練習,讓這些球員的故事更有魅力: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有人告訴你

你不要幻想

以你這樣的天賦

你做不到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但你偏不信命

你不會在乎他們的聲音

因為只要你打出來了

那些質疑的人都會閉嘴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你也曾猶豫過你的選擇

但你還是堅信你的熱愛

就算選錯了

也要跪著走下去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你幾度在枯燥的練習中想要放棄

但你記起了自己當初的承諾

給自己一個交代

給夢想一個交代

《這就是灌籃》回顧: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灌籃高手》

這過程當然很難

但你堅信你可以

你獲得了偏執與堅韌

這是籃球這項運動對你的最大饋贈


回頭想想,是不是《灌籃高手》在我們的人生啟蒙中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只不過《這就是灌籃》中的小夥子們,他們既不是NBA賽場上閃耀的球星,也不是動畫片中的完美主角,他們是和我們一樣的,在另一個領域為了自己的生活和夢想奮鬥的年輕人。

所以他們的故事才更真實,更鮮活,更能激勵人心。

我很感謝,在我長大的時候,在我需要面對人生風雨時,我的身邊出現了這檔節目,我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灌籃高手》。

重要的是,在這些故事中,不只有成功和榮耀,不只有堅持和奮鬥,還包括接受規則和信任隊友,包括保持冷靜和制定策略,甚至還包括,接納自己的平庸。

就像灌籃只是籃球比賽的少數瞬間,更多是爭搶籃板、貼身防守、上籃得分,甚至是投籃不中,這些才是常態。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所以這不是一碗以籃球為名的雞湯,這映射著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庸常。

Basketball is Lif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