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各券商觀點彙總整理

華泰證券:壓力天平傾斜

主要邏輯:

1)三大信號反映市場風險偏好仍處謹慎觀望。市場配置邏輯從前期找政策、找漲價進一步演繹至找題材和短期確定性,反映市場風險偏好仍處謹慎觀望;週五要素市場化政策發佈+美聯儲信貸刺激出臺後市場反應鈍化; A股與外圍由“同漲同跌”演繹為“外強內平”。

2)外資回暖但內資謹慎下的“縮量均衡”。上週北向資金淨流入環比繼續上升,外圍回暖下VIX回落及中美利差階段性高位仍是外資加配A股短期主導邏輯。內資方面呈現顯著的縮量均衡態勢,融資買入額及其佔兩市交易額比例環比繼續下滑。

3)盈利預期中期趨勢改善與政策信號強化意味著市場壓制力邊際釋放。年報快報與Q1業績預告反映短期盈利預期下修的壓力仍存,但3月金融數據—尤其是企業信貸/直融/M2增速大超預期,意味著中期盈利V型反彈的時點與幅度亦或超過此前預期;週四要素市場化文件既在短中期推動GDP增長和增加貨幣需求,又在中長期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大概率改善A股中期風險溢價。中期盈利趨勢的改善及風險溢價的修復意味著市場三大壓制力中的兩大因素出現積極變化。

4)美聯儲+原油驅動下流動性風險超預期改善意味著市場支撐力邊際強化。週四美聯儲2.3萬億信貸計劃將廣義資產購買邊界從投資級公司債拓寬至中小企業貸款,週五G20會議確認OPEC+減產計劃落地。美聯儲信用下沉及原油爭端初步“休戰”,海外流動性風險演繹為信用風險的概率或降低,市場三大支撐力中的海外流動性緩解預期邊際強化。

配置方向:

1)企業復工的內生補貨需求:消費電子產業鏈補貨拉動元器件,地產竣工加速帶動家居補貨,電子、軍工產業鏈補貨帶動有色新材料需求;

2)逆週期政策推動需求:老基建+地產復工帶動建材、建築用鋼、建築;新基建從硬件端到軟件端利好工業互聯網/工控/雲計算/人工智能等:

3)線下消費回暖需求:種業和養殖後周期的疫苗、白酒、餐飲渠道調味品和食品等。

4月14日各券商觀點彙總整理


申萬宏源:春季躁動緩慢起步

主要邏輯:

1)自下而上盈利預測下調壓力猶存,海外不確定性仍在,但真正的邊際變化是國內二季度“政策回補”持續驗證。春夏之交再躁動緩慢起步的判斷不變,步步為營。海外風險資產反彈,但市場擔憂的新冠肺炎疫情反覆、深度衰退、政策對沖效果有限等問題並未根本解決。A股自下而上盈利預測已經開始下修,但幅度可能依然不足。我們仍需要揹負著中期不確定性前行,這也是強調春夏之交再躁動行情只能“緩慢起步”的原因。

2)中長期性價比正悄然改善: 4月3日央行定向降準並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3月社融存量同比改善。金融穩定委會議強調“發揮好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提升市場活躍度”,疊加近期陸股通尾盤加速流入特徵有所增強,資本市場穩預期工作繼續落實。要素市場化向改革紅利要經濟發展空間,長期經濟轉型政策回補的時間點早於我們的預期,A股長期有機會的基礎被進一步夯實。土改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也構成A股中短期的支撐因素。

3)我們認為,4-5月是政策面密集催化的時間窗口,仍可期待政策催化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短期量化指標指示賺錢效應有所擴散,反映出市場內在穩定性初步回覆,已能夠對國內政策面和海外環境的改善做出積極反映。中期問題的擔憂未消除,短期市場有反覆是正常現象,但我們的基準判斷依然是緩慢起步,步步為營。

配置方向:

1)必需消費仍值得保持底倉配置:農業、食品加工、醫藥生物

2)以此為基礎,結構選擇上建議轉守為攻,重點關注:電氣設備、環保和通信(新基建);建築裝飾、建築材料和工程機械龍頭、汽車(傳統逆週期調節受益)。

海通證券:聚焦內需

主要邏輯:

1)市場階段性反彈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A股估值低、前期回調明顯。二是,美歐流動性危機緩解,國內政策加碼。從全球各大市場指數3月中下旬最低點至今的漲幅看,A股反彈力度較小,這源於前期A股跌幅較小,總體來看市場上的各類情緒指標距離2月底3月初的高點還遠,均處於今年以來偏低水平。這說明市場反彈正在途中,情緒沒有明顯過熱,也沒前期低點時那麼恐慌,目前需要邊走邊看。

2)結構上外需不足內需補。目前海外疫情形勢嚴峻,對我國外需的影響是必然的。而缺失的外需只能由內需來補。這次政策的重點和亮點是新基建和消費。從整體投資規模來看新基建雖然相比老基建較小,我們測算新基建投資佔2020年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3.8%,但是增速很高。今年也已經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性消費的政策,在相關政策的推進和支持下,國內受疫情衝擊延後的消費需求有望得到持續拉動。

3)我們維持前期觀點,由於全球流動性危機緩解及國內政策加碼,市場處於階段性反彈中,但是海外疫情還很嚴峻,對基本面的影響仍未消除,反彈後市場可能還會回落,即反覆震盪築底,整體是區間震盪。未來A股再次回落的誘導因素可能來自國內較差的一季報、美歐股市的再次下跌。我們認為當前市場的反彈只是階段性的,市場要真正進入牛市3浪的趨勢性上漲還要等基本面回升信號。

配置方向:

券商+科技

中信證券:迎接市場拐點

主要邏輯:

1)近期海外影響趨弱,市場情緒趨穩,A股與全球市場聯動性在降低,未來仍將更多反映中國自身經濟恢復的預期。隨著一季度經濟數據的披露以及海外疫情的趨穩,相對全面客觀評估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成為可能,政策定調預計會更加明朗和積極,力度會更強,措施會更具體,投資者此前的擔憂也會落地,預計市場底部拐點也因此將在下週各項經濟數據落地後得到確認。

2)近期全球資金再配置進程已經開啟,北上資金日均流入規模達到32億,恢復至1月疫情爆發前水平,且以配置型外資流入為主;產業資本入場跡象明顯增加,年初至今共出現12次舉牌,147家公司增持;國內經濟的快速恢復仍在途中,前瞻融資指標已經恢復至去年四季度水平,全行業整體復工率估算已恢復至90%以上。我們依舊認為海外資金的再配置、產業資本的入場以及國內經濟的恢復將共同驅動二季度的市場上漲。

配置方向:

配置上依舊以新舊基建及相關科技龍頭(5G、雲計算、新能源車等)為主線,同時重點關注海外業務收入佔比低、上游供應鏈/原材料不依賴於進口、全年業績確定性較強的內需驅動組合。

興業證券:市場有望迎來重新出發

主要邏輯:

1)貨幣政策紓困顯成效,3月份新增社融5.2萬億、人民幣貸款2.85萬億,均大幅超預期。一系列政策配合、復工復產逐步恢復,內需經濟正在逐步走向良性恢復通道,政策效果正在由金融領域向實體傳導。

2)海外一系列救市和刺激措施,推升外部風險偏好。但因為油價低位、全球疫情蔓延導致海外需求減少,3月份PPI同比-1.5%,需要注意外需疲弱對於企業利潤、全球供應鏈,特別是中上游企業利潤的衝擊,基本面仍存在下行壓力。

3)後續重點關注外需疲弱狀態何時看到轉好跡象,其次,內需在寬信用和財政政策進一步發力情況下,疊加月度跟蹤月度高頻經濟數據,投資者能夠對基本面情況作出評估和調整後,市場有望迎來重新出發,迎來更大級別的新機會。

配置方向:

“兩頭走”,一頭佈局低估值、高分紅、業績穩的核心資產價值龍頭。另一頭大創新科技成長方向,“新基建”,把握政策加持的科技基建和民生基建相關投資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