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花生種植,花生病蟲草鼠害的防治

危害花生的有害生物種類很多,病害有50餘種,生產上常見的有病毒病、枯萎病、葉斑病及鏽病等;蟲害有360餘種,近年來大面積危害較重的有蠐螬、蚜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草害有60餘種,其中優勢雜草有狗尾草、馬唐、牛筋草、稗草、鐵莧菜、馬齒莧等;田間鼠害有10餘種,危害花生的有黑線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等。它們的危害會導致花生減產,對其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策略。

特色花生種植,花生病蟲草鼠害的防治

(一)花生病害及防治

1.葉斑病

(1)發病特徵花生葉斑病多發生在生長中後期。主要危害葉片、葉柄、托葉,莖稈也受其害。葉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兩種。褐斑病又叫“早斑病”;黑斑病又稱“黑疽病”。這兩種病遍及我國主要花生產區。多混合發生同一植株的同一葉片上。輪作地發病輕,連作地發病重。重茬年限越長,發病越重,往往不到收穫季節,葉片就提前脫落,這種早衰現象常被誤認為是花生成熟象徵。花生受害後一般減產10%~20%,嚴重的達30%以上。

褐斑病:多發生在葉的正面,病斑為黃褐色或暗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4~10毫米。病斑的周圍有清晰的黃色暈圈,似青蛙眼,葉背顏色變淺,無黃色暈圈。有時在病斑上產生灰白色的黴狀物。在莖、葉柄和果針上形成橢圓形病斑,暗褐色,稍凹陷。

黑斑病:發生比褐斑病晚,病斑小而圓,暗褐色或黑褐色,直徑1~6毫米。病斑邊緣較褐斑病整齊,無黃色暈圈或不明顯。葉揹著生許多黑色顆粒點,排列成同心輪紋狀,其上著生成叢的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主要包括4方面:一是花生收穫時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進行集中處理,健康秸稈和落葉收集後統一作牲畜粗飼料,過腹秸稈及有機肥料必須經充分腐熟後方可施用,以控制和杜絕病害初次侵染源。二是進行輪作換茬。花生葉斑病的寄主單一,只侵染花生,因此與甘薯、玉米等作物隔年輪作或與水稻進行水旱輪作。三是播前進行充分曬種和選種,去除病籽癟粒。四是注意中後期排澇降漬,促使穩健生長。

藥劑防治。花生生長中後期,可進行藥劑防治。常用藥劑有:75%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5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波爾多液200倍液(硫酸銅頤生石灰頤水為1頤2頤200)。噴藥次數根據病情發生情況確定,一般間隔10~15天,連噴2次,每次噴藥量50千克。注意後期避免噴施多菌靈,以防誘發鏽病。

2.鏽病

(1)發病特徵鏽病是我國南方及長江流域花生產區的一種暴發性病害。近年來該病在北方花生產區也相繼發生。

發病越早,損失越大,一般減產15%~20%,嚴重的可達50%左右。

花生髮生鏽病後,主要受害部位是葉片,葉柄、托葉、莖、子房柄和莢果也都可以感病。葉片感病以背面為重。發病初期在葉背長出針頭狀小白點,幾天後,病斑變黃綠色,隨著病斑擴大,表皮破裂,露出鐵鏽色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呈圓形,直徑約1毫米左右,葉背面產生的病斑小些。托葉上的夏孢子堆較大,莖和子房柄的孢子堆呈橢圓形,長約1~2毫米,果殼上的孢子堆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長滿夏孢子堆的葉片很快失綠變黃乾枯,出現早衰現象。病害嚴重的花生全田呈現鐵鏽色,甚至全株死亡,莢果不能成熟即在土壤中腐爛,造成嚴重減產。

(2)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一是清除並集中處理花生田間病殘體,以控制和減少病源,延遲發病期。二是選用抗病高產品種,如南方病區可選用粵油551、粵油22號等高抗高產品種。三是調節播種期,如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春花生產區,可應用地膜栽培技術,適期早播,以便提早收穫,避開生長後期高溫多溼的發病盛期。秋花生播期適當推遲,以利用鏽病孢子不耐夏季高溫的弱點,達到減少病原的目的。

藥劑防治。在花生鏽病中心病株率10%左右,或葉片產生1~2個病斑時,開始噴藥防治。主要藥劑有:波爾多液200倍液,95%敵鏽鈉6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

一般連續噴藥2~3次,每次間隔10~15天,每畝噴藥液50~60千克。

3.病毒病

(1)發病特徵病毒病是近年來我國北方花生產區發生和危害嚴重的主要病害,包括花葉病毒、矮化病毒、斑駁病毒和叢枝病毒等4種類型。

花葉病毒。病株葉部在幼苗期就顯症狀,葉片小而變形,葉脈周圍出現褪綠小黃斑及綠色明脈症狀,葉緣黃褐色鑲邊。病株比健株矮小。病果變小且輕,莢殼厚薄不勻而堅硬,籽仁變小呈紫紅色。

矮化病毒。病株嚴重矮小,為健株的1/3~1/2,甚至更矮。單葉葉片變小,葉色濃綠,莖枝節間縮短,開花量小,結果少而小,病果似黃豆粒,有的果殼開裂,形成爆粒,露出紫紅色的小籽仁。該病主要由蚜蟲傳毒,有時和斑駁病毒混合發生。

斑駁病毒。病株莖枝不矮化,主要表現在葉部,有深綠色斑塊。一般花生出苗後10天左右開始呈現病狀,首先在嫩葉上出現黃綠相間的斑駁,先出現的斑塊較大,直徑0.3~0.5釐米,不規則形或圓形。以後隨植株生長,病症不斷擴展到全株葉片上。在蘇北和山東的春花生髮病初期為5月底,6月中下旬進入高峰,有時可延續到7月上旬,進入8月份病症有自然隱退的現象。

叢枝病毒。病症從開花下針期出現,一些小葉從基部的葉腋間伸出,逐漸向上發展直至頂梢,這些小葉密生成叢,像掃帚狀。花器感病後畸形,既不像花又不像葉。當病株發生叢枝時,正常葉片開始黃化脫落,最後留下小葉叢生的枝條,株叢顯著矮化。果針伸長而子房不膨大,有的形成“雞嘴豆”,有的向上反捲成“秤鉤”狀,顏色青紫,種子不實,表面具有筋樣紅褐色的導管,病仁生吃有苦味。

(2)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病區首先注意選用抗病品種,實行分級粒選,剔除帶毒的小粒仁和紫紅色病粒,並實行地膜栽培。南方秋花生叢枝病嚴重發病區,在花生開花期,發現病株應儘早拔除,切斷田間傳染源,並適當推遲播期至8月中旬,避開發病高峰,減輕發病率。

藥劑防治。一是藥劑浸種催芽,播前應用長效治毒靈浸種12小時催芽播種,可推遲斑駁病毒病高峰期,顯著減輕危害。二是藥劑防治蚜蟲、葉蟬等害蟲,以切斷病毒來源。

4.花生紋枯病

(1)發病特徵花生紋枯病在花生各生育期均可以感病,但以結莢期較為突出,一般發生群體較大、田間鬱閉嚴重的花生田塊,常伴有高溫、連續陰雨天氣。病狀主要表現在葉片上,受害葉片呈現水漬狀圓形灰綠斑,斑點常沿葉緣向內擴展,呈雲紋狀不規則大斑,後蔓延到莖稈上,莖稈受害後可蔓延到果柄和莢果上,造成植株枯死、莢果腐爛。病組織表面常有白色蛛絲狀菌絲,纏結成團,逐漸為黑褐色,堅密成菌核。

菌核大小不一,多為綠豆大小,近球形、扁球形或不規則形。

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中,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在高溫、高溼條件下,菌核萌發長出菌絲,從自然孔口侵入,靠接觸侵染鄰近健株。病部菌核還可借風、雨和流水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高溫多雨,花生田積水,過施氮肥,田間鬱閉,溼度大,有利紋枯病發生。前茬作物紋枯病重,花生紋枯病也重。

(2)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一是不在紋枯病嚴重的水稻田種花生;二是花生田要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溼度;三是適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四是合理密植,避免群體過大;五是搞好結莢期化控,確保中期穩長,防止後期倒伏。

藥劑防治。一是採用2%井岡黴素800~1000倍液,每畝噴藥液60千克;二是畝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克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克或50%紋枯利乳劑100克,兌水60千克噴霧。

特色花生種植,花生病蟲草鼠害的防治

(二)花生蟲害及防治


1.蚜蟲

花生蚜蟲是我國花生產區的一種常發性害蟲。早播春花生頂土尚未出苗時,蚜蟲就能鑽入幼嫩枝芽上危害。出苗後,多在頂端幼嫩心葉背面吸食汁液。始花後,蚜蟲多聚集在花萼管和果針上危害,使花生植株矮小,葉片捲縮,影響開花下針和正常結實。嚴重時,蚜蟲排出大量蜜汁,引起黴菌寄生,使莖葉變黑,能致全株枯死。蚜蟲危害後一般減產20%~30%,嚴重的田塊達50%~60%,甚至絕收。蚜蟲是花生病毒病的重要傳播媒介,除自身危害外,往往帶來暴發性的病毒病害。

(1)形態特徵花生蚜蟲分為有翅胎生蚜、無翅胎生蚜和若蚜。

有翅胎生蚜。黑綠色,有光澤。複眼黑褐色,眼瘤發達。觸角6節,橙黃色,第5節末及第6節呈暗褐色,第3節較長,上有感覺圈4~7個,排列成行。有前後翅各2枚,翅莖、翅痣和翅脈均為橙黃色。腹部各腹節的背面有硬化條紋,第1和第7腹節各有1條側突。腹管黑色,圓筒狀,端部稍細,具覆瓦狀的花紋,尾片細長,基部縊縮,兩側各有剛毛3根。

無翅胎生蚜成蟲體胖,呈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澤。

腹部各節背面骨化較強,體節不明顯,第1至第6腹節各有1塊黑色斑。體壁較薄,具均勻的蠟粉。觸角9節,第3節無感覺圈,其他特徵與有翅蚜相似。

若蚜。個體小,紫灰色,體節明顯。

(2)生活習性花生蚜蟲1年發生20~30個世代。完成1代最短為4天,最長為17天。主要以無翅胎生雌蚜和若蚜在背風向陽的山坡、溝邊、路旁的十字花科、豆科雜草或冬豌豆上越冬,有少量以卵越冬。翌年春天在越冬寄主上繁殖,4月中下旬平均地溫回升到14益時,產生大量有翅蚜,先後向麥田、薺菜或刺槐、紫穗槐和國槐的嫩梢及春豌豆等寄主植物上遷飛,形成第1次遷飛高峰。5月中下旬花生出土後,田間的薺菜等寄主植物陸續老熟枯萎,又產生大量有翅蚜,向花生田遷飛,形成第2次遷飛高峰,因此造成6月上旬始花的花生田蚜蟲點片危害。進入6月中旬,由氣溫升高及天氣乾燥,有利蚜蟲繁殖,再次產生大量有翅蚜在花生田內外蔓延,形成第3次遷飛高峰。這時正是花生開花期,如果條件適宜(乾旱、少雨、高溫),蚜蟲則繁殖很快,一般4~7天就能完成1代,田間蟲口密度劇增。這是蚜蟲對花生猖獗危害的時期,也是花生病毒病發生的高峰期。梅雨期間,溼度大,天敵多,蚜蟲密度銳減,加之天氣炎熱,部分蚜蟲向陰涼的場所轉移。

9~10月份氣溫降低,花生收穫後,有翅蚜又從花生落粒自生苗和菜豆上移向薺菜等寄主危害和越冬。

(3)防治方法

藥劑拌種。畝用40%毒死蜱乳油10毫升,兌水1千克拌種,花生種子帶藥出苗後蚜蟲遷飛危害時,即可致死,同時還可以兼治蠐螬、金針蟲、薊馬等其他害蟲。

前、中期噴施藥液。苗期、花針期蚜蟲發生時,可用吡蟲啉、抗蚜威等噴霧防治。噴藥時注意噴到葉片的背面,以提高效果。

2.蠐螬

蠐螬又叫土蟲、地漏子等,是金龜甲幼蟲的總稱,它的成蟲是金龜甲,為我國長江流域及北方花生產區的一種暴發性害蟲。在花生幼苗期,成蟲咬食莖葉,造成缺苗斷壟。結莢飽果期,幼蟲啃食根果,造成花生大片死亡和莢果空殼,大大降低產量。據觀察,1頭3齡暗黑鰓金龜蠐螬能取食8~10個幼果。一般使花生減產15%~20%,嚴重的減產50%~80%,甚至絕收。

(1)形態特徵金龜甲屬鞘翅目金龜甲科,種類很多,但嚴重危害花生的主要有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等幾種。系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共經過卵、幼蟲、蛹、成蟲4個不同的發育階段。

卵:產土中,初產為橢圓形,乳白色,孵化前膨大成圓球形,可見2個褐色上顎。

幼蟲(即蠐螬):身體肥胖,通常彎曲成“c”字形,白色至乳黃色,皮膚柔軟多皺紋,並生有細毛。頭大而圓,黃褐色或棕褐色,口器發達。有3對胸足,腹部由10節組成。

蛹:為裸蛹,多為黃色或褐色。3對胸足和前後翅依次貼附在身體腹面,能自由活動,羽化前複眼變為黑色。

成蟲(即金龜甲):身體多呈橢圓形。不同種的色澤、大小差別很大。有1對堅硬角質化前翅,後翅膜質,藏在前翅下,供飛翔用,少數種類後翅退化。觸角末端膨大成葉片狀。

(2)生活習性

大黑鰓金龜。分佈在江蘇、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遼寧等省(市)的大部分地區或部分地區。2年1代,以成蟲和幼蟲隔年交替越冬。在蘇北、山東越冬成蟲4月中旬開始出現,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為發生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末期。每晚8~9時為出土盛期。喜在花生、大豆等作物和矮小苗木上取食、交配。越冬幼蟲10月中下旬下移,翌年4月中旬上移危害,6月上旬下移化蛹,6月中旬開始羽化為成蟲,當年不出土,原處越冬。

暗黑鰓金龜。在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地1年發生1代,而在東北各省則2年1代。在蘇北、山東以老熟幼蟲越冬。

6月上旬出現成蟲,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出土盛期,高峰期在7月上旬,8月上旬為末期。晚7時出土活動,8時為盛期,出土後飛到高粱、玉米及矮小灌木上交配。交配後飛往、楊、刺槐、慄等樹木上取食,至黎明時飛回樹墩或泥土內潛伏。

交配後的雌蟲飛往花生地產卵。有隔日出土、趨光、假死和趨高、集中取食等習性。

銅綠麗金龜。分佈在江蘇、安徽、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區。1年1代,以2~3齡幼蟲越冬。越冬幼蟲4月上旬上移活動危害,5月下旬開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始羽化為成蟲,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盛期,8月中旬為末期。每天黃昏出土,悶熱無風天氣活動最盛。黎明前潛伏。7~8月為1~2齡幼蟲,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3齡幼蟲,10月下旬下移越冬。

(3)防治方法蠐螬種類很多,發生規律不同,防治前必須進行蟲情測報,弄清蟲種。根據不同蟲種的危害習性,採取相應措施,及時控制危害。

農業防治。一是輪作,特別是與水稻實行水旱輪作,可減輕蠐螬的危害。二是結合耕地、播種或收穫時撿拾蠐螬,降低越冬基數。三是田邊地頭種植蓖麻,對誘殺成蟲有很好的效果。四是保護天敵——臀溝土蜂,可減輕蠐螬的危害。

藥劑防治。對成蟲(金龜甲)可在發生盛期尚未產卵前進行藥劑噴殺及人工撲殺,效果顯著。可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40%辛硫磷、90%晶體敵百蟲等1000倍液進行田間噴霧,具有良好的防效。對幼蟲可在播種期,主要防治春季上移危害的越冬幼蟲。可用種子重量0.2%的辛硫磷乳油拌種,即40%辛硫磷乳劑50毫升,拌種25千克,可兼治其他地下害蟲。在花生生長期(開花下針期)產卵的成蟲和幼齡期的幼蟲,每畝可用40%銳勁特乳油25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拌肥細土25~35千克,順壟撒花生植株基部,立即中耕培土。也可用40%銳勁特乳油25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兌水1000~1500千克,1~2齡幼蟲高峰期逐穴灌藥,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又名蓮紋夜蛾、斜紋夜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是一類雜食性和暴食性害蟲,危害寄主相當廣泛,除十字花科蔬菜外,還可危害包括瓜、茄、豆、蔥、韭菜、菠菜以及糧食、經濟作物等近100科、300多種植物,近幾年對大面積花生危害嚴重,並有逐年加重趨勢。以幼蟲咬食葉片、花蕾、花及果實,初齡幼蟲齧食葉片下表皮及葉肉,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齡以後進入暴食期,咬食葉片,僅留主脈。

(1)形態特徵斜紋夜蛾成蟲為體型中等略偏小(體長14~20毫米、翅展35~40毫米)的暗褐色蛾子,前翅斑紋複雜,其斑紋最大特點是在2條波浪狀紋中間有3條斜伸的明顯白帶,故名斜紋夜蛾。幼蟲一般6齡,老熟幼蟲體長近50毫米,頭黑褐色,體色則多變,一般為暗褐色,也有呈土黃、褐綠至黑褐色的,背線呈橙黃色,在亞背線內側各節有一近半月形或似三角形的黑斑。

(2)生活習性1年發生4代(華北)至9代(廣東),一般以老熟幼蟲或蛹在田埂邊雜草中越冬,廣州地區無真正越冬現象。在長江流域以北的地區,該蟲冬季易被凍死,當地蟲源多從南方遷飛而來。長江流域多在7~8月大發生,黃河流域則多在8~9月大發生。成蟲夜出活動,飛翔力較強,具趨光性和趨化性,對糖醋酒等發酵物尤為敏感。卵多產葉背的葉脈分叉處,以茂密、濃綠的作物產卵較多,堆產,卵塊常覆有鱗毛而易被發現。初孵幼蟲具有群集危害習性,3齡以後則開始分散,老齡幼蟲有晝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潛伏在土縫處,傍晚爬出取食,遇驚就會落地蜷縮作假死狀。當食料不足或不當時,幼蟲可成群遷移至附近田塊危害,故又有“行軍蟲”的俗稱。斜紋夜蛾發育適溫為29~30益,一般高溫年份和季節有利其發育、繁殖,低溫則易引致蟲蛹大量死亡。間作、複種指數高或過度密植的田塊有利其發生。天敵有寄生幼蟲的小繭蜂和多角體病毒等。

(3)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一是清除雜草,收穫後翻耕曬土或灌水,以破壞或惡化其化蛹場所,有助減少蟲源。二是結合管理隨手摘除卵塊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蟲,以減少蟲源。

物理防治。一是點燈誘蛾。利用成蟲趨光性,盛發期點黑光燈誘殺。二是糖醋誘殺。利用成蟲趨化性配糖醋(糖頤醋頤酒頤水=3頤4頤1頤2)加少量敵百蟲誘蛾。三是用柳枝蘸90%晶體敵百蟲500倍液誘殺蛾子。

藥劑防治。挑治或全面防治,交替噴施2.5%功夫、2.5%天王星乳油4000~5000倍液,或15%杜邦安打懸浮劑3500倍液均勻噴霧2~3次,每次間隔7~10天。

特色花生種植,花生病蟲草鼠害的防治

(三)花生田間草害及防治

1.花生田間主要雜草

(1)狗尾草俗稱“谷莠子”,屬禾本科一年生雜草。我國南北方花生產區均有分佈。莖直立生長。葉帶狀,長1.5~3釐米。株高30~80釐米,簇生。每莖有一穗狀花序,長2~5釐米,3~6個小穗簇生一起,小穗基部有5~6條刺毛,果穗有0.5~0.6釐米的長芒,棒狀果穗形似狗尾。每簇狗尾草可產種子3000~5000粒,種子在土中存活20年以上。根系發達,抗旱、耐瘠,生命力強,對花生生長影響較大。可用甲草胺、乙草胺、都爾等防除。

(2)馬唐俗名“暑草”、“麵條筋”,屬禾本科一年生雜草,遍佈大江南北。在北方花生產區,每年春季3~4月份發芽出土,至8~10月份發生數代。莖葉細長,當5~6片真葉時,匍匐地面生長,節上生不定根芽,不斷長出新莖枝。總狀花序,3~9個指狀小穗排列莖稈頂部。每株可產種子2.5萬多粒。由生長快,繁殖力特別強,與花生爭肥、爭水、爭光,影響花生生根發棵和開花結實,造成大幅度減產。可採用都爾、拉索等化學除草劑防除。

(3)蟋蟀草俗稱“牛筋草”,屬禾本科一年生雜草,是我國北方的主要旱地雜草之一。每年春季發芽出苗,1年可生2茬。夏秋季抽穗開花結籽,每莖3~7個穗狀花序,指狀排列。每株結籽4000~5000粒,邊成熟邊脫落,種子在土壤中壽命可達5年以上。根系發達,鬚根多而堅韌,莖稈叢生而粗壯,很難拔除。耐瘠耐旱,吸水、吸肥力強。花生受其危害減產嚴重。可採用甲草胺、撲草淨、都爾等防除。

(4)馬齒莧俗名“馬齒菜”,屬馬齒莧科一年生肉質草本植物,遍佈全國旱地花生田間。莖枝匍匐生長,紫色。葉楔狀長圓形或倒卵形,光滑無柄。花3~5朵生莖枝頂端,無梗黃色。蒴果圓錐形,每株可產5萬多粒種子。在我國長江流域,每年4月份發芽出土,7~8月份開花結實。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強,耐旱性極強。莖枝切成碎塊,無需生根也能開花結籽,繁殖特別快,能嚴重影響花生產量,因而必須及時防除。

採用乙草胺和西草淨等化學除草劑,進行地膜覆蓋有較好的防除效果。

(5)野莧菜種類較多,主要有刺莧、反枝莧和綠莧,屬一年生莧科肉質野菜。莖直立,株高40~100釐米,有稜,暗紅或紫紅色,有縱條紋,分枝和葉片均為互生。葉菱形或橢圓形,腋生或頂生穗狀花序。每株產種子10萬~11萬粒,種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0年以上。是我國南北方旱地分佈較廣的雜草之一。長江流域每年4月份發芽出土,7月份抽穗開花,8~9月份結籽。由植株高,葉片大,根鬚多,吸水、吸肥力強,遮光嚴重,對花生危害大。採用西草淨、惡草靈、乙草胺等除草劑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6)藜俗名“灰菜”,是我國南北方旱地分佈較廣的一年生藜科闊葉雜草。在我國長江流域4月份發芽出苗,8~9月份結籽,每株產籽7萬~10萬粒,種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0年。根系發達,植株高大,葉片多,吸水、吸肥力強,遮光量大,種子繁殖力強,對花生危害特別大。可採用乙草胺、西草淨、惡草靈防除。

(7)香附子又叫“三稜草”、“回頭青”,屬莎草科多年旱生雜草。分佈我國南北方沙土旱作花生產區。莖直立生長,高20~30釐米,基部圓形,地上部三稜形。葉片線狀。莖頂有3個花苞,小穗線形,排列呈復傘狀花序,小穗上開10~20朵花,每株產1000~3000粒種子。有性繁殖靠種子,無性繁殖靠地下莖。地下莖分為根莖、鱗莖和塊莖,繁殖力特強。

我國長江流域3月中下旬塊莖、鱗莖和少量種子發芽出苗,4~5月份大量繁衍,6~7月份開花,8~9月份結籽,併產生大量地下塊莖。在生長季節,如只鋤去地上部莖葉,其地下莖1~2天就能重新出土。繁殖快,生命力強,對花生危害較大。

可用西草淨和撲草淨防除。

2.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一是實行水旱輪作。水田、旱地的生態環境不同,發生雜草的種群不同,因而通過水旱輪作,能有效地抑制雜草的發生。二是施用腐熟有機肥料,避免混有活力的雜草種子隨有機堆肥、灰糞肥入田。三是人工除草。苗期選擇晴天進行中耕鋤草,花針期結合培土再次鋤草,中後期人工拔除田間雜草。四是採用地膜覆蓋。覆膜栽培能有效地抑制雜草生長,特別是夏花生覆膜後,膜內高溫對多數雜草具有很好的燙殺作用。

(2)藥劑防治

甲草胺:又名拉索、草不綠。江蘇省南通化工廠生產的為43%乳劑,美國孟山都農藥公司產品為48%乳劑。它是花生播後芽前施用的選擇性除草劑之一,對人畜毒性很小,其藥效主要是通過雜草芽鞘吸入植物體而殺死苗株。對馬唐、狗尾草等單子葉雜草防效較高;對野莧、藜等雙子葉雜草防效較低。

據調查,覆膜栽培花生施用甲草胺,在以單子葉雜草為主的花生田,一般苗期殺草率為88.9%,花針期殺草率為89.6%。施用方法為:畝用43%~48%甲草胺乳劑150克,兌水50千克,播後幼苗頂土前3~5天,採用噴霧器均勻噴地表。

注意事項:該乳劑有一定刺激作用,濺入眼內或皮膚接觸後要立即用清水洗乾淨。甲草胺能溶解聚氯乙烯、丙烯腈等塑料製品,需用金屬、玻璃器皿盛裝。遇冷(低0益)易出現結晶,已結晶的甲草胺在15~20益時可再溶化,對藥效沒有影響。

乙草胺:又名綠萊利,瀋陽化工研究院研製,江蘇崑山化工廠和河北宣化農藥廠生產,為50%乳油製劑。屬酰胺類旱田選擇性芽前除草劑,對人畜安全低毒。它的藥效主要是抑制和破壞雜草種子細胞蛋白酶。單子葉禾本科雜草主要是由芽鞘吸入株體;雙子葉雜草主要是從幼芽、幼根吸入株體。被雜草吸收後,可抑制芽鞘、幼芽和幼根的生長,致使雜草死亡。但花生吸收後很快代謝分解,不產生藥害而安全生長。主要殺除馬唐、稗草、狗尾草、早熟禾、蟋蟀草等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對野莧菜、藜、馬齒莧也有一定防效。經試驗,對一年生單子葉雜草防效達99%以上,對一年生雙子葉雜草防效達90%以上。但對多年生雜草低效或無效。施用方法:乙草胺為芽前選擇性除草劑,必須在花生播種後出苗前噴施地面,覆膜比露栽防效高。每畝施藥量,覆膜田60~80毫升、露地120~150毫升,兌水50~60升,均勻地噴壟(畦)面。地膜栽培的,噴藥後立即覆蓋地膜;露地的,噴藥後禁止人畜進地踐踏。

注意事項:乙草胺的防效與土壤溼度和有機質含量關係較大,覆膜和沙土地藥量應酌減,露地和肥沃粘壤土地藥量可酌增;對黃瓜、水稻、菠菜、小麥、韭菜、穀子、高粱等糧菜作物敏感,切忌施用;對人畜和魚類有一定毒性,施用時要遠離飲水、河流、池塘及糧食飼料等,以防汙染;對眼睛、皮膚有刺激性,應注意防護;有易燃性,貯存應避開高溫和明火。

撲草淨:上海紅衛農藥廠和吉林市農藥廠生產的50%可溼性白色粉劑,對金屬和紡織品無腐蝕性;遇無機酸、鹼分解;對人畜和魚類毒性很低。屬內吸傳導型選擇性除草劑。

它能抑制雜草的光合作用,使其因生理飢餓而死。對雜草種子萌發影響很小,但可使萌發的幼苗很快死亡。施土壤後,能吸附在5釐米以內土層的土粒上。主要防除馬唐、稗草、牛毛草、鴨舌草等一年生單子葉雜草和馬齒莧等一年生雙子葉惡性雜草。花生旱田殺草率為94%~99%。經試驗,露地施用毒土後12天檢查,對龍爪草、莎草、光頭稗、馬齒莧的防效為80.3%~100%;施後37天檢查,防效為97.8%~100%;施後60天檢查,防效為85.7%~100%。施用方法:每畝適宜用量為150~250克。可將每畝藥量混入含水25%左右的過篩細沙土15~20千克,充分拌合後,花生播種後、出苗前均勻撒地面;也可將撲草淨按畝用量兌水50~60升,花生播種後均勻噴壟面或畦面,隨即覆蓋地膜,每畝用量可酌減至150~200克。

注意事項:藥量要準確,毒土要拌勻、撒勻,藥液要噴勻,以免產生藥害;夏播花生要減少藥量或不用,因其氣溫高30益時易造成藥害;噴藥器械要反覆沖洗乾淨,方能用噴施其他農藥,以免發生藥害;撲草淨在土壤中移動滲透性很強,對沙土地花生慎用,以免汙染地下水。

都爾:又名杜爾、異丙甲草胺。瑞士汽巴-嘉基有限公司生產的72%異丙甲草胺乳油,為覆膜花生大面積應用的一種芽前選擇性除草劑。主要通過芽鞘或幼根進入株體,雜草出土不久就被殺死,一般殺草率為80%~90%。對馬唐、稗草、野黍等一年生單子葉雜草防效達90.7%~99%。對薺菜、野莧菜、馬齒莧等雙子葉雜草,防效為66.5%~81.4%。

都爾在花生播前施用後的持效期為3個月。花生封壟後對行間的禾本科雜草仍有防效,3個月後藥力活性自然消失,對後茬小麥等作物影響極小。施用方法:花生播種後、覆膜前地面噴施。每畝用量100~120毫升。沙土地用量酌減為100毫升;露栽或土質粘重地可用120毫升。每畝用量兌水50~60千克攪勻後均勻噴施。

注意事項:都爾易燃,貯存時溫度不要過高;嚴格按推薦用量施藥,以免造成藥害;無專用解毒藥劑,使用時注意安全。

特色花生種植,花生病蟲草鼠害的防治

(四)花生鼠害及防治


1.害鼠種類

(1)黑線姬鼠又稱田姬鼠、黑線鼠、長尾黑線鼠,中型家鼠之一,分佈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體長在65~117毫米,背毛棕褐、棕紅色,背中央有一條明顯黑紋從耳間一直延伸至尾部。多棲息田埂、土堤上,也侵入到人們的住屋內作巢,因帶有大量外寄生蟲,為流行性出血熱和鉤端螺旋體病的重要宿主,傳播的疾病多達17種,是一種主要的疫情獸,對人類身體健康危害極大。雜食性,主要在夜間活動,吃食各種農作物。

棲息環境較廣泛,以向陽、潮溼、近水場所居多,在農田多背風向陽的田埂、堤邊、河沿、土丘築洞棲息。洞系較簡單,分棲息洞和臨時洞兩種。棲息洞多為2~3個洞口,洞道長1~2米,內有岔道和盲道,窩巢用乾草築成,結構緊密堅實,不易脫落。臨時洞簡單,只有1個洞,無窩巢。無存糧習性,主要以夜間活動為主,尤以上半夜最為活躍,白天一般不活動。

不冬眠。繁殖力強,1年繁殖2~3胎,春夏季為繁殖盛期。

每胎產仔多為5~7只。

(2)褐家鼠又稱溝鼠、大家鼠、大耗子,家棲鼠中較大的一種,廣泛分佈全國各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該鼠的存在,是廣大農村和城鎮的最主要害鼠,數量多,危害大。

體長150~250毫米,體重220~280克,尾明顯短體長,被毛稀疏,環狀鱗片清晰可見。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後足較粗大。頭部和背中央毛色較深,並雜有部分全黑色長毛,體側毛顏色略淺,腹毛灰白色,與體側毛色有明顯的分界。

棲息場所廣泛,為家、野兩棲鼠種。以室內為主,主要在屋角、牆根、廚房、倉庫、地下道、垃圾堆等雜亂無章的隱蔽處營穴。室外則在柴草垛、亂石堆、牆根、陰溝邊、田埂、墳頭等處打洞穴居。具有遷移習性,在室內食物缺乏,或密度過大時,遷移到農田建造臨時洞穴活動危害。在農田除危害花生外,還危害甘薯、小麥、玉米、豆類、棉花等。在居民區主要盜食各種糧食和食物。褐家鼠屬晝夜活動型,以夜間活動為主。

行動敏捷,嗅覺與觸覺都很靈敏,記憶力強,警惕性高,多沿牆根、壁角行走,行動小心謹慎,對環境的改變十分敏感,遇見異物即起疑心,遇到干擾立即隱蔽,但視力差。全年均可繁殖,以5~9月為繁殖盛期,一般每年可產6~8胎,孕期3周左右,每胎產仔8~10只,最多可達16只。

(3)小家鼠又稱鼷鼠、小鼠、小耗子、米鼠仔,為鼠科中的小型鼠,分佈廣,遍及全國各地,是家棲鼠中發生量僅次褐家鼠的一種優勢鼠種。種群數量大,破壞性強。體長60~90毫米,體重7~20克,尾與體長相當或略短體長。頭較小,吻短,耳圓形,明顯地露出被毛外。上門齒後緣有一極顯著的月形缺刻,為其主要特徵。毛色隨季節與棲息環境而異。

體背呈現棕灰色、灰褐色或暗褐色,毛基部黑色。腹面毛白色、灰白色或灰黃色。尾兩色,背面為黑褐色,腹面為沙黃色。

四足的背面呈暗色或汙白色。

棲息環境非常廣泛,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小家鼠的蹤跡。住房、廚房、倉庫等各種建築物,以及衣箱、櫥櫃、打穀場、荒地、草原等都是小家鼠的棲息處。小家鼠具有遷移習性,每年春播時,從住房、庫房等處遷往農田,秋季集中作物成熟的農田中。作物收穫後,它們隨之也轉移到打穀場、糧草垛下,後又隨糧食入庫而進入住房和倉庫。最喜食各種糧食和油料種子,初春也啃食麥苗、樹皮、蔬菜等。晝夜活動,以夜間為主,尤其在晨昏活動最頻繁。繁殖力很強,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以春、秋兩季繁殖率較高,冬季低。孕期20天左右,1年可產仔6~8胎,每胎4~7只。初生鼠當年可達到性成熟並參與繁殖。小家鼠危害所有農作物,盜食糧食。主要危害期為作物收穫季節。危害時一般不咬斷植株,只盜食穀穗,受害株很少倒伏。

2.防治方法

在掌握害鼠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的基礎上,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並針對其流動性大、遷移危害性強的特點,生產上可以鄉(鎮)或農場、全村組為單位,實施大面積統一行動,統一防治,從而提高防治效果。

(1)農業防治主要是通過耕作等方法,創造不利害鼠發生和生存的環境,達到防鼠減災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和經濟效應。

科學調整作物佈局,連片種植,減少食源,以利統一防治。

搞好村莊及家庭環境衛生,加強農田硬質溝渠建設,以壓縮和干擾鼠類棲息場所,減少害鼠藏身之處。

徹底清除田間、地頭、渠旁雜草雜物,消滅荒地,以便發現鼠洞和用藥。

採取深耕和精耕細作,加強田間管理,以避免和降低害鼠。

灌水滅鼠。旱地在雨季集雨灌洞,水澆地進行適當冬灌,可有效降低本田害鼠基數。

(2)物理防治採用一些簡易的機械工具,具有較好的滅鼠效果。

鼠夾。在鼠洞邊放置並固定鼠夾,上面放新鮮餌料,在乏食季節效果很好。田間的鼠夾一般放置田埂、渠道、溝邊、地角、路旁、荒地,夾距為10米伊20米,鼠夾應與道路方向垂直;農戶的鼠夾放置豬圈旁、後屋簷、廚房等,放在洞口、鼠道上。使用時應小心並避免誤捕家禽,用過的鼠夾必須用開水燙洗乾淨,除去異味。

鼠籠。常用農舍、農田滅鼠和科研捕鼠,鼠籠應放在害鼠經常活動的地方,順鼠道布放,籠門朝鼠洞方向,位置要與洞口有一定距離,鼠籠內放上鼠類喜愛吃的新鮮誘餌。

粘鼠板。粘鼠板尺寸一般為10釐米伊15釐米大小,布放在鼠道和害鼠經常活動的地方,在粘鼠板中央放上誘餌。

(3)生物防治養殖家貓,保護蛇類、貓頭鷹等食鼠動物,可有效地降低家鼠及田鼠種群數量,控制鼠害。

(4)藥劑防治在採用上述防治方法的基礎上,可突擊進行化學藥劑防治,能達到高效、迅速滅鼠的效果。

毒餌誘殺。選擇田間食源稀缺的冬春季節,用0.1%敵鼠鈉鹽毒餌或0.05%溴敵隆毒餌,以小麥、大米或玉米(小顆粒)作誘餌,採取大面積、大範圍統一投餌,防效較好。

燻蒸。早春季節,用小鍬挖出有新土的鼠洞,塞入磷化鋁1片,再用泥土堵緊踩實,1周後複查復治,防效達90%以上。

採用藥劑防治,必須重點保障人、畜、家禽安全,特別注意如下事項:一是嚴格按滅鼠毒餌配製操作規程,集中配製毒餌,專人統一投放,嚴禁小孩和老人接觸毒鉺。二是田間投餌前,及時收聽氣象預報,避免雨天放藥。三是投餌期間,關養好家禽家畜,以防中毒事故發生。一旦發現中毒,可注射維生素K1並及時送醫院診治。四是清理殘餘毒餌,收集鼠屍深埋,防止汙染環境。五是大面積防治以後,應做好防治效果複查,當害鼠密度仍超過防治指標時,還需做好補治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