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华夏民族”?

大家好,今天讲一个问题作为我们课程的开始,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华夏民族”?


为什么首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通过它才能知道我们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和特征。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中华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中华文明也被称为“华夏文明”那么,这个“华夏民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华夏”这个词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华”和“花草”的“花”是通假字,“华”本身意思就是像“花”一样绚烂、美丽。所以,通常所说的“华服”就是指精美的服饰。特别是从黄帝之后,学会了养蚕制丝,蚕丝的衣服非常轻薄柔滑而且富有光泽。丝绸的衣服虽然华丽,但是稀少珍贵,不适合劳作。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才适合穿。


由此,丝绸服饰就将普通民众和富贵阶层区分开来,与普通民众产生了差异。所以,从黄帝开始,就有了礼仪。


所以,“华”这个字是一种很形象的表达,暗示着了一种文明、优雅与精致的文化。“夏”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而“夏”就是大的意思。怎么才能体现“大”呢,不仅是地域广阔,更重要的是能够宽容承载才会有大。与“大”相反的,是“小器”。无形无象的精神能够容纳一切,而有象有形的器物却容纳有限。


所以,“夏”本质是一种宽容开放的文化态度,“华夏”两个字连在一起后,表面的意思是宽广而又精美,“华夏民族”是指,这里是“礼仪”之邦。这个民族文明程度比较高,礼仪比较优雅,并且宽容开放。


从“华夏”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暗含两个层面意思:第一层是富裕繁荣;第二层便是文化自信,能够容纳不同的文化。


而最早的华夏民族核心区域在哪呢?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中北部一带,也就是河洛地区。


第一讲: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华夏民族”?

河洛地区


在夏商时代包括更早的“三皇五帝”时代,这里都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但那时温度比现在要高,年平均气温约高三度左右。年平均差三度对气候影响特别大,例如我们现在昆明比北京年平均气温就是高三度左右。


夏商时期,在安阳可以种植水稻,现今肯定不合适了,还有就是河南省古代被称为“豫州”,“豫”这个字从字形结构看是一只手推着象。可以想见河南当时是有大象的,现在只能到云南才能看到。可见,当时河南北部是热带到亚热带气候。


在古代,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农耕在当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生产方式,能够有稳定的收成。而农耕的核心区域在哪呢?就是黄河中下游区域,也就是从汾河、渭河谷地,沿着河道往下一直到豫北平原,经过郑州直到商丘一带。


后来的五帝一直到夏商周的都城,基本都是这一区域。在这里孕育出了中华文明,“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就是这个原因。所以,生活在中原区域的,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被称为华夏民族。


而那些不同于“华夏民族”的是哪些人呢?古代称之为“蛮夷”。这些蛮夷部落分布在“华夏民族”四方,按照方位被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第一讲: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华夏民族”?

华夷秩序


从字面上来看,“蛮”的繁体字上面是“䜌”,就是比较杂乱。“蛮”字下面是“虫”,可以看出“蛮”意思就是生活在到处都是虫子、蛇的地方。


事实上,如今南方的一些部落仍然有“崇拜虫子”文化传统,认为世间万物由虫演化而来。而当时的南方比现在的温度要高,非常湿热,所以说虫蛇遍地,蛮族生活非常不方便,并且因为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多山区,所以蛮族性格往往比较勇猛彪悍。


北方的“狄”,我们可以很容易看懂这个字,左边是“犬”,右边是“火”。暗示此部落以吃烤肉为主,并且周围有犬科动物。我们最常见的犬科动物是什么呢?那就是狼或者猎狗、藏獒之类的。古代人最初发明这个字,往往并不一定是蔑视某个民族,而是描述他们的生活状态。


我们现在一些到一些北方区域去看,人们很多时候喜欢吃烤肉并且有很多狼群。接下来,我们再看东边的民族是什么?主要是“夷”。“夷”这个字非常形象,一个人背着一张“弓”,拿着一支箭,很显然此部族擅长射箭。


人类发明射箭的历史至少有一万年以上,人们用它来狩猎和捕鱼,东方的“夷族”自然也是渔猎民族。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有上面可以看出,“夷”和“狄”两个民族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狄”多指游牧民族,“夷”则是渔猎民族。


举个例子,元朝蒙古族是在北方兴起的,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以牛羊放牧为主。那么渔猎民族是哪些呢?例如金朝的女真族,他们最早生活在东北地区,靠捕捉野外的动物作为食物,比如袍子、鹿等等。而且东北渔产丰富,也可以捕鱼而生,渔猎民族和游牧民族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通过“夷”和“狄”就能完全区分,在周朝和更为久远的夏商时期,不同的区域中,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文化。


再接着还有一个民族——“戎”,“戎”字从字形上看,是一个“十”字和一个“戈”字。“十”是指盾甲,“戈”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长矛。西边这些民族喜欢披着盔甲,拿着长矛。这个字具体就是喜好征战的意思,在中国周朝之前,相当长的历史年代中,一直认为西面的人彪悍好斗。


但是那个时候经济中心,都在河南的中北部、陕西的西南部和山西的南部。西部一般都是指渭河流域以西的地方,也就是雍州以西的区域。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夏、商的都城都在河南省的中北部。


虽然陕西的西南部渭河流域,也是中原王朝控制的区域,但并不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西周在商朝时期是个比较边缘性的国家,所以,周王朝取代商朝其实完全是边缘的诸侯国灭掉了中原的王朝。并且在商朝的晚期出现了很严重的温度下降情况,商朝时期的温度比周朝要高。那么中原地带的经济应该是比周朝时期更为发达。所以,商朝的灭亡,不仅仅是讨伐东方部落的缘故导致西周的崛起后趁虚而入,温度的下降导致商朝末期经济的衰退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不论是商朝还是周朝,都面临过西方部落的威胁,讨伐过西方的少数民族部落。到了周朝,当时面临最大的威胁就是“犬戎”。


事实上,西周的灭亡也是因为犬戎入侵,“犬”当然是蔑称。他们生活在现今的陕西西部和甘肃一带。


在上古时期,虽然不同朝代在不同地方都建立了都城。但是华夏民族的核心区域始终在黄河中下游,因为黄河不断冲洗着黄土高原,给中下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这里最适合农耕。在几千年前,中原的农耕显然比采集、渔猎和游牧的生活方式更加稳定,更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农耕文明必然能够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繁育更多的人口,建立强大的国家,那些富裕的阶层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一些更为深层的文化,从而造就更为灿烂的文明,制定出优雅的礼仪。


在这种情况下,阶层之间、民族之间差异就会更为明显华夏与蛮夷的区分,也就是“华夷之辨”的秩序建立了起来,它体现了“中心”与“边缘”区域之间的关系。这背后更体现了由渔猎、采集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也可以说是文化之间的差异。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文明区域比其他区域更加富有强大,也造就了富裕而优雅的华夏民族,统一、稳定的国家也由此孕育而生。


“华夏民族”也就是指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拥有辉煌而又灿烂文化,并且宽容开放的民族。正是在这种文化基础之上才造就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