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遠在攝影之外》:攝影界混沌二十多年,出路究竟在何方?】


【讀《遠在攝影之外》:攝影界混沌二十多年,出路究竟在何方?】

京東有售正版


古人教誨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前只當成這是兩件事:多讀書和多行路。疫情宅家這段時間裡原本是想以讀幾本書來打發時間的,誰知道一讀就讀進書裡去了,恍然大悟之後再回到現實中來,調整自己“行路”的方向和方式,終於在全國疫情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之後我也已收穫滿滿——滿是走好以後的路的“綱領”,才終於明白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不是兩件獨立的事,而是兩件有必然因果關係的事:讀萬卷書方能更好地行萬里路

且看我讀這本《遠在攝影之外》之收穫罷!

算來從1995年在部隊跟小文學攝影並從事新聞報道開始起,我學習攝影也已經有25年了,從開始的參加各種函授、培訓班,到後來的參加攝影師資格證的考前培訓與認證,再到2017年脫產一年去北京電影學院進修。錢花了多少暫且不說了,時間和精力可是一筆無法計算的帳,再看看這最後的收穫,除了幾個在原單位時因“近水樓臺”而得的幾個虛名外加幾個簽約但收穫少之又少的圖片庫攝影師頭銜外,說不上有幾件能拿得出來可稱得上是當今社會上流行的所謂“榮譽”的東西。這裡面跟自己因為生活所迫忙於生計而少了時間創作拍攝的原因有關外,跟自己對目前社會上攝影的許多亂相、攝影人的許多亂搞而對於攝影有了淡淡的失望也有關,跟因為很多內心裡對於攝影的困惑無法自釋而隨波逐流也有關。

內心裡一直有著困惑,便時時會想著釋懷的!

年前跟北京電影學院的唐東平老師有過一次微信上的交流,突然想起他曾簽名送過我一本他的攝影批評文選《遠在攝影之外》,但因為從北影回來後很多朋友來借書,一時也想不起來是誰給借去了,一個個印象中來借過書的人都發信息問過無果後,我果斷地在京東上搜來沒跟店家溝通直接付款購買,二天後收到新書的同時也收到了借書人還回來的該書!我把新買的書送給了一位也立志學習攝影也在跟我學習攝影的朋友,留著這本唐老師送我的《遠在攝影之外》,那上面有他親筆簽名送我的:藉以舟輯(楫),抵達彼岸。三年了,我竟沒留意到唐老師送我這話的目的,這會明白了,便可上舟好好的“劃”了。


【讀《遠在攝影之外》:攝影界混沌二十多年,出路究竟在何方?】


正對我心之所困,書的第一部分就是:攝影的出路!

首先,唐老師列出了當前攝影界存在的三個“怪圈”:一是固定模式。將攝影“一刀切”地固定成為一門藝術,因此便有了許許多多想通過攝影這門藝術獲得“藝術家”的名和利的怪相;二是在模仿中喪失自己。因為有了前面的怪圈,有許多人便自以為聰明地找到了一種可以讓自己迅速地成為“大師”的捷徑——模仿大師或大師之作。因而也才有了許許多多學著羅伯特·卡帕那張世界名作“諾曼底登陸”而故意把相片拍虛的“大師”們;三是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怪圈。看看這個時代的藝術界就不難理解這個怪相了。看完這些,心裡終於釋懷些了,對那些自己心中許多攝影人的亂搞之舉被唐老師列入到“怪圈”批判一番有種大快人心之感,因而對攝影的失望也少了許多。


【讀《遠在攝影之外》:攝影界混沌二十多年,出路究竟在何方?】

《遠在攝影之外》目錄


其次,唐老師對前面的“怪圈”開出瞭解方:“跳出怪圈,回到根本”。“回到根本,首先考慮的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攝影,即攝影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攝影人的目的其實很明顯,就是採用攝影這一手段來為人類社會作些貢獻,通過拍攝某些題材、某些特定的內容,來達到一種目的,從而實現攝影的價值”。嗯!自從接觸攝影以來,除了因為工作拍新聞報道外一直只拍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社會人文紀實攝影,不可諱言,要想在社會人文攝影上取得更多的社會上所謂的“榮譽”是很難的,但是經過唐老師這一說,更加堅定了我自己學習和堅持攝影的初衷了。況且在後面唐老師還指出了從豐富的攝影自身的資源出發其實攝影還是有無限的可能的;從攝影服務的對象出發,攝影還是能健康成長、順利發展的。

再次,唐老師從“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長遠的打算”兩個方面論述了“攝影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是的,不管是從“攝影本身”的基本理論、技術技巧還是從“攝影之外”的觀念、思想而言,教育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反過來,我們作為一個學習者,

學會學習無疑是學好攝影最主要的方式,對於我們已經混跡於社會的攝影人來說,學習的方式當然就是多讀書,用讀書學來的正確的理論去指導我們日常的攝影實踐,才能在攝影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更加遠!

這只是第一章節的內容,堅持閱讀的力量便有了,待後面慢慢分享我閱讀的收穫。當然,跟我一樣同樣想玩好攝影的道友可以自己找來學習,期待下次的交流碰撞。


【讀《遠在攝影之外》:攝影界混沌二十多年,出路究竟在何方?】

《遠在攝影之外》目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