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8講《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8講《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課標】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瞭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瞭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背景:總:處於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社會大變革、大發展、大動盪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生深刻變化。(1)經濟:鐵犁牛耕出現推廣,井田制逐漸變為封建土地私有制。(2)政治:①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瓦解,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爭霸;②階級關係鉅變;③各國諸侯重用人才,士活躍。(3)思想文化:學在官府變為學在民間,形成一批學者、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他們站在自身立場相互辯論、攻擊。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8講《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3、影響: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基本精神,如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德準則,道家的辯證法,法家的變革精神。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背景:(1)秦始皇為加強專制集權焚書坑儒,使儒學發展進入低潮。漢初採用黃老學說,無為而治。(2)漢武帝時國力強盛,需要鞏固大一統政治局面。(3)董仲舒為適應漢武帝需要而改造儒學,融入法家、道家、陰陽五行等學說,形成“外儒內法、濟之以道”的新儒學。

2、董仲舒新儒學的內容(瞭解):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8講《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3、漢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上,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學正統地位。(2)政治上,用儒生為官。(3)教育上,創中央太學、地方郡國學,將儒學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促儒學傳播。

4、影響:

(1)政治: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

(2)思想文化:①儒學被神學化、宗教化(稱為儒教);②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不利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③推動了教育、文化發展。

三、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重新鞏固——宋明理學(新儒學)

1、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

(1)魏晉南北朝:佛(釋)教、道教廣傳,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衝擊。

(2)隋唐:“三教合一”——儒、佛、道相互滲透,儒學復興運動興起。

(3)宋明: 儒學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學——理學。

2、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四書章句集註》)、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3、宋明理學的思想觀點、評價等: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8講《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注意】

1、朱熹的理學在其生前被官方視為“偽學”,因其指出秦以來的帝王都是無道之君,儒家有正君心的天然權利,他死後其學說被官方修改後才成為官方正統哲學。

2、陸王心學標誌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完成,也標誌著儒學完成哲理化、思辨化。

四、儒學的批判繼承——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躍

1、背景:(1)經濟:商品經濟、資義萌芽發展,社會風氣鉅變。(2)政治、文化:君主專制、文化專制強化,封建社會漸趨衰落。(3)思想家的個人經歷(抗清復明失敗,總結明亡教訓)。

2、思想觀點: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8講《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3、評價:(1)反映了資義萌芽的時代要求,為儒學發展注入新活力。(2)衝擊儒學正統地位,促進思想啟蒙,成為近代民主思想的先聲(被近代民主思想家借鑑)。(3)發展了傳統民本思想(本質上為封建統治服務),體現對民主的朦朧渴望,但仍代表地主階級利益,不是近代的民主思想。(4)未成系統體系,曇花一現,未從根本上動搖儒學統治地位。

4、儒家思想的影響(理解):(總)對中國社會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產生深遠影響。

(1)體現了人道、民本、秩序精神,利於調節和諧人際關係、規範道德行為、抑制暴政、緩和矛盾、安定秩序。

(2)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道德準則,影響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後來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和主流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3)影響了亞洲多國、歐洲啟蒙思想家。

(4)現實意義:影響當今中國的治國理念,如以德治國、以民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等;被西方國家用於治療工業文明的弊端。

「最新」高考歷史複習第18講《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