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之星:警鐘!4條生命線,企業家要牢記

大多數企業家應該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困境:在不同時期,企業會遇到各樣難題。

而這些恰巧是企業發展拐點,成功突破可助企業邁向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反之,則被市場無情拋棄,淘汰出局。

  當中部分企業因組織嚴謹,經驗豐富,往往能成功破局;有些則因根基尚未穩固,經驗不足而中途夭折。

  想要企業輕鬆應對發展瓶頸,獲得長遠發展?先來看看這4條生命線!

  1.股權設計——企業的外衣

  著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曾言:“年輕時不懂愛情、創業時不懂股權是人生悲哀之事。”股權設計對企業家的重要性可謂是不言而喻。

  正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創業初期,由於人脈、資源的有限,尋找合適的合夥人成為企業家的頭等大事。有合夥定會涉及股權分配這一問題,那麼,作為創始人該如何與合夥人分配股權呢?有沒有什麼標準呢?

  摩天之星建議,謹記以下九字秘訣:座有序、利有別、退有道

  座有序:摒棄平均主義

  不少企業因害怕“分配不均”會影響士氣,選擇了平分股權的方式來穩定人心。殊不知,合夥人之間平分股權,就無法形成制約。一旦出現不同意見,易引發矛盾,陷入僵局,致使股東間的股權之爭。

  利有別:逐步兌現股權

  在創業公司中,股權價值更多的是合夥人與公司形成長期綁定的契約關係。合夥人通過服務公司來賺取股權,而公司則按照合夥人在公司的工作年數,逐步兌現。

  而不是用“大秤”一稱,豪爽地一次性分完。

  退有道:約定退出機制

  建立合夥人股權退出機制,才能有效避免合夥人退出時的各種衝突,把對企業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創始人對企業有絕對控制權,保證企業健康運行。

  

對於企業而言,股權是財富也是工具,合理分配股權,讓股權成為企業吸引人才、資金、資源的一把利器!

摩天之星:警鐘!4條生命線,企業家要牢記

  2.商業模式——企業的戰馬

  今年8月27日,美國大型連鎖會員制超市Costco在上海開業當天,店面被擠爆的消息刷爆網絡。

  對於Costco,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曾發文說:“Costco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它讀懂了人性的本質,抓住了零售的本質。”無論是對質量的把關,還是對人性的洞察,背後所折射出的無不是Costco獨特的商業模式。

  其要點主要包括下面四方面:會員制度、價低質優、飢餓營銷、超值服務。

  專家如此解讀Costco:它其實不是超市,而是靠會員費賺錢的“中介”。顧客想進入Costco購物,須先加入會員,並可隨時退出。

  而Costco能做到物美價廉,很重要的一點在於Costco有一整套供應鏈體系用來控制成本。從源頭上縮減成本,把利讓給了消費者。

  在商品選擇上,Costco執行品類嚴選政策,許多暢銷產品、季節商品只進一次。顧客看到了心儀的商品,如果沒有及時“下手”,有可能在店裡轉一圈下來,東西就已經銷售一空了。這一營銷方式大大刺激了顧客購買慾。

  而除了不定期提供產品試吃外,Costco的退換貨方式上也是夠“狠”。針對大多數產品,提出只要顧客不滿意,隨時可以退換。

  怪不得網上會給出高分評價:“Costco的商業模式顛覆了傳統關係,傳統模式是向所有人,做同一個生意,而Costco是向一群趨同的人,做所有的生意。”

  仔細研究Costco的模式哲學,相信會有所裨益。

  3.核心人才——企業的核心

  眾所周知,楚漢爭霸中,最終的勝利者是劉邦,為什麼霸王項羽會失敗呢?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如劉邦所說,關鍵之一在於人才。

  在一個企業經營過程中,人才是企業得以發展的根基,對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以阿里為例,從1999年創辦至今,20年過去了,員工超過10萬人的阿里巴巴可以說人才輩出。這背後少不了阿里股權激勵體系的助力。

  據阿里巴巴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授予員工螞蟻金服股權獎勵非現金開支達到111.8億,股權獎勵總開支達164億。

  常言“投資人才就是投資未來”,飆升的股權獎勵成本背後,體現的是阿里巴巴選人、用人、留人的決心。

  而作為留住和激勵核心人才的一種有效措施,股權激勵一直被視為企業規劃中的重頭戲。股權激勵科學合理,可助力企業更好地吸引人才、激發員工鬥志,促使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反之,團隊渙散,企業極易走向末路。

  那什麼是股權激勵?有哪些可選擇的方法?如何設計股權激勵?在什麼階段選擇什麼樣的激勵途徑?這些,都需要企業家做足功課。

摩天之星:警鐘!4條生命線,企業家要牢記

  4.戰略定位——企業的方向盤

  在企業界、營銷圈、廣告行業,似乎行行都在講“定位”。然而,什麼是定位?定位對企業的發展有何意義?

  回答問題之前,摩天之星先來說說西貝莜麵村。

  作為餐飲界的“領頭羊”,從街邊小吃店,到擁有幾百多家門店、年營業額高達幾十億的餐飲連鎖企業,賈國龍用了30年。

  身為創始人,賈國龍習慣將西貝比作一輛皮卡汽車,他認為,清晰地構建出這輛車,貼上西貝的LOGO,再給它裝上驅動器,讓它快速安全地跑起來,這個過程就是品牌定位的過程。

  從誕生至今,西貝經歷了四次大型的品牌定位轉變,折騰四年,花費上千萬,改了四次名,但是為了“搞清楚自己是誰”,賈國龍認為,這錢花得值。

  從西貝現在的規模及成果來看,定位上及時調整無疑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作為全球頂尖營銷戰略家,傑克·特勞特曾言:“定位思想的本質,就是把認知當成現實來接受,然後重構這些認知,並在顧客心智中建立想要的‘位置’。所以成為第一是進入心智的捷徑。”

  定位理論的核心是“聚焦”,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不要試圖面面俱到,抓住一個強有力的差異化概念,直接打入潛在顧客心智。

  如今,定位被看作商業底層邏輯,你無法漠視它、繞過它,只能掌握它、用好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