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叮咬傷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昆蟲屬節肢動物,種類繁多,昆蟲叮咬傷(insect bite)的致病方式也多種多樣,現在只介紹以口器吸食人體血液,同時將毒汁注入人體內的昆蟲,即叮咬致病者,包括蚊、臭蟲、跳蚤、蜂等。

昆蟲叮咬傷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致病微生物和臨床表現】

1.蚊蟲叮咬 蚊屬於昆蟲綱雙翅目,有近3 000種,我國有280多種,主要有按蚊、庫蚊和伊蚊三類,只有雌蚊才叮人吸血。人體表的水分、溫度、二氧化碳、雌激素以及從汗液中分泌的乳酸都能吸引蚊蟲。蚊蟲叮咬引起的表現因人而異,有的人毫無反應,有的僅在皮膚上現一紅點,而有的則局部紅腫或風團丘疹,劇癢,迅速消退,也可出現瘀斑,一般無全身表現;嬰幼兒被叮咬後可發生血管性水腫,包皮、手背、面部等暴露部位易受累,表現為皮膚高度腫脹、發亮、不痛不癢,中心可見一棕色小點;嚴重者發生即刻過敏反應、延遲過敏反應甚至全身反應;初到疫區者常發生蕁麻疹,可延續1周左右;有免疫缺陷的兒童被蚊叮咬後可發生高熱,被叮處起潰瘍和進行性壞死,可因繼發感染而死亡。

昆蟲叮咬傷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2.臭蟲癢症 臭蟲屬昆蟲綱異翅亞目臭蟲科,遍佈世界各地,白天躲在床縫或床墊、枕頭、被褥、帳角、地板縫等處,夜晚爬到人類皮膚上吸取血液。臭蟲在吸血時無疼痛感,有些人無反應,直到早上起床時發現內衣或床單上有血跡才注意到。臭蟲叮咬時釋放的唾液中含有蛋白可引起過敏反應,數小時後可出現蕁麻疹和瘙癢;一些人反應劇烈,在皮損中央有針頭大出血性瘀點或水皰、丘疹樣蕁麻疹、大片紅斑或紫癜,伴有劇烈瘙癢和疼痛;臭蟲可在一個晚上多次叮咬,形成線狀皮損,通常位於踝、臀等處。常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及色素沉著。

3.跳蚤叮咬 跳蚤體較小,棕色,側扁,有刺吸式口器,後腿較長,有超常的跳躍能力,可從一個宿主跳到另一個宿主。最常見的叮人跳蚤是貓蚤和狗蚤,此外還有人蚤、鼠蚤和雞蚤等。跳蚤一般在人體停留數分鐘到數小時以便吸血,皮損為一種帶出血點的紅色斑丘疹,對蚤唾液過敏者可有丘疹性蕁麻疹、水皰、多形性紅斑或紫癜,瘙癢難忍;人的腿部和腰部易被叮咬,皮損成群分佈;可出現廣泛的表皮剝脫、嗜酸性蜂窩織炎及癤腫。

4.蜂螫傷 是由蜜蜂、黃蜂、大黃蜂、土蜂尾部毒刺螫入皮膚所致,蜂毒含有多種化學物質,其中重要的有組胺、透明質酸酶、含有酸性磷酸酶活性的高分子物質及磷脂酶A等。蜂螫傷後局部立即有明顯疼痛、燒灼感及癢感,很快出現紅腫,中央有一瘀點,甚至形成水皰、大皰損害,偶可引起組織壞死,由於毒素內的組胺作用,還可產生大面積腫脹、紅斑、風團、血管性水腫,多見於面、頸、四肢等暴露部位,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可在數分鐘至數日內死亡。螫傷後7~14天可能發生血清病樣的遲髮型過敏反應如發熱、蕁麻疹及關節痛。

【治療】 一般昆蟲叮咬傷臨床表現輕微,治療上主要是對症處理。常用1%薄荷爐甘石洗劑、風油精或糖皮質激素外用製劑等,如局部感染應抗感染、局部反應重可放置冰塊或冷溼敷。蜂螫後應立即將毒刺撥除,再用水沖洗並內服抗組胺藥物,皮損廣泛、局部過敏反應重者可短期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中毒嚴重、有明顯全身表現者應積極搶救,常用0.1%腎上腺素0.5ml皮下或肌肉注射,必要時重複使用,隨即給予氫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脈滴注,以後給予潑尼松30~40mg/d,1~2周內減量。

昆蟲叮咬傷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預防】 對蚊蟲、跳蚤叮咬敏感的人推薦在皮膚和衣服上使用驅蟲劑,常用的有二乙基甲苯酰胺(避蚊胺)、除蟲菊殺蟲劑等;對蚊蟲、臭蟲及跳蚤的藏匿處噴藥處理;對有被蜂螫的高危人群,可考慮脫敏及免疫治療,以減少過敏性休克的危險;高敏人群應隨身攜帶急救藥盒,其內包括腎上腺素、注射器以及抗組胺藥物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