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忽略寶寶的哭聲!夜哭,是因為孩子需要你!

臭名昭著的“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提倡嬰兒“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然而這種一家之言卻是對無數家庭造成了不可計量的災難。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約翰·華生,根據自己的理論培來培養自己的孩子。我們來看看他的成果:

  1. 大兒子雷納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曾多次嘗試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
  2. 前期的兩個孩子精神抑鬱,鬱郁終生。
  3. 華生的外孫女 Mariette 記憶中,媽媽 Mary 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


請不要忽略寶寶的哭聲!夜哭,是因為孩子需要你!

華生

這就是華生自己親身試驗所謂“哭聲免疫法”結果!

可怕的華生試驗!

華生曾經還曾經在1920年將一個只有8個月大一點的嬰兒“小艾伯特”進行所謂的試驗。

試驗內容:

華生將“小艾伯特”放在有小白鼠和其他毛茸茸的物體旁邊,讓他自由玩耍。然後,只要小阿爾伯特一接觸小白鼠,華生就會立刻用錘子敲打鐵棒,發出巨大的噪音。

一次又一次,只要小阿爾伯特觸碰小白鼠,鐵錘敲擊聲就會響起。


最後,不需要他們再敲打鐵棒或發出任何可怕的聲音,可愛小動物、毛茸茸的物品等——這些曾經令小阿爾伯特充滿歡樂和好奇心的東西,現在都成了他最恐懼的來源。更殘忍的是,對毛絨物品的恐懼深深地凍結在小阿爾伯特的腦中,以至於他在實驗後仍久久沒有恢復正常。

請不要忽略寶寶的哭聲!夜哭,是因為孩子需要你!

試驗照片

真實的嬰兒心理

孩子在出生大概前2個月里正處在“正常自閉期”,這個期間孩子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裡,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裡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孩子的全能自戀較充分滿足後,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體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後,嬰兒對世界有一個最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折時就想要毀滅一切。

哭聲免疫法等嬰兒訓練方法,就是在刻意破壞孩子的“全能自戀感”,這個時候孩子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願,“我”哭的時候居然沒有人及時回應我!也許就是母親僅僅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回應孩子的哭聲,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小嬰兒感覺裡,整個世界開始支離破碎,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


請不要忽略寶寶的哭聲!夜哭,是因為孩子需要你!

“小時候常被可怕的夢魘纏繞,夢境怪誕沒有內容,多是一些諸如不斷旋轉的無底洞或者象蛇一樣盤旋的奇怪線條。我總在恐懼中哭著醒來,卻發現自己一個人躺在沙發床上,哭了半天卻還是沒有人理睬。父母從未真正意義上陪伴過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長大後總感覺缺乏安全感以及與父母親情連接斷裂障礙的因素之一。”

——摘自網友描述

哭了就去回應!

對於1歲以下的寶寶,美國疾控中心,美國兒科學會,世界衛生組織,都會強調一個詞——響應式護理。


請不要忽略寶寶的哭聲!夜哭,是因為孩子需要你!

美國疾控中心官網截圖

對兒童身心的養護和響應式護理是支持大腦健康發展的關鍵。積極或消極的經歷可以共同塑造孩子的發展,並可能產生終身影響。為了培養孩子的身心,父母和照料者需要支持和適當的資源。對兒童的正確照顧,從出生前開始一直到兒童時期,確保兒童的大腦發育良好,充分發揮其潛力。


孩子的哭泣是孩子認知這個世界的本能,嬰兒需要經常透過媽媽的撫慰,確認自己和媽媽的存在。

就像鏡子一樣,嬰兒透過媽媽溫情的容顏,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

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哭聲,全身心投入到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儘管孩子可能咿呀成語,不能完整的說出一句話,但是看到孩子太陽般的笑容,作為一個媽媽,絕對是無比幸福的。

請不要忽略孩子的哭聲!

哭泣對嬰兒有多重意義。

感到飢餓或不適時,他們會用哭泣來尋求幫助,哭泣可以幫他舒緩過於強烈的視覺聲音和其他感官刺激,還可以幫他減壓。

  • 嬰兒飢餓時的哭聲通常短促而低沉,聲音時高時低;
  • 生氣時哭得更激烈;
  • 疼痛或難受時會突然大哭,聲音非常尖銳

願每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