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什麼道理你懂,但就是做不到?

生活中有什麼道理你懂,但就是做不到?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第一次聽到時,莫名的擊中自己的心, 感覺有用的雞湯,道理,聽了很多,可還是身不由己,就是做不到。


生活中有什麼道理你懂,但就是做不到?


看到很多答案提到了自律,其實自律的本質是延遲滿足。

餓了就無節制的吃芝士漢堡,喝肥宅快樂水等高熱量的食物,獲得當下口腹之慾的愉悅,這是即時滿足;

合理膳食,定期運動,為的是好身材和未來的健康,這是延遲滿足。

乏了就開始躺在被窩裡刷抖音,無節制的玩遊戲,獲取一時精神的愉悅,這是即時滿足;

做好時間規劃,分配好工作和娛樂的時間,玩遊戲但不沉迷,為的是學業和事業上的攀升,這是延遲滿足。


壓抑那些膚淺的,只能滿足半晌貪歡的慾望,

拒絕即時滿足,學會延遲滿足,才能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強的掌控性。

這就是延遲滿足的本質:並不是壓抑自己的慾望,而是控制自己的慾望。


不管是人類的進化,還是個體的成長,都是從學會“延遲滿足”開始的。

現實世界的獎勵機制往往不是自動販賣機,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回報,投幣進去就“哐當”一聲獎勵就跳到眼前。

成就的獲取,往往需要沉澱,累積。


生活中有什麼道理你懂,但就是做不到?


關於延遲滿足,有這樣一個社會學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生活中有什麼道理你懂,但就是做不到?


就算沒有這個社會學實驗,春種秋收這個道理,其實每個人都懂。

但是落地到現實生活中,做到太難了,

以獲取知識為例,2018年的數據,抖音的月活大概是知乎的20倍,即便在知乎上,一些深度論述的點贊量,也遠遠不如娛樂熱點撕逼事件。

深度閱讀時延遲滿足,1分鐘短視頻讓人迅速high起來是即時滿足,

想一下多少人選擇前者,又有多少人選擇後者,


抖音上也的確能學到一些東西,但是它本質是娛樂軟件,很難系統性將知識結構,

更別說一些抖音大V,為了最短時間內獲得用戶的情緒認同,宣導偏激的價值觀,例如製造男女對立的言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