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價格戰結束?專家: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或成常態

“史詩級”油價暴跌何時終結?

近一時期以來,因為減產計劃而使油價暴跌一直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神經。4月11日發佈的G20能源部長會議公報並未直接提及減產舉措。4月13日凌晨,OPEC+聯盟宣佈達成“歷史性”減產協議——儘管日減產970萬桶略低於此前宣稱的1000萬桶規模,但仍創下史上最大減產規模。

這一減產計劃將會終結始於3月初的國際油價暴跌行情嗎?一度跌破20美元/桶的油價將何去何從?

《能源評論》第一時間採訪了國內石油專家,專家表示,OPEC+此番通過的協議可謂治標之舉,儘管能緩解眼下的石油價格危機,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長期來看,儘管石油仍是世界性戰略資源,但其重要性正在逐漸減弱,可替代性正在增強。供需雙殺將讓世界石油價格長期處在下行通道,對於國家能源安全而言,需要擺脫依賴化石能源的路徑,樹立新型能源安全觀。

民德研究院院長陳衛東表示,“讓沙特和俄羅斯放下分歧達成協議的根本原因還是迴歸全球原油消費不足的現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石油消費下降了近2000萬桶/日,即使石油生產再多、石油價格再低也賣不出去,因此,放下一時的義憤爭拗攜手減產提價是沙特和俄羅斯的共同選擇。”

油氣儲運專家姜勇則認為,不能單純從OPEC+的角度看問題,對於未來石油市場不能盲目樂觀,要看全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盤。“疫情影響加上美國採取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和指標調整等手段,世界經濟大趨勢下行,這就造成世界工商業用油不足”,他還表示,“在世界範圍內石油供大於求的大背景下,無論沙特和俄羅斯打不打價格戰,國際油價註定都將處於下行通道,OPEC+現在所做的只能是緩解一點下降而已,就算價格戰馬上結束,也無法讓油價快速迅速回升至高位。”

在專家們看來,世界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下,石油價格戰爭端可能會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併長期繼續下去。

中石化原董事長傅成玉認為,從價格戰拉開序幕至今,背後主要有四股力量推動,即國際石油工業技術進步與石油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大國博弈與地緣政治、沙特與俄羅斯各自的利益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最為核心的是供需雙殺,最直接的是疫情影響。

從供給來看:開採技術的突破使全球的石油儲量增加4189億桶,其中20%(約為1940億桶)來自美國,可以開採45年。以2018年為例,全球新增石油產量為2217萬桶/天,其中1650萬桶來自美國頁岩油,佔74%。帶來的一個現象就是,歐佩克+之間的減產協議不僅效果有限,而且會為美國頁岩油做嫁衣。從需求來看,自2008年以來,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率保持在2%以下,而供給能力卻大大超出。綜合全世界有名的諮詢公司、投行、顧問公司的預測,今年4月、5月,全球石油需求每天將減少1500~2000萬桶,2020全年平均需求每天要減少300~400萬桶。

在價格方面,本週一(北京時間4月13日)WTI、布倫特原油期貨開盤均跳漲高開超5%,但數分鐘後,兩油期貨雙雙轉跌,WTI原油期貨跌幅一度擴大至3%。專家表示,對國際油價上升時間不能過高預期。短期來看,石油價格可能保持在30~40美元/桶的水平;長期來看,如果不考慮價格戰的影響,石油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油價應該在50~60美元/桶的水平,但再高走也不可持續,原因在於高油價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會非常快。

面向未來,我國該如何擺脫化石能源依賴路徑?

其一,在供給側,應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夯實替代化石能源、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儘管清潔能源短期內尚難以做到獨當一面,但已經在增量市場成為主力,未來潛力更是不可限量。專家表示,到2025年前後,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低於化石能源,市場將以強大的力量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最新公佈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容量統計年報》顯示,2019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176吉瓦(略低於2018年新增的179吉瓦),佔全球新增發電容量的72%,可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裝機中的份額從2018年底的33.3%上升至34.7%。

其二,在應用端,大力推動電氣化轉型和節能優先戰略。以電動汽車為例,到2025年,電動汽車的性價比超過燃油車,有關方面預計,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產銷將超過1500萬輛,不同級別自動駕駛基本普及,保有量達8000萬輛。專家表示,汽車電動化只是引爆點。與汽車革命並行發展的是能源革命、新一代移動通信、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這些因素的相容對接,將使未來的汽車走向電動化、綠色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較大程度上改變世界、造福社會。

最後,在前沿領域,探索適合中國特色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比如推進跨國能源互聯、國際能源治理機制建設。專家認為,對中國而言,保障能源安全要“兩手抓”,一手抓硬實力,多措並舉在資源層面保障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安全,在繼續加強與陸地鄰國之間的電力與油氣互聯互通合作基礎上,應探索和加強電力互聯互通方面的合作,包括中國—中南半島、中國—中亞、中國—韓國海底電纜、中俄、中蒙、中國—尼泊爾等電力互聯項目。未來,繼續探索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另一手抓軟實力,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利用國際合作機制保障在開放市場環境下的集體能源安全,比如開啟與國際能源署的談判,早日成為其正式成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