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還是結怨”?是否有人說你跟手串很結緣,遇到這種最好別戴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文玩”的痴迷程度像我中國這樣高漲,行走於大街小巷間,無論是否有信仰的人手中都有一串念珠,是用來做飾品也好,誠心坐念也罷,儼然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那些宗教風景尤盛的地方。客觀來說如此大的需求基數造就了一個可觀的市場,誰讓咱們中國就是一個宗教大國呢?即使沒有信仰的人,潛意識裡也會受到耳濡目染的薰陶,從而下意識的認為“手串”是可以帶來庇佑的。


但如果把這份庇佑加上宗教色彩渲染成一份“斂財”的工具我們就要擦亮雙眼應對了,近些年來大家都熟悉一個詞叫“結緣”,不懂的話可以簡單理解為“送”給你,但是現如今的結緣可不是如此的簡單,這個“送”已經成了物與利益之間的置換,或者說是“變現”,總結了一下有以下三種。

“結緣還是結怨”?是否有人說你跟手串很結緣,遇到這種最好別戴



1.商家口中的“結緣”:現在出貨都不叫“賣”了!因為這個字太金錢化,俗氣,不如說成“結緣”來的高雅,本身做的就是文玩的生意嘛,當然要出淤泥而不染,站著把“錢”賺了。而且沾上“結緣”這個詞以後那“手串”可就不是普通的手串了,那是你的一個緣分!用了這個詞以後你連價格都講不下來,這麼想,你要去早市買食物能劃價,但你說這緣分你能劃價嗎?而且到手之後實物跟圖片不符怎麼辦?沒啥辦法,誰讓那是你的緣分呢,緣分就沒有完美的不是?如果你不想要了想退貨,還有一句等著你,緣分能退嗎?


“結緣還是結怨”?是否有人說你跟手串很結緣,遇到這種最好別戴



而且很多愛“曬圖”的商家經常會貼出來圖片後加上“已結緣”三個字,一來起到了廣而告之的效果,二來借了“緣分”這個詞將物體昇華了。即使很普通的東西在這文字的襯托下也有了“加成”,所以遇到這樣愛搞“套路”的商販還是敬而遠之的比較好。


2.朋友口中的“結緣”:去朋友家做客,碰巧你對他的收藏感興趣,此時他要“結緣”給你最好別伸手。正所謂拿人手短,雖然結緣這個詞很雅緻,但實質就是白給你。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並且文玩有一個“性質”非常特殊,就是沒有固定的“市值”,一件普通的東西,通過人為的“藝術”加工,其價格可以數十倍增長。正因為是免費給你的,你也不會去與其爭論實質價值。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這個人一定會讓你幫忙,還這個“緣”,之前拿了人的東西也不會好意思不幫。就這樣,你實際付出的“代價”要遠遠大於這一份所謂的“結緣”。


“結緣還是結怨”?是否有人說你跟手串很結緣,遇到這種最好別戴



3.假和尚口中的“結緣”:如今越來越多的“假”僧侶和居士加入了文玩“結緣”的行騙斂財行列。低級一些的莫不如一些穿著廉價僧袍去商場裡挨家“送”手串的人,他們走到你面前不由分說先給你“套上”一串,只要套你手上就不好摘了。之後開始“背課文”式的給你講述這份來之不易的“緣分”,礙於我們的傳統思想是沒人會“驅趕”和尚的,只能為這份“緣分”買單!最後花錢“結緣”的這個東西其實一文不值。

“結緣還是結怨”?是否有人說你跟手串很結緣,遇到這種最好別戴



其實這些假和尚只能騙一些小錢,可怕的是那些有名望的僧人生了“世俗”心。名聲遠播則意味著普通的物品經由他手也會身價倍增,而國人的思維是進廟必有所“求”,有求就有所“償”,所以大師的結緣則必會消耗大的“捐贈”。而這部分“捐贈”又讓多少高僧開上了豪車。

“結緣還是結怨”?是否有人說你跟手串很結緣,遇到這種最好別戴



真正的“結緣”應是我將自己的“心頭好”無條件的贈與一人,不圖回報,希望對方能以此物明志又或者以寄相思。所以說人的結緣次數是有限的,因為“心頭好”是有限的,它們不是量產,也不是批發來的。一人一生,數次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