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道”到“做到”,怎樣獲得超強行動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 。選擇一旦做出,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實施行動,達成願望。所謂知易行難,很多時候,做出選擇容易,付諸實施卻很困難。

有些時候,我們內心的懶惰、恐懼和僥倖附帶著各種各樣的藉口,阻礙了行動的達成;有些時候,面對一項複雜的任務,我們感到一頭霧水,無從下手。

想要成為一個有行動力的人,僅僅靠信念和意志力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自己踏出第一步。


從“知道”到“做到”,怎樣獲得超強行動力?

行動的正確時機:“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Tips:及時清理系統垃圾,保持心理帶寬

對於一些簡單任務,立刻動手去做是最好的選擇。那些等待回覆的工作郵件,水池裡堆積的碗碟,樓下蜂巢櫃裡待取的快遞,都是一些立刻可以完成的小事,我們應該學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掉它們。千萬不要因為事情不緊急,不重要就放任它們堆積在那裡。

每個人的心理資源和工作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堆積起來的待辦事件會盤踞在我們的腦海中,佔據我們寶貴的思維帶寬。時時刻刻“惦記”,花心思去“管理”還沒做的事情,是對心理資源的一種無謂的浪費。

想要減少心理資源的消耗,保持工作記憶的運轉順暢,就要學會及時清理系統垃圾,先把必須要做的小事處理掉。如果總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麼需要同時應對的事情就少了,我們就能擁有一個運作順暢的思維和積極從容的心態。

從“知道”到“做到”,怎樣獲得超強行動力?

Tips:善於利用“暗時間”處理複雜問題

面對無從下手的複雜任務,我們總是喜歡等待時機。想著等到準備充分以後,利用一個無人打擾的黃金時段一口氣完成它。這種願望其實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這世界上哪有完全準備好了的時候?哪怕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讀書學習,為將來進入社會做準備,在畢業的那一瞬間,也沒見誰有信心說一句“我完全準備好了”。同樣的,無人打擾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種奢望。

更何況所有的等待都是有成本的。當一個好的時機出現時,你真的有能力識別出它嗎?即便你能識別,又是否有本事抓住它呢?

面對複雜任務,我們要學會利用了“暗時間”。即便表面上沒有立即行動,我們依然可以儘早地預作準備。在做家務,通勤之類的時間段裡,對這個複雜的任務作出梳理和規劃。只要你願意思考,再複雜的任務都可以分解成能夠付諸實施的多項簡單任務。

一旦想明白了行動規劃和路線,不要猶豫,即刻動手去做吧。開始並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

從“知道”到“做到”,怎樣獲得超強行動力?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對於大多數人大多數事,“現在”就是最好的行動時機。與其等待,不如現在就開始行動。

行動的開端:先完成一件“最小化可行產品”

在人生的航線上,我們面臨著不可預知、無法確定的未來。雖然我們可以訂立高遠的目標,制訂完美的計劃,但很多事前的勾畫總會被猝不及防的現實打亂。更糟糕的情形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籌劃、準備、醞釀之後,突然遇到無法預料的困難而不得不中途放棄。

因此,人生並不需要完全準備好再上場,我們可以邊上場邊準備。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摔得鼻青臉腫,我們會發現總有還未顧及的問題,總有能力上的短板,總有未蒐羅完全的信息,但只有真的動手去做,我們才能得到切實地鍛鍊,我們的思路才會更清晰,視野才會更開闊。

怎樣才算上場?開發出屬於你的“最小化可行產品”!

從“知道”到“做到”,怎樣獲得超強行動力?

“最小化可行產品”這個概念是由硅谷創業家埃裡克·萊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消費需求多元化,技術手段快速迭代的現代商業社會,企業先向市場推出一款極簡的原型產品,以便以最小的成本和最有效的方式驗證產品是否符合用戶需求,靈活調整方向。

最小化可行產品的價值在於,在動態演進的市場裡找到一種可操作的適應市場的方式。這種商業模式也同樣適用於個人。

對個人來說,什麼樣的東西才算“最小化可行產品”呢?

  • 它是一個結果,不是一個過程。
  • 它是對原料和素材結構性的整合,不是簡單的堆積。
  • 產品可以被其他人使用和檢驗,而不是創作者自娛自樂的玩具。

按照這個框架,我們就不難理解個體創造的產品是什麼了。在某家公司工作的經歷不叫產品,基於經歷做出的精美PPT或者系統性的總結報告才叫產品。閱讀一本書不叫產品,寫出的書評或深度解析文章才叫產品。去舞蹈室上課不叫產品,能夠獨立表演一小段成品舞,才叫產品。

這些簡單的,微小的產品也許不完美,但它們是我們才華展示的載體,是獲得反饋,激發思考的平臺。有了這個實實在在的產品,我們才有可能在它的基礎上繼續做出更復雜、更優秀的產品。

從“知道”到“做到”,怎樣獲得超強行動力?

行動後的反思-完成個人產品的升級和優化

拿出最初的最小化可行產品還只是個開始,之後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地獲取對產品的反饋並在反饋中對最初的產品進行優化。

Tips:正確處理外界的反饋

如何處理外界的反饋是一門藝術。很多人不願意將自己的產品公之於眾,是因為他們害怕批評,害怕反對聲音的出現把自己貶得一無是處,害怕自己的弱點暴露在別人面前而被攻擊和嘲笑。於是這種懼怕就成了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面對負面的反饋,不要一開始就情緒化地加以排斥。批評是一種“信息”而不是一種“評價”,“接收”也不等於“接受”。

我們需要慎重地審視這些聲音。肯定和讚揚固然能帶來勇氣和動力;否定和批評也會促使我們反思,校正之前的錯誤;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則讓我們發現新的世界,讓我們的思考更加周全。

從“知道”到“做到”,怎樣獲得超強行動力?

Tips:避免沉沒成本謬誤

很多人沒有斷然捨棄過去的勇氣。他們留戀自己已經付出的努力,而不管這些曾經的努力對未來是否已經失去了價值。這種錯誤被稱為“沉沒成本謬誤”。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沉沒成本”不屬於成本,放棄沉沒成本不會產生代價,盲目的堅持帶來的才是更大的損失。

人要勇於自我修正,學會克服“沉沒成本”的固執,有勇氣否定並重新構造自己的產品。然後再繼續獲得反饋,再不斷的進行優化。

Tips:三個關於反思的關鍵點

反思一定要及時。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記憶中保存了大量事件相關的細節,記憶中的遺忘和扭曲是最少的,於是你的反思就會忠實於事情的原貌。

學會梳理“反應鏈”。完整的回顧整個產品創造的過程,分析每一項進程中的缺點和不足,這有助於我們理解整個事件以及事件背後的運行機制。

關注意外結果。意外結果意味著一些被忽略的信息。它們落在了我們原有的認知之外,卻很有可能是打開我們認知侷限性的重要鑰匙。

從“知道”到“做到”,怎樣獲得超強行動力?

寫在最後

“三思而後行”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情境。當你不知道一件事情該怎麼做的時候,不要猶豫,直接動手去做吧。只要開始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最有效的行動一定是“即刻行動”。

同時,也請多加註意行動後的反思。在行動,反思,再行動,再反思的循環中,我們會一點點的獲得成長,最終達成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