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奪淞”,黃浦江與蘇州河“爭奪”入海口為何卻成就了上海

中國有句俗話,叫“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為了爭權奪利而發起戰爭的故事不勝枚舉。神佛之間為了信眾而其齟齬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

但是作為江河,黃浦江和蘇州河為何會因為“爭奪”入海口,被寫入斑斑史冊呢?而在它們身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上海,又從“黃浦奪淞”的故事裡,獲得了什麼好處?


“黃浦奪淞”,黃浦江與蘇州河“爭奪”入海口為何卻成就了上海

黃浦江夜景


一、“黃浦奪淞”指的是明朝永樂年間,夏玉吉主持的疏浚黃埔江,使其從吳淞口入海,成為太湖洩洪主河道的故事

成就了“東方明珠”上海的黃浦江,固然氣勢雄渾,恣意磅礴。遠非隔壁溫婉如江南美女的蘇州河所能媲美。但畢竟它們只是江河,除非是像黃河那樣遭遇到千年難遇的大洪水,進而改道入海,否則是沒辦法像人一樣為了某件東西相爭的,入海口也不行。

所以說,史書上記載的“黃浦奪淞”實際上是個形容詞,用來描述黃浦江改道,最終由吳淞江,也就是蘇州河的入海口吳淞口入海的歷史事件。


“黃浦奪淞”,黃浦江與蘇州河“爭奪”入海口為何卻成就了上海

黃埔奪凇示意圖


而造成黃浦奪淞的,自然還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準確的說是在明成祖朱棣的領導下,大臣夏元吉為了改善吳淞江沿岸的水文環境,所進行的一項人為的的水利工程。

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將原本作為吳淞江之流的黃浦江,在疏浚清淤後改變其固有河道,使其從今天上海市嘉興路橋附近匯入吳淞江,並最終由吳淞口入海。

《明史》記載,黃浦奪凇以後:

“從上灌之,是以流皆清駛,足經敵潮,雖有渾濁,不能淤也……水勢遂不復東注松江,而盡縱浦水以入浦,浦勢自是數倍於松江矣!”

因為疏通改道後的黃浦江,不論是從寬度還是水量上,都遠超吳淞江,從而成為太湖東流入海的主要渠道。同時,原本作為太湖入海主要渠道的吳淞江則因為被黃浦江奪走了主要水量和入海口,反而變成了黃浦江的支流。

“黃浦奪淞”當然是有原因的,朱棣和夏元吉可預見不到今天的上海會成為全國的金融中心,實際上明朝時政府耗費無數錢糧改造黃浦江和蘇州河出現,最主要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洩洪


“黃浦奪淞”,黃浦江與蘇州河“爭奪”入海口為何卻成就了上海

洪水下村莊


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上游,正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中排名第二的太湖。因為其地勢低窪,又處在一個水網縱橫之地,一旦有稍微大一點的水量,就立刻形成洪水。原本的吳淞江因為淤堵嚴重,不能夠承擔洩洪的重任,給當時的兩岸百姓造成極大的危害。

而在蘇州河以南的黃浦江,因為重新疏通河道較寬,以及本身地勢較低,水流較急的緣故,使得泥沙難以淤積,從而有效的承擔了為太湖洩洪的通道。

如此,黃浦將從一條支流演變成為江水滔滔的大江,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狂奔到海。而蘇州河,也就是原本的吳淞江,卻逐漸風平浪靜,帶著幾分江南的溫柔,成為了如今的蘇州河。

二、“黃浦奪淞”在地理上改善了上海地區的水利條件,對黃浦江和蘇州河沿岸的百姓們都是一個福音

正如前文所說,“黃浦奪淞”最初的作用當然是為了洩洪,但如果僅僅作為洩洪通道的話,那麼自然在歷史上不會留下太多的痕跡。

實際上“黃浦奪淞”的故事之所以能被記載在史冊中,一代代的流傳開來,與上海這個城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黃浦奪淞”,黃浦江與蘇州河“爭奪”入海口為何卻成就了上海

上海地表東方明珠


如果說深圳市的覺醒,是中國當代史上的一個奇蹟的話,那麼上海的覺醒,則是中國近代史的奇蹟,或者更應該說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奇蹟。而組成這份奇蹟的配方里,如果有一位主藥的話,那一定是黃浦江之水。

從地圖上看去,“黃浦奪淞”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就是在地圖上彎彎繞繞的線條,換了一種彎彎繞繞的方式而已。

然而實際上,從上海包括整個東亞範圍內,“黃浦奪淞”都應該被寫入史冊裡。

黃浦奪淞以前,蘇州河,也就是古代的吳淞江,十年九泛,別說是在其下游建造城市了,連荒野都算不上,只能說是一片灘塗,也就是還沒成型的土地。經濟發展是別想了,能不被淹死,就已經是當時百姓們期盼已久的訴求了。


“黃浦奪淞”,黃浦江與蘇州河“爭奪”入海口為何卻成就了上海

蘇州河


按說這麼大的水,至少交通應該不錯,商業活動可以發展起來,然而實際上正好相反。黃浦奪凇以前的蘇州河,簡直是個“問題河流”的代表。

吳淞江發大水的時候氾濫成災,正常的日子裡也不適合水運交通,不但河道彎彎繞繞,更重要的是因為淤泥堆積,河面只是大而寬,卻沒有深度。稍微吃重大一點的船隻,就無法通行。

《明史》記載,明初吳淞江氾濫成災,成為明廷的一大難題:

“江浙省諮稟,開挑吳松等江,若不安置石閘,通洩江水,江湖泛漲,海潮帶沙入港,易於湮塞,虛費工物。擬合立閘六座,節洩水勢。”

而黃浦江代替蘇州河,成為太湖入水的主要通道以後,不僅憑藉著寬而深的河道解決了太湖洪水的問題,原本淤積在吳淞江的那些泥沙,被黃浦江帶到了吳淞口,並在此逐漸堆積,客觀上擴大瞭如今上海的版圖範圍。


“黃浦奪淞”,黃浦江與蘇州河“爭奪”入海口為何卻成就了上海

太湖


疏浚一條河流,清淨一大片地方,黃浦奪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水利工程。他不僅解決了太湖洪水的問題,解決了兩岸百姓的民生問題,同時還在地理圖上不斷的擴大著上海的土地面積,更重要的是,原本像個暴躁的婦女的吳淞江,經過黃浦江這麼一來,也變成了一個溫婉的小姑娘,不但不再洪水氾濫,而成為兩岸人民生活重要的支柱。

三、“黃浦奪淞”直接促成了上海在近代中國的崛起,在世界近代史上,也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除了在地理人文環境方面的改變之外,黃浦奪淞還有個最重要的結果,就是上海城的興起和發展。

上海這塊地方實在是有些特殊,它正好處在北京和廣州中間,連接著全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同時又背靠長江三角洲,與近代以來最繁華,發展速度最快,權力最集中的三個地方都有關係。

從這個角度上講,上海的崛起似乎是不可阻擋的。但實際上如果仔細翻開歷史書就會發現,城市和人一樣,也是講究機緣的。如果沒有明代夏元吉等人推動的“黃浦奪淞”,上海一直受困於吳淞江的洪水威脅,蘇州河又不足以提供重要的交通線的功能,那麼勢必也無法獲得像今天一樣的地位。


“黃浦奪淞”,黃浦江與蘇州河“爭奪”入海口為何卻成就了上海

民國上海


更重要的是,與吳淞江不同,黃浦江經過夏元吉等人的疏浚,已經成為一條重要的水路,並以此為契機,形成一個龐大的港口,也就是後世的上海港,而黃浦江,也由此升格,從一個地方的河流,變成了全國聞名的重要交通線。

清代詩人寫的《洋涇竹枝詞》中說:

“香車寶馬日紛紛,似此繁華古未聞。一入夷場官不禁,樓頭有女盡如雲。”

“香車寶馬”,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而“夷場”則是指外國人辦的夜總會等夜場。由此可見清末的時候,上海已經成為東西文明交匯的一個重要節點。

所以說,黃浦奪淞不僅是解決了當時的洪災問題,更是以後上海之所以能發展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基礎。

從政治發展的角度上來看,正是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黃浦江優越的水利條件,使得這個地方在近代成為

世界金融中心和閉關鎖國的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一個縮影。從文化上成為一個新舊交替,守舊與開放思想碰撞的地方。


“黃浦奪淞”,黃浦江與蘇州河“爭奪”入海口為何卻成就了上海


比之清末明初時期的南方,它還有相當的封建士紳勢力殘留。但比之同時的背景,上海又明顯是一個絕對的開放之地。事實也正是如此,近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與上海的歷史幾乎可以說是合二為一的。

而這些,自然是以黃浦奪淞以後,上海城才得以建立作為基礎的。因此可以說,黃浦奪淞改變的不僅是入海口,在一定程度上還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四.結語

黃浦奪凇,實際上指的是明朝永樂年間,朱棣命兵部尚書夏元吉治理蘇州上海地區的水患,夏元吉採取了疏浚黃浦江,使其改道向北,最終經由吳淞口入海的歷史故事。

黃浦奪凇以後,最直接的作用自然是原本動不動就氾濫的蘇州河兩岸,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同時原本作為支流的黃浦江經過疏浚拓寬以後,成為太湖洩洪的主河道,水量大增。又因為其地理條件和水利條件良好,方便水上交通往來,因此也成為重要的水上交通線。

除此之外,黃浦奪淞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有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直接推動並促成了上海城的建立和發展,利用黃浦江自身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南北中國交匯,東西文明碰撞的中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明史》

《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