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太行」良米似山,埋藏的却是一个纸上将军

这是一个有着二千年历史的小镇,小镇因为长平之战而得名,名称来得辉煌而富余,给了后来在此居住者无限的面子与荣耀。曾经有着无限寄许的小镇,并没有用山一样粮食去护佑他的主人,他的第一任主人鼎盛的荣耀如彗星般的急速陨落,只留下了“廉颇思赵”“廉颇老亦”遗憾;他的第二任主人顶着千古的“纸上将军”战死沙场,与他一起陪葬的是赵国四十万军人的生命。

清骑侍郎周嗣奉皇命编撰的《千字文》中所言“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四位战国名将秦赵两国各占两位,白起、廉颇,或许他们无缘在战场中相遇,或许他们也曾在历史的时空中相互敬仰,却以战场智慧闪烁在中国军事的星空。如果时空可以倒流,如果反间计未得逞赵王未将廉颇撤换,白起廉颇战场上狭路相逢,那么长平之战将会是什么结果吗?

历史可能未曾改变,但至少参与战争的部分将士的命运或许会有所改变,也许词人辛弃疾就不会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控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也许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历史。终究历史不能假设,一切都行驶在它本来的宿命轨道上,廉老将军仍然会一骑绝尘睥睨孤愤而去,白起则剑指沙场千军万马扬起万丈风尘摄去赵军心魄,曾经军歌嘹亮的军营最后回归于万籁俱寂,风烟云起的战争终归被和平的宁静所代替,就如同现在的米山镇,静看了几千年的风云,也体会了曾经的主人的荣辱兴衰,世态炎凉。

「行走太行」良米似山,埋藏的却是一个纸上将军

米山镇郭家大院

「行走太行」良米似山,埋藏的却是一个纸上将军

小镇居高平市东五公里左右,东有大东仓河蜿蜒,西有丹水河滋养,北依七佛山众神护佑。村子由米东和米西两个村组成。米山镇旧时称盖州,唐武德年间(618)设盖州府,辖高平、丹川、陵川、盖城四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旧时米山四周有土堡,土堡周长六华里,有七个堡门。其中北门、东门各一道,西有正西门、上西门,南面有三个门,分别是正中大南门、偏东红大门、偏西土南门。堡内有一条东西大街和七十二条小巷子,繁华时期商铺林立,行商贩夫川流不息。镇上有定林寺、廉颇庙、风神洞等,2006年,被命名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

至明代,小镇又一次迎来了一个自己的风云人物——他就是翰林学史、明史编修副总裁刘虞夔,出生于1553年,字直卿,他七岁时每日读的书约有一寸厚,就能写长篇大论的文章,后来,自学了《尚书》《周易》《春秋》等书,自行点评探讨。16岁参加省试,一考即中为省试头名举人,皇帝赐其“蓬山鳌冠”。 19岁参加大试(类似于今天的高考)中进士。30岁开始纂修会典,到皇帝的内书房教习。从万历十年,任经筵讲官开始给万历皇帝讲课,他引经据典博学多才讲得神情并茂,皇帝听得专心动容,之后又执掌左春坊,太常侍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皇帝屡次坊表,赐其“藜阁宏儒” “龙楼匡翼”、“东朝元佐”、“补衮儒宗”。

「行走太行」良米似山,埋藏的却是一个纸上将军

没有主人的院落

他为人恭谨,虽少年得志却一点儿也不骄矜,尊老敬贤,每在职场上遇到比自己入职早的人,均以弟子之礼待之,仕途职场关系良好。他依然酷爱读书,每有闲暇之时就独居一室,把书摊满书几,钻研探究至夜半三更也不知疲倦。他历作万历八年(1580)、万历十一年(1583)的主考官,名士萧良有、邹得溥、梅国正等皆为其门生。他是明代首辅、太原王氏王锡爵的门生,朝廷下诏修国史,王锡爵举荐他去国史馆做总裁,却不想宫廷之中正是门派林立争斗不断被御史上言阻挠而未能如愿。

「行走太行」良米似山,埋藏的却是一个纸上将军

米山村的铁佛寺,因为成了国保,大门紧闭,铁栏封锁

「行走太行」良米似山,埋藏的却是一个纸上将军

只好看看这个白衣小仙阁

1594年,刘虞夔的母亲去世,他回家守孝,三年期满后朝廷召他为国史编修副总裁。他以父亲年老需要侍奉为由推辞,不久后,其父亲去世,他也抑郁而逝,年仅46岁。高平乡里百姓感于他的才华,于是编了一个他“摆了朝廷一道”的故事。

不过,他生前一定是皇帝的好老师,难怪皇帝学生屡次坊表,第一次赐“藜阁宏儒”的称号。“藜阁”是刘姓家族的祠堂名字,源于西汉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西汉成帝时,更名“刘向”。传说有一天,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就在暗室中背诵经书。忽有一位黄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门进来,接着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刘向见状施礼相迎。老人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果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传授给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刘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燃藜夜读”的神奇传说,鼓励族人发奋读书,就以“藜照堂”作为堂号,《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领着宝玉在荣国府里看到的那幅图就是《燃藜图》。

「行走太行」良米似山,埋藏的却是一个纸上将军

郭家二院

第二个旌表坊是“龙楼匡翼“,龙楼,朝廷也。过去文人的梦想无外是“上龙楼,题虎榜”,“匡翼”匡正辅佐。文人的终极理想是“安邦治国平天下”,刘虞夔终就是实现了。其后朝廷又两次坊表“东朝元佐”、“补衮儒宗”,说他是东宫太子的幕僚之首,规谏教化帝王的儒学大宗,反正是极尽美言表达对老师的敬仰赞誉之情。

「行走太行」良米似山,埋藏的却是一个纸上将军

昔日王家大院

历史上米山镇另一位风云人物就是是祁碽。祁碽(1777—1844),米山镇孝义村人,字竹轩,又字寄庵。其祖父祁果是工部员外郎,父亲祁汝奘曾任中书省中书。由于家庭的熏陶,他14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1岁于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右侍郎、刑兵尚书等职。鸦片战争暴发后,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接替林则徐职务,调任两广总督。虽然国家积弱难强,但他仍新官上任三把火,筹修海防,改建虎门炮台,修英式战舰,向外购卖武器武装清军;武装农民,屯田储粮,编练义勇,擢升刑部尚书。

「行走太行」良米似山,埋藏的却是一个纸上将军

祁碽坟

鸦片战争爆发,为靖逆将军奕山督办粮饷。后任两广总督,成为一方大吏,全面主持两广事宜。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怯懦,他又堪比胜过林则徐,在广州积极组织对英作战,发动三元里抗英大胜,支持黑旗军作战,广州三元里庙里还留有他表彰抗英的手书匾额“义勇祠”;说他盛勇,又妥协于当时主政广州的靖逆将军奕山(皇帝的亲亲侄儿),消极对待政事,致香港岛从他手上割让。他与当时山西寿阳的祁雋藻位时朝野号称“南祁北祁”,两个山西人一个刑部尚书,一个三代帝师,鸦片战争爆发前,两人临危受命,一个赴两广,一个赴福建,筹办海防,禁止鸦片。但终究是年长十五岁的“南祁”在风口浪尖上更受火烹油煎,于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冬,得了喀血症,于次年五月病逝广州任上。(北祁已于1841年调回京师,任户部尚书,1842年祁贡去世那年,他已成为道光的经筵讲师)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其灵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张穆为他作了墓志铭,清廷下令按尚书惯例赐恤,谥号为“恭恪”。

高平当地还流传着“祁贡挡驾”之故事。话说高平有四奇观,一奇两县一庙;二奇孤松盘石;三奇庙中有树,树上有庙;四奇十(石)人一桥,一掰(柏)两路。此四奇道光皇帝听说后,动了来高平游玩的心思,祁贡不愿其劳民伤财,给高平百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遂轻描淡写的叙述了这四个景的稀松平常,道光皇帝听后也就再没有出行的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