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駐光山縣涼亭鄉王灣村村書記上官曉冬 不忘初心當先鋒

大河網訊(記者 薛小磊 通訊員 盛鵬 殷曉菲 黃曉婉)一排排茶樹香氣撲鼻,一方方藕田蝦飛魚躍,一個個小山村乾淨美麗……走進信陽市光山縣涼亭鄉王灣村,新風撲面,群眾笑顏如花。這裡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這幾年在環境、生態以及經濟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村民們都說:“現在村子的發展和改變離不開我們上官曉東書記!”

是縣農商行派駐涼亭鄉王灣村的第一書記,如今已經在村裡帶著鄉親們幹了5年,讓一個窮得叮噹響的貧困村舊貌換新顏。2015年8月上官曉冬初到村裡,他表示當時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辦公室門窗破舊,窗戶沒有玻璃,牆體受潮長滿青苔,簡陋的辦公室裡沒有一套整齊的辦公桌椅。除此之外,更讓人揪心的是王灣村當時的貧困發生率高達47%。

面對這些窘況,他暗下決心、定下目標,向貧困宣戰。白天挨家挨戶走訪,夜晚對外出務工的群眾電話聯繫,深入瞭解全村每一戶的基本情況,傾聽每一個群眾的意見、建議。他告訴記者,王灣村除了地理位置偏遠的自然條件限制、缺少增收的途徑外,村民們長期以來缺乏脫貧的信心和方法、內生動力不足也是導致無法擺脫貧困、甚至陷入深度貧困的原因。通過撲下身子、踏下心去深入瞭解情況,上官曉冬越來越清楚在王灣村要扶的不僅是“貧”,更重要的是“志”和“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於是,“要苦幹,別苦熬,勤勞致富最光榮”、“加強黨支部建設,打贏扶貧攻堅戰”等醒目的白底紅字牆體標語鑲嵌在了村部的門口,也深深紮根在了全村群眾的心坎裡。

據瞭解,王灣村共有150多個貧困家庭,要麼無勞力,要麼無技術,要麼無資金,僅靠每戶4000元項目增收資金,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經過多番思量,上官曉冬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將60萬項目增收資金入股合作社,讓150戶貧困農戶參與利潤分紅,從而實現共同致富。然而,這一模式開始並未得到大家的理解,有的村民說:“這看不見的收益,哪有實實在在發幾千塊錢踏實?”但他沒有氣餒,而是帶領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給鄉親們算賬:“現在將錢投入合作社,集中管理,兩三年後,每年的分紅都不止這個數字。而且,大傢伙有的土地可以流轉,有的家裡有老人需要照顧,無法外出打工的,也可以在合作社務工領工資,一舉多得。”經過幾番苦口婆心、推心置腹的溝通交流,逐漸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支持。在經過“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後,將這60萬資金作股投入到合作社,開挖荒山300畝建成標準化茶園,2019年又流轉370畝土地種植太空蓮,發展“藕蝦共作”,貧困戶每戶可增收近萬元。

5年的時光,讓上官曉東更加眷戀這裡的鄉親們,別的村都換了幾茬第一書記,他確仍然勇當爭先進位謀出彩的第一方陣排頭兵。“5年的駐村工作生活讓我深深懂得,當好第一書記沒有捷徑可走,不能搞‘面子活’,不能走‘短平快’,必須有‘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付出,幹字當頭爭先進,加快發展謀出彩。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就應該順應時代。”上官曉冬稱道。

為此,他以“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精神,針對王灣村實際,繼續加大流轉荒山坡地及荒蕪水域,建成高標準油茶、茶葉、中藥材及太空蓮為一體的立體化、規模化生態產業基地,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以“砥礪前行、一往無前”的姿態,通過抓黨建提幹勁、扶志氣轉民風、抓建設改民生、興產業富群眾等多種途徑,讓王灣村的各項工作出濃彩、出重彩。以“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信念,在幫扶單位——縣農商行的幫助和大力支持下,帶領王灣村拉高標杆、對標先進、奮起直追,以敢於競爭、不甘落後的堅強意志,提振同向、同心、同力推進全面發展的精氣神,助推王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開啟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風正時濟,自當破浪揚帆;任重道遠,還需策馬揚鞭。王灣村第一書記上官曉冬一以貫之謀出彩亮點,帶領王灣村脫貧攻堅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