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一測”開考!作文寫“文化交流發展”發言稿

4月29日,被譽為“高考備考風向標”的廣州市普通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一)(簡稱“廣一測”)開考,5.37萬名高考生參加。

引導學生思考文化交流及發展

記者瞭解到,2020年廣一測語文試題的命制在考點、題型、考查方向等方面盡力向2017年至2019年全國卷,尤其是向2017年至2019年全國Ⅰ卷看齊。在命題指導思想上,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導向教學的“一核”精神;在考查內容上,重點考查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的“四層”要求;在考查形式上,儘量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四翼”導向。

本次“廣一測”作文題是讓考生寫對“文化交流發展”的認識與思考。作文材料先給“多國高中學生參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國’遊學活動即將結束。中國學生文佳作為小組代表將在活動分享會上發言,為此,他採訪了小組的幾位成員”這個背景,這是學生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接著列舉來自歐洲、美洲、非洲三個學生的言論,再給出老師的講話,意在引導考生對文化交流及發展進行認識與思考。

“广一测”开考!作文写“文化交流发展”发言稿

3月28日至29日,廣州已進行了全市高三階段性訓練線上測試,語文試卷反映“戰疫”主題的部分,有90分,佔全卷的60%以上。而“廣一測”語文題中直接體現“戰疫”主題的有1題6分,即20題語言運用題,該題主要是寫酒精消毒的科學原理。

專家表示,本次測試由疫情下人性光輝轉向新時代民族自信與青年責任。選取了文化自信,由直接的抗擊疫情轉寫間接的時代責任,深度反映時代主題;講文化自信,是從基本的、深沉持久的力量講,不是一般的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審題關鍵點;作文升格轉換手在於,文化自信中的民族復興力量與青年時代擔當的闡發,還有文化的交流與分享等;此外,作文命題立意突出了語文學科素養之“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具體體現。

一線名師解答:如何寫好“廣一測”作文?

廣州市十佳青年語文教師、廣州六中語文教師 肖剛

這是一道比較典型的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保持了“廣州一模作文”的一貫風範:大氣、規範、內斂式創新,有“風向標”意義,核心主題是“文化自信”,寫作任務是“表達對文化交流發展的認識與思考”,是一道非常好的“高仿真”高考模擬作文題!

一、審題上繼續強化考查考生“整體閱讀”材料的能力。本題延續了一個月前“階段性線上測試”作文題的材料呈現方式,只是材料由圖文結合迴歸為純文本。本題材料以“總分”的方式來體現材料邏輯,包含了兩大層內容。第一段屬於第一層,提煉性地交代了“文化之旅·美麗中國”這個“主題”,考生寫作時切不可跳脫這個大主題;第二層包含了三個角度,也就是三個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不同看法。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三種看法是基於“文化之旅·美麗中國”這個大主題的,另外還要留意一個小小的“玄機”:歐文代表歐洲、珍妮代表美洲、西塞代表非洲,這裡很好地傳遞了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文化魅力的,也隱性地強化了考生的“文化自信”意識,只要洞見到這一點,分析表達就會更從容。我們再分別看一下三個外國人的看法,歐文表達的是對“不同文化匯聚交融形成的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的讚賞,這裡的重點在於“不同文化匯聚交融”,考生可以以“匯聚交融”為抓手,展開討論中國文化的魅力;珍妮表達的是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元素正成為世界時尚藝術的流行素材和靈感來源”,考生可以抓住“超越時空和引領潮流”來論述中國文化的魅力;西塞表達的是“與中國同齡人一起生活就是最好的體驗”的切身感受,“籃球”的共通性、“武術”的傳統性、“可樂”的交融性……多樣化的中國文化讓非洲兄弟倍感親切和新奇,考生可以從“多樣化”這一角度探討中國文化魅力,考生需要正面回答“對文化交流發展的認識與思考”。

二、本題“寫作任務”有一定超越性。我們常見的寫作任務是線性的,本題的任務是整合性的,也就是說,本題的任務有點“多”且有一定隱蔽性,需要考生特別注意。“中國學生文佳作為小組代表將在活動分享會上發言”這一任務包含了三個要求:發言主體身份是“中國學生”,這標識了立場;“小組代表”標識了發言不能只有自己的看法,還要綜合小組成員的看法,這一點與過往的“任務指令”有很大不同,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綜合角色”意識,也就是“代表角色”——你此刻不再只是你自己!“他採訪了小組的幾位成員”不僅提示“文佳”要綜合小組成員的觀點,還要注意將小組成員的觀點恰當地呈現在自己的發言稿中。考生要完美實現“我”向“我們”的角色轉換並不輕鬆,這一點可能在接下來的備考中要加強訓練指導。說它“超越”,是因為這個任務有助於提醒“00後”考生,在特別注重“我”的同時,不要忽視“我們”。文化自信和民族復興,是新時代青年人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三、本題“寫作要求”體現了迴歸性。寫作要求明確標明“結合材料內容和自己的體驗”,考生要特別留意“和”字所標識的並列關係,換句話,考生不能只侷限於對材料的分析,還要結合自己關於“中國文化魅力”的體驗,這也提示考生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或寫一些假大空的文章來應付。“結合自身體驗和認知”這個曾經常見的寫作要求,近年一直忽明忽暗,本題將其放在與“結合材料內容”的並列位置上,值得點贊,這對高一二基礎年級的作文教學有很好的引導作用,也有助於引導考生重視生活體驗。

總之,這道題目的張力比較大,既有宏大主題的呈現,又有個人體驗的參與,從考生角度講,“文化”主題是任何考生都會去準備的,不會陌生,但是要寫好本題,並不容易。如果採取“以小見大”的方法可能比較容易出彩。

【記者】馬立敏

【作者】 馬立敏

【來源】 廣州教育頭條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