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作者 崔志强

写在最前面:我不是一个研究历史的人,但在工作学习中对产生的各种疑问却是从不轻易放过,正因如此,吃了些亏,受了许多苦。这次,对通渭八景诗文作者刘宪的真实身份又产生疑问,经过网络检索分析自认为正确勘误了,现分享给大家,恳请指误。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1990版《通渭县志》与某网文的刘宪的标注

1.刘宪是明朝人

近读通渭八景诗文,对其一作者刘宪的身份产生疑问。《通渭县志》(1990版)第二十二编《艺文》第二节《诗歌选·咏通渭"八景"诗》将"桃岭红霞"作者刘宪标注为"清邑士",通渭县政协网站"文化园地"栏目收录的通渭八景诗将刘宪标注为"清.参议",相关网络文章多以"清参议"标注。上述标注综合起来,让人以为“刘宪是任清朝参议的通渭人”。查乾隆二十六年《通渭县志》和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均无刘宪生平记载,只收载其八景诗文,并标注为"参议"。查明万历四十四年《重修通渭县志》,在卷之四《艺文志》中收载了刘宪的八景诗,同样标注为"参议"。在万历通渭县志中志载刘宪诗文,可以确认:刘宪不是清朝人,而是明朝人。以是三志均无刘宪传记,可能刘宪原本就不是通渭人修撰新志时对上志记载不清的可以考籍,绝不能平白杜撰出一个"清邑士"来,想必,"清参议"

也因此而来,如此志误下去,后续邑乘必将误记。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万历重修通渭县志》对刘宪的标注

要确定通渭八景诗作者刘宪的确切身份,还需对刘宪的出生地、生活年代、"参议"使司与时间、緣何在通渭留下了那么多八景诗等几个问题进行解疑甄析,方厘清通渭八景题诗作者刘宪的真实身份。

2.明御史湖广益阳刘宪

从网络百度仅能检索到明中期益阳刘宪的完整信息,收集以下三条供甄辨分析。

明《国朝献徵录卷之四十九·南京刑部右侍郎刘公宪传(实录)》:

南京刑部右侍郎刘宪,字廷式,湖广益阳人。成化戊戌进士,历知县、御史、大理左右寺丞,正德二年陞巡抚宁夏右佥都御史。宁夏卫大沙井驿草塲火毁草十四万三千余束,宪行管粮佥事,贾时逮间未结,寻陞南京刑部右侍郎。时刘瑾用事,遣给事中阅实边储,以该驿隐匿烧毁,捏称浥烂报,逮宪下锦衣卫狱,责偿纳,遂死狱中。然情罪不相丽,闻者冤之,时正德三年六月。宪为御史时,总阅各道章疏,顾有名,及为寺丞,尝奉命经略边务,募兵数千人,虚糜无用。葢其才美,虽若可观,而忠实则不足也。

词典网历史人物频道刘宪简介:

刘宪(?—1508),明湖广益阳人,字廷式。十四年,官监察御史。弘治十五年,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值来犯,宪募土兵御之。正德二年迁右侍郎,后忤刘瑾,逮系诏狱,瘐死。

政协益阳市赫山区委员会官网《文史资料》栏目刘宪介绍:

刘宪(?-1507),字廷式,号鹿山,明代益阳县人。年二十补诸生,成化十四年(1478)登进士第,派芜湖县令,任中颇有治声。成化十九年(1483)升广西道监察御史,后任浙江道御史、山东道御史。任中,平反冤狱,弹劾太监李实,使李"下狱夺薪"。刘宪任台阁要员16年,上奏表章逾百,扶植纲常,攻击权佞,满朝文武称之曰"真御史",诰封朝议大夫。其后经兵部推举,往延、宁二镇招兵买马,得精锐2万余人。弘治十四年(1501),敕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赖其施政得法,宽猛适宜,军民皆得靖安。弘治十七年(1504)外敌10万犯境,刘宪亲冒矢石,立五哨拒敌,获大胜,缴战马、军器以万计,受金币银牌奖赐。正德二年(1507),升南京刑部右侍郎。此时正当宦官刘瑾擅权,瑾恶其不附己,莅任未久,即为瑾逮系狱中,不屈,死于狱。正德五年(1510)刘瑾伏诛后,经廷臣奏议昭雪。

上述三条传记简略中,均无刘宪任职参议的记述,而且找不到任何与通渭有牵连的理由。这位生活在明中期的益阳刘宪是不是在通渭题八景诗的那位刘宪呢?唯一可能来通渭的时间是弘治十四年(1501)到正德二年(1507年)任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时,难道这位从江南走出来的四品朝官还有兴趣专程到远在偏乡僻壤的通渭欣赏并不起眼的八景吗?还有兴致为八景题诗?如果益阳刘宪就是为通渭八景题诗的刘宪,实在没有理由说服我。但是,甘肃省作协会员、定西市作协副秘书长刘居荣在《安定崇福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明代成化进士、任监察御史的湖南益阳人刘宪的一首《道院楼霞》的七律,是这样的: 琳宫琅阙拥青苍,上有红霞捧玉皇。 我欲学仙来此游,可堪青梦在岩廊。"显然,刘居荣将此诗的作者认为是明御史益阳刘宪了。

3.明参议江西余干刘宪

只要网络上存在刘宪的字符信息,附加其他条件,就能检索到刘宪的相关内容。现在只检索到了益阳刘宪的信息,是不是还有其他刘宪的信息不是以字符的形式存在呢,而是以图像的形式存在呢?刘宪在通渭题八景诗,一定是与通渭有一种行管职责或其他渊源。在明朝,通渭县属陕西布政使陇右道巩昌府辖,《巩昌府志》、《甘肃通志》等方志可能有关于刘宪的记载。于是,通过检索电子文史资料来查找关于同名同姓刘宪的蛛丝马迹,终于有了收获。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康熙十二六年《巩昌府志》卷十九官师志对刘宪的记载

在康熙二十六年《巩昌府志卷之十九·官师表》(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分守陇右道"一节中查到"刘宪,进士,江西余干人"记载。在雍正《甘肃通志》亦查到"刘宪,江西余干人"的记载。在明嘉靖胡缵宗撰《秦安县志》有"参议刘宪,江西余干人"的记载。查到这三条记载,如拨云见日般欣喜,这足以证明在明中期还有一名出生于江西余干的刘宪。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同治十一年《余干县志》卷九选举志一对刘宪的记载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同治十一年《余干县志》卷十选举志二对刘宪的记载

百度得清同治十一年《余干县志》PDF电子文本,查到一系列关于余干刘宪的志载。在卷九选举志一"进士"一节中有"已丑成化五年张升榜:刘宪,字文纲,东隅人,详'宦业'"的记载,在卷十选举志二有"刘宪,成化五年进士,陕西参政,详'宦业'"的记载,在卷十一《人物志一·宦业》篇中有一篇刘宪传记,全文如下:

刘宪,字文纲,东隅人。少颕敏,成化已丑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升文选郎中、陕西参议。时大饥,宪储粟赈民,擢参政,为人凝重宏达,不攻讦人过失,以文学负时望,著述盛多,有《春秋胡传序》行于世。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同治十一年《余干县志》卷十一人物志刘宪传记

除生卒年外,可以说较完整的记述了刘宪的生平,在该志卷十九艺文志四中还收载了刘宪《东山书院记》文一篇。

继查《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十二,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三月五日实录记载:"己巳升礼科都给事中李孟旸、福建布政司右参议叶萱、陕西左参议刘宪、广平府知府王衡、保定府知府沈纯宁、国府知府黎福俱为布政司左参政"。续查《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十二,弘治二年(1489)正月二十六日(丙戌日)实录记载:"先是成化二十二年及二十(1487)三年冬,虏连入兰州境,杀虏居民二百余人……巡按御史吕璋、副使翁遂、陆珩,参议刘宪、高弼,参政马震,佥事杨纯等勘事迟违俱有罪……吕璋等各停俸三月,欧贤降敕切责,贾奭已致仕宥之"。根据益阳刘宪的生平记载,弘治元年至二年,益阳刘宪应在广西御史台任上,不可能在陕西布政司参议任上,弘治元年擢升和成化二十三年罚俸的应当是余干刘宪。大明实录与《余干县志》对余干刘宪的记述完全吻合。

在明朝对地方实行布、按、都三司管理,起到相互协调制约的机制,布政使分管民政事务,参政、参议为布政使佐官,参政为正三品,参议为从四品,均分守各道。陕西布政司辖今陕西、甘肃、宁夏广大地区,布政司下辖府、州、县。从《巩昌府志》和《甘肃通志》知,时刘宪分守陇右道。刘宪即是陇右道的守官,是陇右道各府州县衙的上司,在陇右各府县督巡政务再平常不过了。

刘宪在巡查通渭时,曾写过一首五言诗《通渭道上》: "驱驰通渭境,地僻野风腥,人怯高底路,吾怜长短亭。霜削秋草緣,天畔晚山青,戾止分司夜,孤灯照独醒。"此诗表明了刘宪在行往通渭道上的情景和感受,收载于《万历重修通渭县志》中,十分珍贵,凿凿证明题诗通渭八景的是余干刘宪无误。

4.明参议余干刘宪的八景诗文

八景,是兴起于北宋时期的一种景观文化,遴选域内八处山川形盛与人文景观,确定为地方八景,凝练最具景观特色的四字雅句为其命名,各级官员和文人学士游赏景观后,或丹青作画,或题诗赋词。据载,八景起源于宋朝。在宋哲宗时,有员外郞宋迪以潇湘风景为素材,画了"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山市晴岚"、"江天暮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八幅山水画,书法家米芾看后赞赏有加,题书诗词于画中,时人在长沙建"八景台",将潇湘八景图陈列于台上,供游人观赏。后来,南宋宁宗赵扩观后对八景诗书画产生浓厚兴趣,也亲笔题书八景组诗,潇湘八景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相继效仿,经久不衰,以明朝为盛,现各州邑古八景大多数是明中期确定的,文人也将八景题诗作为詠诗必选题目。明嘉靖间,修志在各地兴起,八景则为邑乘必记内容,文人学士所写八景诗也就因入志而留传了下来。

通渭古有"中林春晓"、"温泉冬涨"、"华川芳草"、"玉狼屏迹"、"悠江夜月"、"锦鸡循界"、"桃岭红霞"、"白塔晨烟"八景,可能确定并命名于明成化(1465)至弘治(1505)年间。时因通渭知县所邀,也为编写县志所需,或因政务巡察,刘宪欣游通渭八景,并为每景题诗一首。三品行政大员,所题八景诗词,自然就遴选入志了。刘宪八景题诗,可能收载于通渭第一部县志《弘治通渭县志》(成志于于弘治11年(1488)至弘治18年(1505),由太史康俊(字封山)主纂,已佚。)中,后志承载而行存于世。

下面列九首刘宪所题通渭八景诗文。

中林春晓

古木森森老翠嵬,岿然独卧白云堆。莺儿啼破枝头意,早带江南春信来

温泉冬涨

穷冬登览独踟躇,一勺中涵万象殊。欲识源头何处来,乾坤别自有红炉。

华川芳草

春风绿遍华川崖,肯为王孙管别离。山雨一灯孤馆夜,谢家清思梦中诗。

悠江夜月

秋满悠江净不流,半轮独月夜迢迢。分明赤壁矶上景,更有何人吹洞箫。

水光月色照鸿蒙,影落山河混沌中。不夜幽江清到底,分明流动广寒宫。

玉狼屏跡

玉狼山下玉狼游,狼去山空春复秋。当道无声山色净,樵歌牧唱自悠悠。

锦鸡循界

天门初启锦鸡飞,独立峰头露羽仪。介石不移人共识,任他风雨夜何其

桃岭红霞

避世秦民不可求,桃花依旧满山头。风薰却游人目,疑是红霞散未收。

白塔晨烟

白石凌霄八九重,晓烟缭绕淡远浓。隔溪应有早行者,认作擎天第一峰。

不但通渭留下了刘宪的足迹,而且刘宪的足迹踏遍陇右很多府州县,留下了很多诗文。如在安定时有八景诗《青岚凝翠》、《道院栖霞》等,在渭源有《乐闲庄记》。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定西新城诗道春秋广场刘宪安定八景题诗《青岚凝翠》

为创建文化新城,在定西新城关川河畔关川路天庆金域蓝湾段修建了一处"诗道春秋"文化广场,广场东边人造五座石山,石勒古诗五首,每古一首,成为靓丽的一首文化风景线,刘宪《青岚凝翠》为其一碑矗位于正中,诗曰:"悬崖带雨青犹浅,老树藏烟翠欲流。试向绝巅双送目,万家禾黍望中收。"甄别清楚了刘宪的真实身份,在赏析和引用刘宪诗文时,不致于误志误标误注,本正源清,才能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县域文化的交流,如若认错闾门岂不成笑话。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刘宪身份甄析及其八景诗

定西关川河路金域蓝湾段诗道春秋文化广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