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叫“中醫”二字?怎麼不稱呼“左醫、右醫、上醫、下醫”

中國是醫藥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祖先們用草根樹皮療傷治病,發現了很多能治病的草藥,同時隨著先賢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學理論。“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是在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醫生為區別中西方醫學,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此時的中醫名稱只是為和西醫做個對比。至1936年,國民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用政府文件形式提出了“中醫”二字。目前,中國醫學又稱為“傳統醫學”“國醫”等。


為什麼會叫“中醫”二字?怎麼不稱呼“左醫、右醫、上醫、下醫”

神龍嘗百草


什麼是中醫呢?通常人們理解“中醫”之“中”是指中國,中醫也就是指中國傳統醫學,這是其第一層含義,也是最通俗的理解;第二層含義是中等的醫生或“中等的療效”,如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雲:“古者上醫相色,中醫聽聲,下醫診脈。”孫思邈《千金要方》:“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第三層含義是“中和”“調和”“平和”“平衡”。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而不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叢生。中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即身體若無陰陽偏盛偏衰,-直保持中和之氣,就會百病不生。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醫之“中”的深層含意。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致中和。意思是說,表現為寒證的就要用熱藥來治,表現為熱證的就要用寒藥來治,表現為實證的就要用瀉藥來治,表現為虛證的就要用用補藥來治,以期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至中和”。

中醫在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民間和醫學界,中醫還有很多代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