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對外貿易“危”中有“機”

農機對外貿易“危”中有“機”

疫情的全球爆發對中國農機對外貿易來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進口主要以無法生產的農機產品為主,如200馬力以上的動力換擋和CVT拖拉機,喂入量12公斤以上的收割機以及部分關鍵零部件等。但這些產品的主要國外製造企業在中國基本都建有生產基地,因此,此次疫情對國內進口農機業務的影響要小於出口。

近年來,在中國農機出口市場中,東盟市場份額佔我國農機出口總量近20%,出口產品以小型拖拉機,耕種、收穫機械等以亞非拉市場為主,雖然歐美出口額較大,但主要是以零部件、附加值較低的小機具和合資企業出口為主。據統計,2019年1—11月,農機制造行業出口規模約為313.63億元。去年,由於中美貿易戰,農機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中,以某外資企業為例,2018年農機銷量達4000多臺(套),2019年稍有減少,銷量實現3000餘臺(套),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由於該企業除了在中國設分廠外,在土耳其、巴西等地也有廠區,迫於壓力,很多業務轉戰其他國家進行出口。也許,這將不是第一家。疫情的爆發讓我們再次審視對外貿易這一領域。“機”從“危”中來。

近兩年,隨著中國農機出口型企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出口型產品性能和可靠性正在不斷提升,駐外服務的能力也在加強,一些中小型農機產品在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市場份額比較穩定,用戶口碑不斷提升,如雷沃、時風、五徵、富來威、青島洪珠等所生產的產品在國外部分市場已經佔據一席之地,相信將來會有更多優質農機企業參與其中。

隨著出口產品的結構有所調整,由以中小產品為主逐漸向大中型轉化,產品品質和單臺出口價格將逐步提高,未來,我國農機制造行業出口增速有望回升。

另外,筆者瞭解到,目前,相對傳統農業中所需的如拖拉機、收穫機等大型農機外,很多專業化定製的農機成為近幾年的“新時尚”,同樣受到多國用戶的青睞。相對其他農機裝備,此類機械不僅可以有相對固定的客戶群體,競爭尚處在藍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縱觀國際市場,我國農機產品相較於國際品牌的優勢在於高性價比。但從長遠來看,無論從事哪一細分領域的生產製造,打鐵還需自身硬,價優但是絕不能在產品質量上“打折”,農機企業還需加大研發力度,不斷向優質、高效、智能等方向靠近,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擁有國際競爭力,奪得話語權。

圖文轉至網絡,若內容涉嫌侵權,請告知我們刪除

特意不打水印,歡迎轉發與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