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一 打坐的姿势难点和站桩的助益了解打坐的朋友都知道,最好的打坐姿势是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也称“七支坐法”。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七支坐法(跏趺坐)

“根据佛经上的记载,这种七支坐法,早已失传,后来有五百罗汉,修持多年,始终不能入定。虽然知道从远古以来,便有这种静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终不得要领。有一次在雪山深处他们发现一群猴子,利用这种方法坐禅,他们照样学习,便由此证道而得阿罗汉果。这个神话似的传说,无法加以考证。总之,它是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则,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种姿势,大体来说,很像胎儿在母胎中的静姿,安详而宁谧。”(南怀瑾《静坐修道和长生不老》)

七支坐法的姿势非常殊胜,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困难重重,仅仅第一支——双盘足就把无数人拦在了门外,其困难主要有两个:腿麻和腿疼。

打坐姿势难点1:腿麻对于腿麻的原因,南师给出了明确的说明:

“根据通常开始练习静坐的统计资料,十之八、九,便是静坐时,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以后,首先引起感受上的压力的,便是两腿发麻或发胀。于是促使浑身酸疼或不安,甚至,连带引起心理的不宁静……倘使从静坐的经验来讲,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了反应的作用。因为气机在筋脉血管肌肉之间,不能畅通流行,所以有了胀痛麻木的反应感觉。换言之,这便证明了在生理上的阴蹻、阳蹻的气脉上,已经有了后天的障碍。

反过来讲,当腿麻到不能过分忍受时,只须轻松的放开两腿,慢慢地让它自然舒畅之后,便会感觉到由于经过这一段短暂时间的压迫,而换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实上,当静坐工夫到达某种适当的阶段时,无论盘腿或不盘腿,这种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长期永恒地存在。此时,虽然长期盘腿而坐,不但没有妨碍,这种舒服和快感,反而愈来愈盛。”

“修习静坐作工夫,如果气机没有到达两腿双足而畅通四肢的神经未稍,等于一株枝叶枯落的枯木,虽然干身尚未朽腐、那也只是“不亡以待尽”而已,毕竟未能恢复生机。” (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南师明确说明,双盘时的腿麻是由于气血不通,尤其是阴蹻和阳蹻脉不通,这时要及时放松。同时强调,如果静坐时不能把两腿气脉打通,只是枯坐,则没有任何意义。

练习站桩,则可以解决打坐时腿麻的问题。马老在《顶天立地的功夫》中提到:

“你看为什么他们打坐的,站这桩更好呢?打坐盘着腿,有时候时间长了,腿麻,所以站起来站会儿桩,它是通的,通了以后再打坐就不那么麻了,这应该是有好处的。”

奇经八脉中的阴蹻和阳蹻脉,都起于足跟,站桩时体重70%在后脚跟,也正好刺激到这两条脉,很多桩友初学时脚后跟疼,其实就是正在打通气脉的反应。同时马老桩功的姿势通过拉直足太阳膀胱经、调直督脉、松命门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培补肾气、增加气血总量的效果,而阴蹻脉为足少阴肾经之别脉,阳蹻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脉,必然会更加通畅。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阴蹻和阳蹻脉

打坐姿势难点2:腿疼事实上,很多人连腿麻这一步都到达不了,只是把腿扳上去就已经疼得要命,忍不了一会儿就要放下来。本来打坐是为了入定,结果变成了忍疼,有很多人坐了几十年都过不了这一关,修定根本无法上路。

这主要是身体的柔韧性不够导致的,包括腰、胯、膝盖等部位的肌肉、韧带长度和弹性不够。双盘打坐起源于印度,须知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年平均气温很高,人的身体容易放松,柔韧性也好,能发展出瑜伽这样包含高难度体式的独特运动方式也与此有关,因此练习双盘打坐并不困难。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人的柔韧性一般,到了冬天寒冷的时候,腠理闭藏,肌肉韧带收缩,做柔韧性动作难度更大。如果强行盘腿,很容易拉伤肌肉,落下病根。有不少出家人打坐不得法,腿上有很多筋疙瘩,就是肌肉拉伤了。从解剖学上讲,不放松时打坐也会导致膝关节两侧的韧带容易受力不均,导致O型腿。这时最好在明师的指导下做针对性的放松练习,尽量不要生扳硬扛。违背自然,就不是道了。

以前寺里僧人修行不只要打坐,还需要配合走路,即“行香”,目的之一也是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达摩祖师当初在少林寺传授僧人“易筋经”,也是为了对治打坐不当而产生的禅病。马老在书中也提到了盘腿和放松的关系:

“有些人天生的盘腿就是不受力,很放松的,比如东北的老太太从小就做针线活,在火炕上盘腿一坐很自然,坐半天也不麻。像现在成年人你想盘腿得使劲扳,好容易扳上去了,一会儿就受不了了,放下来,待会再扳上去。慢慢也是功夫,练着练着扳上去了,但坐不了一会儿就麻了,膝盖疼了,我建议你下来站一会。”

站桩不仅可以缓解腿部的疲劳,还有助于放松,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同时会促进筋骨的生长,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对打坐是非常好的助益。

打坐姿势难点3:脊柱直竖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对于打坐的身姿,南师强调:

“倘不调正姿势,随意而坐,曲背弯腰,久必成病,故修禅习坐者,或致气壅,或致呕血,色身禅病,坐是丛生,可不慎哉! ”(南怀瑾《禅海蠡测》)

脊柱直竖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隐藏着很多细节,并不容易做到位。很多人打坐出偏,都是因为没有调直脊柱。七支坐法对直脊的要求是:“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南怀瑾《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脊柱与人的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五脏六腑都挂在脊柱上,主要的神经也藏在椎管里。事实上,现代社会没有几个人的脊柱是完全健康的,要么侧弯,要么驼背、椎间盘突出等等;而只要调直脊柱,身体的大部分疾病都会迎刃而解,这里面涉及到经络、气脉、经筋等诸多方面的道理,限于篇幅,在此就不详细介绍了。内家拳要想真正入门,前提也是掌握调直脊柱的方法。

站桩作为内家拳的核心功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直脊柱,包括松腰、转胯、抱臀等一系列动作要领。本文一开头提到的站桩后打坐功力大长的桩友们,主要是得益于掌握了调直脊柱的方法。

综上所述,站桩对打坐确实有很大帮助,非常适合作为打坐的入门和辅助功法来练习。

然而马老在书中进一步提到,站桩其实和打坐一样,也是一种修道的方法,并明确地提出“立禅”的概念。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相当为修行于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二 坐是禅,立也是禅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了解几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禅、禅定、禅修、禅宗。

“‘禅’一名词,即为梵语‘禅那’转音,通常谓之‘禅定’。凡‘禅观’、‘止观’、‘瑜伽’等学,皆摄于其中。由博地凡夫而至成佛,皆以禅定为阶。小乘之析有入空,断惑证真,非禅莫属。即大乘六度,亦必经禅定而入般若智海。故禅定之学,实佛法镃基也。”(南怀瑾《禅海蠡测》)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禅定’的原名为‘禅那’,又有中文的翻译为‘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 。禅宗,虽然不离于禅定的修证,但并不就是禅定,所以又名为心宗,或般若宗。……禅宗的禅并不是注重机锋转语的口头禅,禅宗不离禅定修证的工夫,以期达到明心见性成圣成佛的极果。”(南怀瑾《禅宗与道家》)

简而言之,“禅”和“定”意思相同,表示一种身心的工夫境界;“禅宗”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禅修”是达到禅定境界的修持方法,包括印度的瑜伽、中国道家的丹道等,本文探讨的坐禅、立禅也属于这个范畴。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打坐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又复所谓禅定者,非独指跏趺禅坐而言,如执跏趺禅坐而言定,则四威仪中,独以坐相为法矣。无论宗门或修止观禅定者,要当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处处薰习。” (南怀瑾《禅海蠡测》)

“附带地说明一下静坐,与密宗、以及瑜伽的关系。静坐,俗名叫做盘膝打坐,自汉、魏以后,从印度佛教传入修习禅定的方法,对于锻炼形态、收摄身心,使其走入静定境界的一种方便。这种盘膝静坐的方法,原始便是印度古老瑜伽术的一种姿态,并非佛法的究竟,也非就是道家修炼神仙内丹道法的究竟,只是可以通用于一切修养身心性命的姿态与方法而已,在道家而言,唐、宋以上的丹经,很少讨论到静坐的关系。但是,静坐是一种助道的法门,是普通可用的一种良好的修养术,那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把静坐就与神仙修道或佛学禅宗的禅,混为一谈,那是错误的。”(南怀瑾《禅宗与道家》)

“阿弥陀佛像多半画的塑的是立像。从外型说,代表度人无休歇。立有立的样子,要像阿弥陀佛的样子,眼睛眯成一条缝。慈悲祥和,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 ” (南怀瑾《习禅录影》)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中国传统神仙形象大多为站立姿势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佛教中的西方三圣也常画为站立姿势

“行禅、立禅、坐禅、卧禅,都是禅。看你有没有智慧,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好多参禅的人是打坐,往那里盘腿一坐,也很枯燥,当然他们有追求,追求成佛啊、成道啊、成仙啊。像咱们练这个功呢,实际上也跟修道是一致的、统一的,坐是禅,立也是禅嘛。在汉朝之前,在佛教引进中国之前,并没有打坐的概念,练气以站为主。后来道家也打坐,为了修内丹。后来据传,张三丰感觉打坐非常枯燥,他就创了内家拳。”

“其实站桩就是修,为什么呢?他们认为禅就是盘腿坐着,其实不然。立也是禅、坐也是禅。”

禅修不仅限于坐的姿势,立也可以修禅,这一点没有问题。但坐的方式有很多,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唯坐禅以七支坐法为最佳,其中有很深刻的道理。而立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为什么说站桩属于立禅呢?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再看看南师对第一支——双盘(跏趺坐)的解读:

“坐禅姿势,采取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虽不明言专注气脉,而其功效,已蕴涵其中。两足跏趺,使气不浮,易沉丹田,气息安宁,心易静止,气不乱行,渐循诸脉流动,反归中脉,迨其脉解心开,妄念不生,心身两忘,斯入于大寂之境。如其心脉不宁,而云能得定,绝无是事。”(南怀瑾《禅海蠡测》)

从气脉修行的角度完全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还不必经过“熬腿”这一关,相当于站着打坐,轻松舒适。当然,只有腿站对了才有这样的效果,如果屈膝过多变成“蹲桩”,必然腿累心烦,不仅不能禅修,还对身体有损伤。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站桩时(图2)体重完全由腿骨支撑,腿前侧肌肉最大程度放松,上半身如同坐在高凳上,相当于站着打坐


对于打坐姿势和效果,南师这样描述:

“如依法修持,身体本能活动发生作用,气机流行,机能活泼,大乐现前,光明流露,皆为禅定过程,乃心身动静交互摩荡所生现象,概不可著,执之即为魔境,致成向外驰求。若修定合法,心身必得利益,如头脑清凉,目明耳聪,呼吸深沉,四肢柔畅,甘粗粝若珍馐,宿病消除,精力充沛。”(南怀瑾《禅海蠡测》)

如果站桩到一定程度,也完全可以取得以上效果。


三 站桩禅修的方便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现代运动生理学认为:正确的坐姿来自于正确的站姿。对现代人而言,平时坐的多,站、走都少,且坐姿不良已成习惯,打坐难上加难;站桩则有助于恢复良好的身姿,既能塑形又能修行,是更方便的禅修方法。除此之外,站桩相对于打坐还有一些别的方便:

1 、抗寒打坐时要注意保暖,否则易受风寒。南方及藏地很多出家人身体寒湿,多是因为冬天寺中寒冷,保暖不利,打坐受寒所致。站桩培补阳气,不仅不惧寒冷,还能把体内原有的寒湿祛除,让身体更健康。

2 、场地自由打坐需要坐垫等坐具,需要一定的场地;站桩更加自由,随处可站。

3 、饱食可站饱食后不可打坐,而站桩则不受限制。

4 、不易昏沉打坐易昏沉,而站桩不易发生这种现象。

5、 安全

站桩的安全性远胜于打坐,如果姿势正确,完全没有出偏的风险。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是马老功法最宝贵之处。

关于“出偏”:有很多人自修打坐,内气并不在正确的路线运行,而是到处乱窜,在内功修炼中称之为“出偏”,也就是俗话说的“走火入魔”,属于禅病。练功出偏的问题,医生束手无策,按百岁老道长张至顺的话来说,“就是神仙也难治”。出偏的原因有很多,有姿势不准确导致的,有身体的旧疾导致的,有守窍和用意过度导致的等等。病情也多种多样,轻则头晕头痛、手舞足蹈,重则精神分裂、突发脑溢血、心脏病等等。在上个世纪末中国流行气功时,练功出偏的人不计其数。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气功热时期的景象

6、 养生效果更好从养生的效果来看,站桩的效果远胜于打坐。这一点相信各位桩友都有切身的体会。如果只是想祛病强身,站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想修道,也最好先解决健康方面的问题。南师感叹道:

“你们什么时候打坐?白天太忙,事情忙完了洗把脸,快要睡觉时要打坐了,那不是打坐,那是要睡觉休息了嘛!那时打坐又有什么用呢?然后说坐了三个月还没有功效!怎么没有功效?你没有死掉就是功效,这是很简单的事啊!所以修道要精神旺健时修。

我常常说,真要打坐先去睡觉,睡够了精神好的时候才来打坐,使太阳流珠(精神思想)不外放,能够制伏得住,静得住,那个打坐才叫修道,叫静坐。你们累得不得了时打坐,那是在休息;病得不得了再打坐,是想治病,你病不恶化已经功效很大了。老得没办法了学打坐,自己叫做修道,能慢一点死,那已经功效很大了。修道不是这样的啊。”(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相对于打坐,站桩确实称得上身心双修的方便法门,非常适合现代人。站桩禅修,也已经不是一个设想,而确实得到了桩友们的认同。有一位习练者曾出家多年,有二十多年的禅修工夫,水平很高;在接触了站桩后,大力推广以站桩的形式禅修,常说“要是我早知道有这种方法,可以少吃很多苦头”。

若大家有缘遇到精进用功的修行者,可随缘为其传授站桩禅修的方法,助其修行,功德无量!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将立禅与坐禅做了对比,并非要分出孰高孰低,舍此执彼,而是为真正的禅修提供更多的方便,切实做到“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处处薰习”。

希望大家不辜负老前辈们的努力和对我们的期望,精进修行,自利利他,重开吾华绝学!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

林海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