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波蘭戰役之閃電戰的迷思

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的古德里安和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等軍事家進一步發展了機械化戰爭理論,提出了裝甲部隊必須獨立編成,並集中運用的原則,而不是分散配屬給步兵部隊。這期間,納粹德國和蘇聯開始出現較大規模適應的機械化作戰編制,各國普遍裝備了坦克和各種裝甲戰車,並且在作戰構想中開始運用坦克、飛機、步兵和炮兵的協同以達到快速致勝的目的。

二戰波蘭戰役之閃電戰的迷思

波蘭戰役常被視為德軍首次嘗試“閃電戰”此一新式作戰模式的行動,西方國家並稱其為“閃電戰”。二戰結束後初期的出版物中,亦可常見到關於德國人實踐了英國人的理念而創造閃電戰的說法。然而,這種說法目前已被一些軍事歷史學家所否定,如戴頓表示閃電戰的軍事理念肯定出自德國人,且自俾斯麥時代之前就累積了相當的基礎、完全由普魯士的軍事理念逐漸演進而來。至於波蘭戰役是否具備閃電戰的性質,戴頓則表示這場行動中“既沒有坦克大戰,也沒有大規模的坦克集結,德軍的包圍戰是由機動部隊所完成的。”

其他軍事學家更進一步地說明了,波蘭戰役中德軍的作戰方式與後來在法國、蘇聯的作法明顯不同(更甚者,有人提出法國戰役才是唯一一場閃電戰的實例),這時的德國對於機械化部隊的用法仍處於一個相當過渡的時期,馬修·庫柏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波蘭戰役裡,機械化單位的部署純粹是為了輔助其攻勢和支援步兵戰鬥,因此,任何想將裝甲單位用到戰略層面的想法都還在萌芽階段……德軍地面部隊與空中力量的目標並非造成指揮系統癱瘓和士氣的崩潰,那些僅是德軍施行傳統的包圍機動戰和其空軍在充當飛行炮兵支援作戰時產生的副產品,透過物理上將敵人軍隊殲滅的行動才是德軍真正的目標,這即是波蘭戰役中的殲滅戰理論。”約翰·埃利(John Ellis)則寫道:“馬修·庫柏的觀點基本上可說是公允的,裝甲師並未被賦予過(在早期說法中的)展現出實質的裝甲閃電戰一類的戰略性任務,反而是緊貼著大量的步兵部隊行動。”薩羅卡還額外補充道:“雖然西方國家已再三強調了在波蘭戰役中裝甲部隊和俯衝轟炸機的攻擊造成的震撼,但它們往往忽略了炮兵的作用,後者具機動力而隨時可支援前線的性質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它們所粉碎的敵軍數量也不下於其他德軍單位摧毀者。”

二戰波蘭戰役之閃電戰的迷思

1939年德的波蘭戰役,德國充分運用其在航空兵、裝甲兵上的優勢,快速突破波蘭部隊的防禦後縱深迂迴到波蘭防線的後方,分割包圍了大批波蘭部隊。合圍中的波蘭軍隊不僅喪失了補給和通訊交通,而且由於戰線後方被佔領,失去了退卻到國土縱深休整補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波蘭軍俘虜。僅僅28天后,波蘭首都華沙被攻克,36天后,波蘭有組織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二戰波蘭戰役之閃電戰的迷思

總體來說,波蘭戰役是一場藉由摩托化軍完成若干次小規模包圍戰的戰術行動所完成的戰例,而非運用裝甲部隊達到戰略性質的大規模機動包圍戰,但直到今天,在若干業餘或非正式戰史文獻中仍可見得將波蘭戰役視為閃電戰的戰例,並將後者視為一種戰術,或把任何一場運用精銳兵力,藉由速戰速決獲勝的戰爭稱作閃電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