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關上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有著溫軟日光的午後,坐在樹蔭下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夜晚,在一盞燈光下,放下白日的忙碌,把自己放逐在書本的文字中,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讀書,各人有著自己的愛好。有人喜歡讀經典,有人喜歡讀閒散。有人喜歡在晨起讀書,有人喜歡在夜晚讀書。我是那個隨時讀書的人,亦是讀書很雜的人。當目光與文字相遇,外在的一切喜憂都彷彿遠去,留下自己的內心與書中的句子共情。


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不同的遇見。在書本中的遇見,引起思考,從而修正著自己的不足。培根說:“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我們一生所追求的,也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


在書中,明事理。古人的智慧,都寫在了書中,我們只需要從中汲取,便會受益無窮。閱讀經典書籍,每一本中都藏著深厚的道理。開卷有益,說的就是當我們打開書本,就已經開始受益。


世界讀書日:關上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一個人為人處事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來通過學習得來的。從每一本書中,得到的一些道理,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生活與工作的難題。孔子曾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人的修養,開始於學習,汲取《詩經》的文化。能夠立足於世,是因為通達人倫之禮,而成就自己靠得是品性,一個人的美好品性,來自於禮樂文化的薰陶。


縱觀很多有所成就的人,大多都是通過閱讀來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一個人,有了內在的精神建構,那麼他的生命就有了意義。而我們想要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質,唯有通過閱讀,來豐富我們的心靈。


閱讀,幫助我們成長。可能在一時,我們並不能發現讀書的好處,而在後來處理事情的過程中,我們會運用到所學過的知識。“書到用時方恨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有養成了日常讀書的習慣,在會積累到一定的經驗。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尋一段時間,把自己放逐在書本之中,讓身心做一次深呼吸,汲取書中的營養,放空現實的浮躁。晨起,午後,夜晚,隨時都可以留給自己一段時間。有時候只是幾分鐘,但是落在眼底的字跡,就已經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


世界讀書日:關上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我們在閱讀中,不斷地成長,不斷地發現自己,不斷地檢查自己,不斷地修正自己。


讀書的作用就在於彌補我們的不足,讓我們能夠擁有更多的智慧,來面對人生的順境與逆境。人的一生,多波折。精神層面是支撐我們一生的重要支柱,一個愛讀書的人,他的內心是飽滿的,無論在什麼境遇中,都會保持內在的淡定與從容。


“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明白事理的人,不會無理取鬧,不會妄自菲薄。會吾日三省吾身,在反省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為人處事的能力。書中的經驗,讓我們少走彎路。讀書,是指向光明的燈塔,照亮著我們前行的路程。沮喪時,它給予力量。得意時,它讓我們虛懷若谷。痛苦時,它治癒著傷痛。歡悅時,它讓美好變得更加美好。


現實一望無垠,所幸我們還有詩與遠方。在某一段屬於自己的時光裡,拿起一本書來,讓我們的靈魂隨著先人的足跡,進行一次深刻的閱讀與遠足。或者就只是在一本書中,放鬆自己的心情,在一首詩中愉悅自己的心靈。


世界讀書日:關上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看似無用的讀書,其實是提高我們生命品質的最佳途徑。喜歡聽見校園裡傳出的朗朗讀書聲,喜歡懷書於柳樹下的身影,喜歡低頭閱讀時的姿態,喜歡在書中清風明朗的情懷。


當我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在一輪明月下,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那該是一件多舒緩的事情。當我們帶領著孩子,在童話故事裡漫步,那該是多麼溫馨的時刻。當我們為老去的父母讀書念報,那該是一件多麼無悔的事情啊。


古有“鑿壁偷光”的故事,而今日我們在有著燈火的室內,沒有理由不去讀書。“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沒有一件事抵得過讀書的美麗,在書中進行一趟向美而生的行程,那一路的風景,使我們終生受用。


讀書,可以精挑細選,也可以縱觀全書。只要是拿起了書本,那麼美好的事情就已經發生。它讓我們內心通透,心胸豁達。關上讀書燈,一身都是月。我放下書本,內心清明。忽然就想起了王陽明的那句話:“此心光明,何復其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