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平仄》集百年名家之经典,情到极致不负盛名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户,打开后你可以欣赏新的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旅程,在路上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人喜欢读唐诗宋词,于文字之外,兼须品其音律;有人喜欢读小说,跟随文字去体验别样的人生;有人喜欢知识干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让我们走的更快更远。

但是,现在喜欢读散文的人却越来越少,很多人感到"读不懂",要故事没故事,要情节没情节,就像话家常一样。熟不知,散文正是一种"情感的流水账",好的散文讲究的就是"形散而神聚"

如果你心情有些浮躁,那必然是读不懂散文的。读它,你需要的是用心体会,在安静的环境,又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刻,拿起一本散文,静静的让你的眼,你的心和那些简单的文字相结合,你便能融入其中,感受其魂。

如果你对我说的还有所怀疑,那你不妨试试读这本《岁月的平仄》,它收录了梁实秋、汪曾祺、朱光潜、朱自清、林徽因、萧红、徐志摩等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里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在岁月的平仄中,体味时光的冷暖与厚重。


《岁月的平仄》集百年名家之经典,情到极致不负盛名


01.从思中见珠

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正如有人说: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聊。但是生活中平凡的事情,经过这些文人的深入思考,却挖掘出丰富的宝藏。

当读到梁实秋的《雅舍》时,困惑于这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间何为被称之为"雅舍"?显然,在作者眼里,"纵然不能避风雨,也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此屋并不像别人家那样,陈设千篇一律,而是疏落参差,虽然里面陈设的东西毫无新奇,却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拒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原来是屋子也随了主人,主人雅,则陋室也便有了个性,有了雅致。正是即处陋室只要有心境,苦中作乐,处处皆为有趣。


《岁月的平仄》集百年名家之经典,情到极致不负盛名

读林徽因的《窗子以外》,你会发现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常常从窗户看外面的世界,却从来没有如她这般,敏感细腻的观察到人生百态。

看似没有条理,没有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这"窗子以外"的世界,你似乎"能看见"却又"并不一定能看见"。是啊,窗外的世界尽管丰富多彩,却又哪里是"窗内"的人所能轻易感知的?对于窗外的世界,窗内的人不过是个"看客"吧!

当作者试着走出窗外,寻找一次自由,一种向往,然而最终却发现:"世界仍在窗子以外,不管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林徽因正是旧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是"窗子以内"人的代表。她自有的"文人的自觉",关切着"窗子以外"为生计奔波着的社会底层"芸芸众生",她感受到他们所经历的苦痛和折磨,但是却离自己是那么遥远。

如今读来,竟也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林徽因那种渴望众生平等的思想,以及关切苍生的悲悯情怀,也仿佛让她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柔美动人。


《岁月的平仄》集百年名家之经典,情到极致不负盛名


02 在忆中拾贝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丰富多样的,有顺有逆,有好有坏,正如音律,有平有仄,这才是生活。因此"忆"也是人生的一座宝库,我们在回忆中可以拾取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次读汪曾祺的散文,便是这篇《花园》,曾经不觉好读,甚至有些啰嗦。那些普通的花草和昆虫有何好写?但是如今重新读来,才渐渐品出味来。

大多人,对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是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倘若问他小时候家里的花园是个什么样子?多半都会说花园不都是一个样,有花有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这片花园承载了作者童年的时光,作为一个成长的见证者,花园中千姿百态的花鸟鱼虫,是作者对纷繁世界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正是对生活如此细致的观察,汪曾祺才会写出如此有代入感,让人如临其境的《花园》。花园中那些生生不息的生命与活力,正是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


《岁月的平仄》集百年名家之经典,情到极致不负盛名

鲁迅先生我们并不陌生,可以说从小就读他的文章。但是读了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却让人对鲁迅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他是如此的倔强,如此的顽强,却也不失可爱。

当萧红穿着新衣询问鲁迅先生是否漂亮时,他竟直接表示"不大漂亮",然后竟如时尚达人一般,建议她如何搭配,"红上衣要配红裙子,要不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

当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找来一条桃红色的布条为萧红束发时,两人都开心的觉得很漂亮,鲁迅先生却一脸严肃的表示"不要那样装饰她"。

为什么鲁迅先生竞对女人如何穿衣打扮有所研究呢?原来是他曾经在日本,随手拿来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鲁迅先生是什么书都看,竟是能抓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鲁迅先生与萧红这个东北女孩一见如故,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在她的笔下,鲁迅更加的贴近生活,他有着倔强的脾气,有很大的烟瘾,对待工又是极其的严肃和认真。

只是后面鲁迅先生的病逝让人惋惜,如若不是他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争分夺秒的工作,无私的付出,也许也不会早早的就离开了。但也正是这样的鲁迅才是我们所崇敬的先生。


《岁月的平仄》集百年名家之经典,情到极致不负盛名


03 于想中取萃

散文为什么称之为"散",便是它取材的广泛自由,表现手法的不拘一格。它可以叙述事情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的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

李宗吾先生的《怕老婆的哲学》便是一篇非常有趣又意味深长的散文,原来四川人怕老婆已然成为了"四川之省粹",怕不是单纯的怕,而是"世间的丈夫,无不爱其妻也,积爱成怕"。

文中列举了许多名人"怕老婆"的轶事佳话,苏东坡的内亲陈季常可谓怕老婆的祖师,正是"河东狮吼"的出处。"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越是官越大的人,越是怕老婆,最典型的如隋文帝怕独孤皇后,"见妻如鼠,见敌如虎"

要想读懂散文,单纯的欣赏优美的文字,稍显浅薄。如果能够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当时创作的心境,亦或当时的时代背景,再读此文,就仿佛揭开一面细纱,朦朦胧胧的画面瞬间清晰可见。


《岁月的平仄》集百年名家之经典,情到极致不负盛名

为什么李宗吾先生要写这么一篇《怕老婆的哲学》呢?我们将这篇文章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观察,这篇文章写于抗战时期,那时李宗吾经历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时期。

第一,当时的妇女解放,女权运动已经开始。在封建礼教中,对女子歧视尤为严重。《金瓶梅》中一处细节便可发现,西门庆买了两个丫鬟和一张床,而两个丫鬟的钱合起来还不值那张床的价值,可见妇女的地位有多低。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广大女同胞纷纷从封建思想中寻求解放,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而这篇文章也在为女性运动摇旗呐喊,最有趣的是,文中概述了《怕经》,阐述了怕老婆的意义,并规范了"怕"的言行。文章结尾处也提出"男子有三从,幼而从父,长而从师,由壮至老则从妻,此中外古今之通义也。"

第二,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许多话不能直白的说出来,但是在文章中,出现许多"抗日言论",多以幽默嘲讽的言论表现,需仔细品味,方能察觉。

比如提到明朝的戚继光怕老婆,有人问:"日本一来,以怕老婆怕之,岂不亡国?"戚继光却因怕老婆,谁知竟把胆子练大了,越战越勇。"日本虽可怕,总不及老婆可怕"。

最后又以李鸿章为例,"谈外交手腕,也非怕学界中人,不能胜任愉快,我国外交人才,李鸿章第一"。李鸿章想将女儿嫁与佩伦,佩伦年过四十。李鸿章夫人不同意,大闹。李鸿章设法将妻子说服,你想"夫人的交涉都办得好,外国人的交涉,怎能办不好?"写李鸿章也并不是为了夸奖他,而是讽刺当时政府在外交上的失利。


《岁月的平仄》集百年名家之经典,情到极致不负盛名

散文之美,在于其优美的词句,"山头吐月,红盘乍涌"(梁实秋《雅舍》)8个字就将月升中天的动态之美展现出来。

散文之美,在于其睿智的结晶,"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作品。"(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世生活,正是我们在用自己来创作艺术,为何不努力的仔细的去将它塑造?

散文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而这本《岁月的平仄》更是集文人大师之经典之作,他们将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而对于我们这些俗人,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将会是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