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時間管理之前,先搞清三點

我引入個人時間管理已經有一年多。感覺生活更有節奏感,看待工作、家庭等有各種挑戰也更加積極。

可是,回想時間管理的初期,非常不適應,有兩個明顯的感覺:

1、引入時間管理,會莫名讓自己緊張,問題反而增多。

2、絕大部分時間管理方法很好,實際用起來總覺得沒用。

做時間管理之前,先搞清三點

總結下來,是我對時間管理期望太高,有3點沒有想清楚。

一、忙是常態

工作的時候,往往是事情推著我們前進。每一分鐘,都有下一個事情等著自己。

要事第一?實際執行起來,很困難的。

要儘快搞定老闆安排的事情;要第一時間響應客戶的電話。

一個接著一個處理緊急事項。

不管是996 還是 8小時,工作表總是滿滿的。

夜深人靜的時候,停下來發呆10分鐘。彷彿唯有這10分鐘時間,才是自己的。

喘口氣,繼續投入文案、代碼、溝通。

這是都市白領的常態。

於是,很多人希望引入時間管理減輕負擔,讓自己閒一些。

他們希望,管理好一部分時間,讓自己高效地完成工作。從而節省出一些時間,讓自己去放鬆。

這本身就用錯了“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沒法讓人閒下來,也沒法減輕困難事務的緊張感和重複事務的枯燥感。

時間管理只是讓我們忙得更有價值、更有效率

做時間管理之前,先搞清三點

二、先要做好目標管理

時間是種資源,是我們每個人的核心資產。

時間管理就是管理和運營我們最核心的資產,幫助我們達成想法。

時間管理本身無法決定我們創造的價值。

我們不是因為工作時間長而痛苦,而是認為工作的價值不夠。

我們與他人聚會覺得浪費時間,是因為無法找到有價值的聊天話題。

我們創造價值,需要制定有價值的目標並運用多種資源達成目標等一系列過程。

時間管理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一天24小時,對每個人都是相同的。

認可自己的時間管理,首先要找到自認為有價值的事情。

我開始做時間管理的時候,總是找不到感覺。

堅持一段時間後,總結髮現,自己把很多業餘時間投入在內心並不感興趣的電視劇上。

轉而,把業餘時間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個人管理事務上,一方面學習很多有趣的方法,另一方面還開發出一些適合自己的理論和工具。堅持3個月之後,精神狀態大為改觀,還逐漸形成一系列個人管理方法,並持續實踐。

做時間管理之前,先做好目標管理。設定更有意義的目標,有效方法會隨之而來。

做時間管理之前,先搞清三點

三、掌握好“時間顆粒”

我們感覺時間不夠用,一方面是事情多,另一方面是沒有用好自己的“時間顆粒”。

“番茄工作法”的實質是時間顆粒,但是很多工具和人往往把“番茄”固定為25分鐘。

其實每個人的時間感不同,應對的事務性質也不同。

我們需要設計適合自己的“時間顆粒”

一般而言,最常規的時間顆粒可以設定為“25分鐘”、“一小時”等。這樣的時間顆粒做一件事情,相對比較舒服。

很多人,因為工作性質的要求,不知道怎麼掌握自己的時間顆粒。例如銷售、管理人員,需要不斷響應外部事務,真的很難控制自己的時間。

對於這類同學,可以把時間顆粒調整為5分鐘。

響應完一個事情之後,迅速做一個整理,湊成5分鐘的整數倍。

即便是不間斷地響應,也總能找到一個空閒,整理之前的幾個事情,合併成一整塊記錄。

這樣通過總結類活動,積極休息的同時,也讓自己更有節奏感。

時間顆粒度小的代價往往是焦慮感不斷上升。

這個時候,可以引入“一天”、“一週”等更大粒度的時間單元。在這些時間單元中尋找意義和快樂,讓自己平靜下來。

例如,每天運動一次,每天冥想10分鐘。

做時間管理之前,先搞清三點

總結

引入時間管理可能是個並不那麼愉快的過程。

初期,很容易發現很多問題,對外部和自我都產生不滿。

這時候,真正地面對自己,降低自己的預期,逐漸和時間友好相處。

久而久之,時間會向自己最可靠的夥伴,和自己一起完成很多之前不敢想象的挑戰。

做時間管理之前,先搞清三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