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时光 穿越千年 它们记载着孔子的一生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吗?


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孔子的生平,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老师之前在“中国古典名著选读”里面讲过这本书,结合孔子生平的事迹来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出身还可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宋国人是商朝的后裔,周朝把商朝灭了之后没有灭国,而是让他们在宋国这个地方延续子孙后代,孔子的祖先属于没落的贵族,他的祖先受到了迫害,跑到鲁国避难。

博物馆时光 穿越千年 它们记载着孔子的一生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吗?

到孔子父亲的年代已经非常没落,他父亲运气不好,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九个女儿;娶了一个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名字叫孟皮,他是天生残疾,是个瘸子。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是个瘸子,他爹就不满意,又娶了一个人(孔子的母亲),他爹请求当地中上阶层的颜氏(颜氏有三个女儿)把一个女儿嫁给他做妾。据历史记载,孔子的父亲性情暴躁,女方家里不愿意嫁,问三个女儿谁愿意嫁给他,第三个女儿愿意嫁,孔子的父亲孔武有力,孔子长得也很高大。

孔子的母亲只有 20 岁,孔子的父亲 66 岁,证明他的条件是可以的,在当地的社会地位、条件都可以。孔子的父亲相当于市里公安局长的职位,一个66 岁的公安局长娶了 20 岁的小姑娘,年龄相差太大,礼数不和,所以《史记》上记载,“野合而生孔子”,意为不符合礼仪,因为二人年龄相差太大,所以孔子出身不是很名正言顺,在那个时代很强调礼仪,孔子的出身就不太好。

博物馆时光 穿越千年 它们记载着孔子的一生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吗?

他父亲年纪大了,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死了之后父亲的正妻就把孔子、孔子的妈妈还有孔子哥哥都赶出去了,两个年轻的寡妇带着小孩,日子很难过,所以在《论语》里面,孔子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为我小时候很穷,所以可以做很多粗活,上树掏鸟窝、下水捉鱼鳖、打猪草、种地等。

孔子 17 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成了一个孤儿,很可怜。古人 17 岁就成年了,孔子的父亲属于当地贵族,理论上他可以继承他父亲的名誉和爵位。

孔子 15 岁的时候,鲁昭公请客,宴请大夫(有头有脸的人),当时孔子也去了,孔子说:“我是我爹的儿子,我爹曾经是你的座上宾,我现在成年了,也要去你家里吃肉”,然后他被家仆赶出来了,没有吃到肉,这种感觉很屈辱。

他出身不正、父亲过世、很穷、还被人赶出来,这样的人可能会心态扭曲、心态畸形、报复社会。他受尽了这么多磨难,但是并没有变坏,所以心理扭曲不能只怪社会,主要看自己。

博物馆时光 穿越千年 它们记载着孔子的一生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吗?

孔子在鲁国讨不到老婆,他 19 岁的时候回到老家宋国祭拜祖先,因为他从来都没回去过,老家的人不了解他,以为他在外面很好,于是他就讨到了媳妇。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习礼仪,当时做祭祀不仅是技能也是一个很高贵的职业,孔子虽然比较穷,没有获得地位,但是有一门手艺,即会主持礼仪,学习礼仪的过程中也学习了文化知识。

孔子长大结婚后,在他 20 岁的时候生了一个小孩,他回到鲁国受到了鲁昭公的认同,鲁昭公赏了他一条鲤鱼,当时他正好生了小孩,所以他第一个孩子叫孔鲤,字伯鱼。鲁昭公承认了他的地位之后,也让他管一些事情,开始管的事情都不重要,主要让他管理畜牧业,养猪、养羊,管理仓库,类似基层公务员村官。孔子很好学,边做基层公务员边学习,获得了一份收入。他 20 岁做了基层公务员,管理水平很高,21 岁的时候让他管理一个地方和畜牧业,总体上生活比较艰难,收入不是很高,但是他边做管理的时候边学习礼仪文化。

【孔子开创私学】

博物馆时光 穿越千年 它们记载着孔子的一生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吗?

1.孔子 26 岁的时候,周朝来了一个人,类似中央派了一个人来,孔子向他请教古代的官制,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要外面有人来,孔子都喜欢去问、去学习。类似 26 岁的时候在一个偏远的小地方,北京突然来了一个人,孔子向他请教官学。那个人介绍之后,给他指出了一条路,孔子问他“基层公务员收入不高,日子过得很紧,应该怎么办呢?”那个人建议他可以开一个“公务员培训班”,孔子灵机一动就办起了“公务员培训班”,他不怎么收学费,采用打赏制。

孔子 26 岁开始办私学,开私学的意义很重大,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只有官学。以前学习知识和文化可能要依靠家学,即家里是贵族,父亲懂这些礼学;或者依靠官学,有身份(贵族)才可以学。孔子开办私学的意义重大,孔子的私学属于有教无类,不能挑学生,谁都可以报名,来得越多越好。

私学在某种意义上开辟了中国古代教育平权的时代,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多多少少打赏一点钱就教学,无论你是贵族还是农民。孔子的学生里面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既有经商的子贡,也有死读书的颜回,还有开“滴滴”的子路(子路在和孔子学习之前是“司机+保安”),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还有一些农民、囚犯、放羊的人等,孔子都不拒绝,只要给东西就接受,他不挑学生。

在孔子开辟私学之前,一个人要想摆脱自己的命运很难,西周是封建制,人的身份一般在出生的时候就被定死了,需要依靠身份来获得东西,简单地说,就是“拼爹”。个别的国家比如秦国,可能通过打仗获得军功,改变身份和命运,或者依靠父亲,父亲厉害自身就会厉害(如果不是嫡长子也可能不厉害)。需要获得好的身份认同和前程,只能依靠这两个方式。

【孔子周游列国】

博物馆时光 穿越千年 它们记载着孔子的一生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吗?

1.孔子打算去陈国,但运气不好,路过匡城时被人围住,有些人认为他是阳虎派来的人,于是孔子逃走,之后遇到叛乱,被各种追杀,师徒失散,在卫国、陈国之间游荡。后来没办法,孔子只好回到卫国,卫国朝局一直不安定,孔子接近 60 岁时回到鲁国,在鲁国待了两年,孔子又去了卫国,卫灵公依然不用他,住不下去只好又去了曹国、宋国、郑国等,常常在各个国家之间奔波。

《史记》记录孔子混迹于陈国、蔡国之间时,七天没吃没喝,大家的意见很大,尤其子路的意见最大,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很生气,骂了子路。孔子说,没有食物,就弹琴吧,这是典型的安贫乐道,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有乐观主义精神。

前一段时间一部电影《无问西东》,云南的小山村没有食物,神父带着民众唱歌,唱歌可以让人忘掉饥饿。弹琴的中途,一名弟子找到一头猪,孔子抱着猪啃,子路质问君子吃饭时不是要讲究礼仪吗,孔子说太饿了无需讲究礼仪,大家可以随意吃。《论语》《史记》中有大量类似的记载,提及孔子在某些时候并不是非常遵守原则,后面的一些学者,尤其是不反对儒家的学者都拿出这段历史来说,认为孔子是特别没有节操的人,包括孔子当官时面露喜色、饥饿时抱着小猪啃食,他困苦时答应别人一件事,但没有兑现,子路问孔子,孔子说威逼利诱下答应的事情不能作数,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即君子说话是否作数要看这句话说得是否对,说得恰当时算数,说得不恰当时不能算。后世有人批评孔子,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面对不同的情况,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像一般人那样死脑筋、说话算话,是孟子为孔子打圆场。

博物馆时光 穿越千年 它们记载着孔子的一生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吗?

孟子认为所谓的“权”指权衡,是很重要的,是要考虑的意思,《孟子》中有一个典故,男女授受不亲,但若一名女子坠入井中,为了救人,便无需遵守这一规则。《孟子》中,“经”是不能改的,“权”是可以变的,孔子同时知道“经”“权”。

孔子 60 岁时,混得很差,经过陈国时被很多人嘲笑,认为孔子是丧家之犬,孔子自嘲说自己确实像是丧家之犬。北大教授李林先生便用了“丧家之犬”这一典故说明,认为孔子是个有趣的人,他周游列国,最终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孔子 68 岁时回到鲁国,此时孔子想继续当官,但由于他年龄大便没有用他,鲁国用了他的一批学生,如冉求,他帮助季氏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孔子对自己执政的学生不满,说冉求不是自己的学生。后来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死去。

子路是个很有趣的人,子路死在卫国,当时卫国发生叛乱,子路要捍卫的人陷入叛乱之中,别人往外面跑,子路认为自己拿了对方的钱,便应忠于职责,于是冲入战场与别人厮杀,子路武功很高,但对方人多,被人砍到,对方砍死他之前子路要求戴正帽子,之后被砍死,据史料记载子路被砍成肉酱,死得很惨。

博物馆时光 穿越千年 它们记载着孔子的一生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吗?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后,便知道子路死定了。有一篇讲孔子、子路关系的文章,孔子清楚卫国会发生叛乱,且知道卫国发生叛乱时子路会挺身而出,子路最后会死,但为何当时没有带子路一起离开呢?可能孔子有让子路一起走,但子路没有走,事实如何并不清楚。透过这一点可以看出,这可能是子路的命运,这有确切的历史考证,日本的武士刀精神的源头之一便可以追溯到子路,一个武士要勇于牺牲。

【孔子的晚年】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继续编书、教书、整理文献。孔子快到 70 岁时,自己的儿子、得意学生都已死去,孔子 69 岁时大儿子死去,他认为自己活不了很久了,晋国发生内乱,于是他去了鲁国,认为应该主持公道。

孔子有次做了一个不太好的梦,觉得不是好兆头,认为自己命不久矣,两年后,孔子在公元前 479 年患病去世,他没有很高贵的身份,作为一个老师去世了。他死的时候,自己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同,他的名气很大,但很少有人用他,他发了一些“文凭”,但官方并不认可,他一生追求礼仪、规则,认为统治者要爱民,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推行。

【小结】

博物馆时光 穿越千年 它们记载着孔子的一生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吗?

按照幸福的概念,孔子这一生过得并不幸福,出生时父母年龄差很大,不是嫡出是庶出,出生不久后成为孤儿,父亲死去,被人鄙视,开始做了基层公务员,在基层打工,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开了培训班,收了很多徒弟有了一些名气,但没有被任用,想要出国却被晏婴阻止。四十几岁时,孔子做了 3-5 年的官,之后被赶下台,开始在各国流浪,三次差点被杀,两次差点被饿死,最后回国,但没有身份、地位,没有被任用,编自己的书,死去后自己的学说没有被承认。后世觉得儒家很强大,实际上,是由于孔子学生很多,到汉朝之后儒家被承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了传承。

孔子活了 73 岁,比较高兴、顺畅的日子可能不超过 5 年,他的一生并非幸福的一生,是艰难困苦的一生,他开辟了私学,实现教育平权,开创了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流派——儒家流派。

很多人认为孔子是理想主义者,他有自己的原则、坚持,总体上,孔子在那个时代,包括放在现今时代,他的学说的文明程度很高,大部分时候他讲究养民、惠民、仁、礼,是更人性的流派,孔子强调社会秩序,认为稳定的社会秩序是道德、经济的基础,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这是文明人性的光辉,放在整个思想史、文明史上都是值得尊敬、骄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