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投資界應該看到哪些趨勢?


後疫情時代,投資界應該看到哪些趨勢?

Photo by KAL VISUALS on Unsplash


1.


許多老闆和員工都曾經歷過經濟危機,他們深知每一次危機帶來的痛苦各不相同,但復甦終會到來。可即便如此,商界洗牌不可避免。

目前採取封鎖措施的國家,佔全球GDP總量的一半以上,商業活動崩潰的情況,比過去幾次經濟衰退都要嚴重。

如今,西方各國都在談論解封,但惶惶不安、走走停停的解封腳步,必將拖累企業效率。新出臺的公共衛生規範,也會給商界帶來麻煩。

一大批企業都將死亡,而那些成功挺過疫情的企業,必須適應新的環境,理解新的產業趨勢,才能多活幾年。

《經濟學人》最近撰文指出,這場疫情將加速3大趨勢:採納新科技的腳步加快、全球供應鏈洗牌、裙帶寡頭企業崛起。

看不清這些趨勢的企業主,即便勉強挺過這場疫情,也無法在未來持續生存。因為他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殘酷環境。


2.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歐美髮達國家備受打擊,可即便如此,許多企業主仍然裝作若無其事。

這些企業主不斷對員工講述振奮人心的消息,展現自己在疫情面前的泰然自若。平時冷酷無情的大企業選擇投身公共服務,對外大談休慼與共。

人們近日看到,奢侈品巨頭開始提煉乾洗手液、汽車業大亨忙著製造呼吸器、電商大佬全球送口罩。原本殺紅眼的零售業者也開始相互合作,只為確保超市供貨無虞。

上市公司目前大多並未宣告因業務凍結而遭受財務衝擊,因此華爾街分析師預計2020年企業獲利只會小跌。

看起來,商界氣氛和諧。只不過,你信嗎?

如果有兩樣東西,是市場老手基本不太信的:

1.危機公關的措辭;

2.華爾街的預測。

真正可靠的,是檢索歷史:上一波經濟衰退時,美國大企業中有2/3銷售收入下滑,最慘的一季年跌幅中位數高達15%。隨著熱鬧的街道變成鬼城、大中小工廠紛紛關門,超過50%的跌幅將是很普遍的事情。

而這一次,無數學者已經指出,商業崩潰的情況會比過去幾次衰退都要可怕。

後疫情時代,投資界應該看到哪些趨勢?

Photo by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3.


已有多項指標顯示企業壓力巨大:全球石油需求已經下滑1/3;美國鐵道運送的車輛與零件數量大跌70%;許多公司的存貨與現金只夠它們撐3-6個月,接下來只好裁員或放無薪假。

在美國,已經有幾千萬人提出失業救濟申請。在歐洲,則有上百萬家企業申請國家補助。

國內支付鏈條出現違約連環爆的現象,會使情況更為嚴峻。如零售商H&M要求暫緩支付英國門店的房租,就對商業不動產商造成了衝擊。

有些跨國供應鏈因為工廠停工、邊境管制而形同殭屍。意大利實施封鎖政策後,從奶酪到噴射渦輪零件的供應鏈都受到了影響。

中國工廠復工後,蘋果供應商大膽宣稱,新的5G手機會在今年上市。但複雜的供應鏈,只要最弱小的一環一斷,那就全斷了。沒人敢打包票。

貿易敏感型的香港特區政府已經表示,港企因為國際企業取消訂單、欠款堆積如山而搖搖欲墜。

財務壓力也會加速曝光一些驚人的欺詐案件,如瑞幸咖啡“假賬門”。

在這場大崩潰中,小公司受創最為嚴重:54%的美國小企業已暫時歇業,或預計在未來10天內歇業。這些公司沒有辦法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也很難獲得政府救助。銀行面對自相矛盾的法規與大量湧入的貸款申請,根本無從招架。

等各國開始解封,理論上會進入銜接期。但企業還是無法立刻轉起來,像中國目前依然只開出了八九成的產能,何況效率更低的其他國家。

面對新的公共衛生規範,企業還要趕快重新配置生產線,從而符合政府規定的社交距離、進行遠程監控,以及開展深度清潔。

與此同時,全球前2000大企業中,超過1/4的現金超過債務金額,有些將會出手收購競爭對手,進一步擠壓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後疫情時代,投資界應該看到哪些趨勢?

matthew-henry-49707-unsplash


4.


在分析了全球商界面臨的恐怖環境後,《經濟學人》指出,這場危機將會加速3大趨勢。

1.企業採納新科技的腳步將會加快。

這場疫情在電子商務、數字支付與遠程工作等領域,給全球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醫藥創新也將獲得空前關注,基因科技蓄勢待發。

2.全球供應鏈必將洗牌,加速中美貿易爭端以來的這種轉變。企業會想方設法加大安全緩衝,把關鍵的生產環節搬到母公司附近,並利用高自動化工廠進行生產。跨境商業投資今年可能會跌三四成。

3.最後一個長期轉變,可能比較不受歡迎。那就是企業集中度與裙帶關係因為政府注入資金,以及大企業地位提高而加深。

從1990年代至今,美國產業已經有2/3變得更為集中,壓抑了經濟活力。現在有些企業大佬積極推動政治人物與大企業緊密合作,特別是那些被視為“策略型”的公司。

選民、消費者與投資者原本會對這種“集中”和“裙帶”現象做出反抗,因為此舉會造成貪汙加劇、競爭減少、經濟放緩。但這場疫情,令政府和大企業同時做大,也減輕了各國托拉斯的壓力(詳細分析請見

《疫情之下,大公司為何佔盡便宜?》

一文)。

就像所有危機一樣,新冠肺炎疫情終將過去,商界又會釋放新的活力,只是財經週刊的封面人物換了一波罷了。

在商界,長江後浪推前浪本不稀奇,只是如果大幅擴張的政府之手沒有縮回邊界內、裙帶寡頭企業又把市場圈作了自家後花園,這個世界恐將面臨“兩代人看同一個封面人物”的窘境。


- The End -


撰文 夏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