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世界上存在著太多惡意,但如果我們相互支持,那些惡意便自然會離去。——《狩獵》

《狩獵》由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執導,在豆瓣24萬人參與的點評中,獲得了9.1分的高分。導演溫特伯格於98年拍出了一部振聾發聵的電影《家宴》,被視為道格馬95的一部開山盛宴。接下來的14年間,溫特伯格一直都比較不得志,直到2012年的《狩獵》,幾乎算得上是一次磐涅重生。天才導演磐涅之作加上丹麥巨星麥斯•米科爾森出神入化、震撼人心的演技。獲得評論界一致的好評以及觀眾的喜愛,可以說是實至名歸,的確是一部難得的佳作。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狩獵》中盧卡斯剛剛和妻子離婚,在一家託兒所工作,盧卡斯心地善良、個性溫和,很受同事和孩子們的喜愛。其中,得不到家人關愛的早熟女孩克拉兒對盧卡斯尤為的親近。盧卡斯婉轉地拒絕了克拉兒幼稚而單純的示好,然而他的拒絕卻使克拉兒惱羞成怒,並謊言汙衊盧卡斯侵犯了她。一時間,這個好好先生就被認定為強姦犯,不但失去了工作,還遭到了整個小鎮人們的排擠和壓迫,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脅。而這些惡意,即使在克拉兒吐露真相之後也並沒有終止。

短短几日,盧卡斯就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的變化,並且有不可逆轉之勢,造成這一切的是電影中的三類人:看似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克拉兒與自主伸張正義的超市工作人員一類人,擁有權威話語權的幼兒園院長與心理諮詢師,以及好友希爾為首的隨大流者。其實他們也並不是大奸大惡之人,甚至可以說他們只是做了自己的該做的事,但這些事疊加起來造成了盧卡斯的悲劇。有他們的原因,也在於他們背後所體現出的“路西法效應”、“權威效應”“羊群效應”。

本篇文章將從影片中這3種角色入手,分析這三種效應是如何把普通人無意識地行為變成了傷害他人的利器。最後分析在這個信息過量,需要自辨真假的時代,如何用事實求實的方法控制情急生亂的本能,還原事實真相,避免釀成悲劇。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01 克拉兒一類的“路西法效應”:好人真的好,壞人真的壞嗎?

在影片的開始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小女孩克拉兒的父母並沒有給予她應用的關心和關愛。在她第一次走失時,家裡人並沒有想要去找她,還好被盧卡斯發現並送她回家。後來克拉兒再次走失,哥哥給她看成人片,父母只顧著為誰送克拉兒去幼兒園而爭吵卻絲毫沒有發現她已經不見了等等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作為一個成長初期的兒童,克拉兒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一邊是父母關懷與精神呵護的缺席,一邊是盧卡斯對她的關懷備至,這讓她很自然的把感情轉移到了後者身上。因此,她會向盧卡斯表達愛意。在被盧卡斯委婉的拒絕後,會惱羞成怒的說她討厭男人。當她發現自己撒謊後,反而得到了家人的關心和關愛,自然會繼續堅持謊言。不過當她看到自己的謊話給盧卡斯造成了傷害,便立刻向她媽媽承認自己撒了謊。只是事情已經超出了她的掌控。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可以說,克拉兒並不是一個壞女孩,她也不是要有意傷害盧卡斯。堅持謊言,也只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心和關愛。在這一點上,她同其他汙衊盧卡斯的小朋友,以及那些向盧卡斯家裡扔石頭的人、殺害了狗的人、超市裡對盧卡斯大打出手的人和朝盧卡斯放冷槍的人一樣,都落入了心理學上的“路西法效應”‍。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路西法效應”‍來源於社會心理學史上的一個繞不開的經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該實驗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為了論證“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而設計進行。

在實驗中,志願者被平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而津巴多本人則扮演典獄長。‍‍在實驗一開始,志願者還無法進入角色,囚犯不怕獄警,獄警也無法‍硬下心腸來懲罰囚犯。隨著實驗的進行,獄警採用的‍懲戒措施‍日益加重,扮演獄警的志願者徹底沉迷於肆意妄為的權力中不能自拔,甚至津巴多也越來越進入典獄長的角色。最後實驗也因為場面失控而不得不終止。‍

事實上無論是津巴多還是扮演獄警的志願者,‍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可是,在“斯坦福監獄“,人性中的“路西法”(魔鬼撒旦的別名)‍‍被徹底釋放了出來。

“路西法效應”‍表明: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人,也沒有絕對的惡人,善與惡同時潛伏在人性深處,在不同的環境中輪流出場。只不過在社會秩序良好的環境下,‍“惡”的因子被深深的掩藏在人心人們心底。但只要有合適的土壤,便會毫不猶豫的甦醒,把一個好人轉換成壞人。

盧卡斯被幼兒園院長、心理醫生認定是侵犯了克拉兒,這使得他在其他人眼中就是一名罪人,而他們就有權利汙衊他、毆打他,甚至殺了他,來執行所謂的正義。至於真相到底如何則不是他們所關心的,甚至於對盧卡斯有罪的認定是他們需要維護的,否則他們就失去了處在正義一方的優勢。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現實的世界中,這樣的事情也是層出不窮。若是網絡上傳出了某個名人失敗或是犯了錯的消息,網絡上鍵盤俠、吃瓜群眾往往會不管事實真相如何,先上來踩上一腳,站在道德制高點罵上一頓再說。

中國有句諺語“壞事傳千里,好事不出門”,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同時,斯坦福監獄實驗也告訴我們,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之分,只有表現的像好人的人和表現得像壞人的人。特定場合、特定情境下的好人,或許換一個環境,當好人突然擁有了可以肆意施暴而不受懲罰的權利,他可能就會立刻化身為魔鬼。

英國有句諺語:“每個人的衣櫃裡都藏著一具骷髏”。意思是,即使是好人,心裡也深藏著魔鬼。

因此,我們不能以為自己面對的是個好人,就放鬆警惕,疏於防範。因為一旦我們對某人給予了絕對的信任,就等於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那個隨時會甦醒的路西法。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02 幼兒園院長與心理醫生一類的“權威效應”:權威引出的決策的惰性

造成盧卡斯悲劇的關鍵人物是認真負責的幼兒園院長。在聽到了克拉兒對盧卡斯汙衊後,她既沒有跟克拉兒進一步核實情況,也沒有給盧卡斯任何辯解的機會,就讓盧卡斯暫時離開幼兒園。接著她直接找心理醫生來跟克拉兒交談。當克拉兒不想回答醫生的問話時,諷刺的是醫生竟然刻意引導克拉兒認定盧卡斯侵犯了她。而克拉兒為了能早點出去玩便同意了醫生的說法。看到這裡會忍不住的懷疑,也許真正變態的是醫生。所以與其說是克拉兒故意說謊報復盧卡斯,不如說是這位心理醫生在汙衊盧卡斯。他斷定這件事是真的,並建議院長告訴家長並報警。而院長也是不加思索的一一執行,完全不去想這件事的嚴重程度,這麼沒有事實依據的指控可能會對盧卡斯造成的影響。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此,當院長在家長會上斷定的說有人侵犯了孩童後,幾乎沒有人質疑。這是因為對家長來說,院長是某種權威性的存在,人們容易相信權威人物的言論。其實對院長來說,心理醫生也是權威人物,所以不會想要去質疑,而是完全執行。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其他人的重視,‍並相信其言語和行為的正確性、權威性。

在生活中,權威效應也是無處不在,‍在很多起航空事故中,人們會發現機長所犯的錯誤往往十分明顯,‍但副局長卻沒有針對這個錯誤採取任何行動,最終導致飛機墜毀。很多醫療事故的發生,是因為醫生不按規則操作,而身邊的護士即使發現不對,也不敢提出質疑。

‍權威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人們的安全心理,即人們往往視權威人物為正確的楷模,認為選擇認同他們,自己言行的準確率和安全性都會大大增加。確實,權威人物的能力往往強於常人,但他們也是人,‍‍也會受到時代和自身條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觀點和做法都是正確的。只有正視這一事實,我們才有可能取得進步。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其實‍‍權威效應本身並無好壞之分,‍‍關鍵是看你如何運用它。‍‍當你能夠恰當運用它時,就能發揮出巨大的積極作用,運用不恰當時,它也就可能會給你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想要消除權威效應的負面影響,你除了要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自信,還要養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做到相信權威,但又不迷信權威。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歷士多德說過: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

‍‍這也應該是我們對待權威的正確態度,‍‍只有永遠保持質疑、問難的精神,‍‍才不會對權威產生迷信;‍‍只有對自己充滿自信,‍‍才有勇氣去公開挑戰權威。‍‍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03 好友西奧一類的“羊群效應”:“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裡

西奧是小女孩克拉兒的父親,也是男主盧卡斯的好友。在事件發生之前,西奧聲稱自己非常瞭解盧卡斯,甚至能通過他是否眨眼來判斷男主是不是撒謊。然而諷刺的是,當事發後,盧卡斯去他家希望得到他的理解和幫助的時候,西奧卻說自己無法判定這件事是不是真的,並且堅持認為女兒克拉兒不會說謊。在妻子讓盧卡斯離開自己家的時候,西奧還威脅了盧卡斯說這件事要是真的就會殺了他。如果說一開始他還是比較相信盧卡斯的話,那麼在妻子以及其他人的影響下,他越來越傾向於認同大多數人的觀點,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認為盧卡斯確實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後來經歷了與盧卡斯在教堂裡的大打出手以及和女兒一番語重心長的談話,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冤枉了盧卡斯,他為自己對朋友的不信任以及疏於對女兒的照顧而內疚。因此他主動去給盧卡斯送吃的,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盧卡斯的女友在開始時也是信任盧卡斯的,後來在幼兒園院長和其他人的言之鑿鑿的說服之下便動搖了,開始懷疑盧卡斯真的做了這樣的事。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好友西奧與女友的這種在他人的影響之下失去自己的判斷力的現象屬於心理學上所說的“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的模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社會心理學家將其擴大到其他領域,指代個體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行為,從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羊群效應”‍又被稱為“從眾效應”,它的核心是在群體力量面前放棄個人理性判斷,而追隨大眾的傾向,並否定自己的意見,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缺乏主見、易受他人心理暗示的影響、容易不加分析的全盤接受別人的意見並採取行動,這些是從眾性心理強的人所具有的典型特徵,是與獨立性相對立的意志品質。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其實,導致“羊群效應”的從眾心理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我們不能簡單的否定它,而是要遵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當大眾行為是理性的,且為正確的前提下,我們要跟隨;當大眾行為是非理性的,被情緒所主宰的時候,我們就要謹慎對待,不可盲從。

就像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 顯然儘量待在家裡不出門,出門戴口罩,不往人多的地方湊熱鬧,是理性和正確的,我們要跟隨;相反,若是在此特殊期間,還要嚷嚷著什麼人身自由,不管不顧的各處溜達,顯然就是不理性的,是害人害己的,我們就不能盲從。

因此,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凡事以事實為依據,有自己的判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多一分的思考,就能夠少一分的盲從。不但可以避免誤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夠避免自己上當受騙。這是健康的心理,也是一種睿智的生存之道。‍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04 以事實為依據,用事實求實的方法控制情急生亂的本能,還原事實真相

當一件事或是一個新聞出現的時候,在第一時間裡,人們往往會被所發生的事情激發出自己的情緒,並急於做出決定,有所行動。就像幼兒園院長在聽到克拉兒對盧卡斯的誣陷後,第一時間就做出了讓盧卡斯暫時離開學校,請心理醫生來的決定。她連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問清楚的耐心都沒有。這是因為人們情急生亂的本能所決定的,是由人類的祖先進化而來,在感知到危險的時候,會本能的立即採取行動。比如,發現一頭獅子在遠處的草叢中,人們會立即逃跑,而不是停下來去做分析工作。

現如今,雖然我們仍然需要這種本能,比如,看見一輛飛奔而來的汽車時,我們必須迅速的躲避,但像這樣真正緊急的危險不多了。相反的是,我們面臨的是越來越多的複雜和抽象的問題,特別是在處理外界信息的時候,更需要我們認真的分析思考,在深思熟慮之下才能做出相對正確的判斷。這時,情急生亂的本能反而會驅使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如何才能控制住自己情急生亂的本能,做到實事求是呢?漢斯·羅斯林在《事實》這本書中提出了做到控制情急生亂本能的循序漸進四步法。

第一步,深呼吸。

情急生亂本能被喚醒以後,我們大腦的分析功能會停止工作。這時深呼吸一下,告訴自己並不需要立即採取行動,事實也通常不是非黑即白的。給自己一些時間去了解更多的信息。《狩獵》中的幼兒園院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去行動,找心理醫生幫忙,將事情擴散了出去,而不是自己先去進一步的瞭解情況做分析。

第二步,堅持瞭解基礎數據。

如果一件事是緊急且重要的,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對它進行持續觀察。仔細分辨並剔除那些有些相關但不準確的數據,或是準確但不相關的數據,只有準確且相關的數據才能夠作為判斷的依據。就像在《狩獵》中,心理醫生採用誘導的方式詢問克拉兒,這樣得出的結論顯然是不準確的。

第三步,警惕那些帶有偏見的預言家。

所有的預測都要考慮到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一點。所預測的未來應該是一個全面的、包含多種情形分析的狀態。避免只看到最佳或最差的情形。最後要檢驗一下這種預測方法的準確度問題,可以通過將預測和歷史上已發生的事實相對比的方法。

第四步,小心過激的行動。

在行動之前要儘量考慮清楚過激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和不好的影響。考慮清楚自己行動的理論依據,然後再穩紮穩打的一步步去實施,並且在過程中要持續查看實施的效果。循序漸進的方式,總會優於大刀闊斧的行動。

在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很多事情都會被斷章取義的發到網絡上傳播開來,在第一時間裡挑動著我們的情緒,激發我們情急生亂的本能,促使我們立即行動,給我們帶來沒必要的緊張壓力以及錯誤的決策。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越是緊急的時候反而越要慢下來好好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而不是被大眾輿論帶著走。

《狩獵》:以事實為依據,避免3種效應,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05 結束語

從表面上看,《狩獵》講述的是一個由小女孩撒謊所引起悲劇的故事,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導演是藉助了小女孩撒謊這個幌子,展示了成人世界裡自編自演的一場顯露人性的大戲。也許一開始是小女孩出於惱羞成怒的撒謊,但最終讓善良的盧卡斯變成眾人眼中的獵物是幼兒園院長與心理醫生一類的“權威效應”、好友西奧一類的“羊群效應”以及超市員工一類的擅自伸張正義的“路西法效應”‍合力的結果。

在這一事件中沒有人是嚴格意義上的壞人。童言無忌也許會威力十足,但真正能致人於死地的是人言可畏的成人世界。一味的愚昧、盲從、暴力等這些人性的弱點才是釀成盧卡斯悲劇的最終原因。

為此,我們需要應用循序漸進四步法來控制自己情急生亂的本能,做到以事實為依據,深入思考,做出正確的決定。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被大眾輿論牽著走。

我們要時刻警惕我們與惡的距離。


參考文獻:《事實》漢斯·羅斯林等著。

文中圖片來自電影《狩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