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帶來的卻是負擔:做出明智選擇需要這些策略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時代。

隨之而來的是,生活中的選擇越來越多了。

去飯館吃飯,必須從數量眾多的飯館中選擇。如果選擇外賣,更是一份拉不到頭的飯館名單,更不用說每家飯館都有一大頁菜單在等著你。

逛商場也是一樣,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人頭暈目眩,每一個商品好像都在大叫“選我”。

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帶來的卻是負擔:做出明智選擇需要這些策略

小事如此,大事也是一樣。

考大學填報專業的時候,望著專業目錄又是不知所措。分析完興趣分析就業前景,然後還要考慮個人特點也要考慮錄取分數線。

畢業了又要選擇工作,工作了一段時間想跳槽又要重新選擇。

數不清的選擇,帶給人們自由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擔。

有個有趣的“果醬實驗”,商家向顧客推薦一排果醬,每一種都可以試吃。實驗分成兩組,一組有6款果醬,另一組是24款。

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帶來的卻是負擔:做出明智選擇需要這些策略

果不其然,24款果醬吸引了更多顧客試吃,這個結果是符合人們認知的。不過在最後的購買量上,結果就反了過來。

試吃6款果醬的顧客中有30%購買了果醬,試吃24款果醬的顧客只有3%購買了果醬。

備選的果醬種類越多,人們越不想買了。

還有“自習實驗”,一個學生在自習室自習,此時他聽說一場校內歌唱比賽即將開始,他對比賽有興趣,想去看看比賽。最後他會有40%的幾率留下來自習。同一個學生在自習室自習,他不但聽說了歌唱比賽,還聽說朋友們邀請他出去遊玩。最後他會有60%的幾率留下來自習。

娛樂的方式越多,學生越選擇自習。

更多同類型實驗說明,更多的選擇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人們情願逃避這樣的選擇,還維持原來的狀態。

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帶來的卻是負擔:做出明智選擇需要這些策略

選擇的過程中,人們要大量思考反覆權衡,這些都是腦力負擔。做出選擇後,選定的那個選項都是以沒有選擇其他選項為代價的。

選擇過多不僅使人們做決定的過程更艱難,還會讓選擇的那一個結果魅力下降。這些都讓人感到沮喪,幸福感大大降低。

更糟糕的是,人們費時費力精心選擇出來的結果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結果。

人們如果是完全理性的,那麼選擇越多也應該越接近最好的結果。

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人們不是完全理性的,他們會受到各種因素誤導。

一種典型的誤導就是“沉沒成本”。你花了很大價錢買了一雙鞋,後來覺得鞋子難看,自己再也不會穿它了。你是不是應該扔掉它節省一下家裡的空間呢?完全理性的人應該著眼於未來,錢花掉就沒了,是已經損失的,應該把鞋子扔掉節省空間。但大多數人都不願扔掉它,會讓鞋子在鞋櫃裡一直待著。

一個教練不會讓高薪僱來的運動員一直坐冷板凳,有事沒事都會讓他上場。理性的人應該考慮該運動員最近的表現如何,而不是為了他曾經花了多少錢。

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帶來的卻是負擔:做出明智選擇需要這些策略

“沉沒成本”會起作用,是人們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會一條路走到黑,堅持自己是對的。

除了沉沒成本,人們選擇時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假設1個崗位有2個競爭者:甲優點多缺點也多,乙比較平庸。當問到“要錄取誰”時,支持甲的人會非常多。如果換個問法,變成”不應該錄取誰”時,甲又成了那個不該被錄取的選擇。其實這兩個問題是一回事,結果卻相反。

商場展示出一臺不錯的手機A,一些顧客會選擇購買它。如果旁邊放上一臺價格更貴質量卻更差的手機B,那麼購買A的顧客更多了。理性的人應該考慮的是商品是不是值這個價格,而不應該受到另一件商品的影響。然而人們就是被影響了。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人們在做各種選擇時受到各種因素的誤導。做一個完全理性的人,實在是太難了。

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帶來的卻是負擔:做出明智選擇需要這些策略

總之,更多的選擇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即使你願意承擔這樣的負擔,最後也不一定能得到最好的選擇。

那麼我們就不做選擇了嗎?

當然不是。

我們應該形成一種更有效的選擇策略。

這種策略需要刻意練習,還需要一些自制力,也許還要轉變思維方式。

但是回報也是巨大的。

要應對過量選擇帶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哪些選擇是對生活真正重要的,然後把時間精力都集中到重要決策上,其他的則可以放一邊。通過限制選擇的數量,我們可以少一些負擔,多一些舒心。

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帶來的卻是負擔:做出明智選擇需要這些策略

試試這樣的方法:

1.回顧最近所做的選擇,無論大事還是小事。

2.逐項列出做出選擇時的步驟,花費的時間,所做的研究和當時的焦慮程度。

3.回憶做選擇時的感受

4.問問自己,花費這些代價做選擇,到底得到了什麼。

這樣的練習會讓你更深刻意識到,選擇是有成本的。這樣你會放棄一些成本大於收益的選擇,或者建立起一個篩選標準。值得花費成本的選擇要明確成本上限。比如買衣服最多逛五家店,旅遊的目的地備選項只考慮3個。

多花時間在重大的問題上,好好想想你最在意的是什麼。如果選項中沒有符合這樣要求的,那就創造出一個。

選擇越來越多的時代,帶來的卻是負擔:做出明智選擇需要這些策略

降低對結果的期望,選擇的結果足夠好就行,不要求做到最好。最好的結果往往追求不到,比如最合心意的配偶。結婚之後總會遇到覺得更好的人,這樣的追求永無止境。總是抱著這樣無窮的追求,會把婚姻經營的一塌糊塗,害人害己。

精心設置一個“足夠好”的標準,在結果達到這個標準之後就果斷選擇。“足夠好”帶來的滿足感,是提升幸福的關鍵。

不要在意“沉沒成本”,眼光向前看,不要向後看。

最後,記得你有強大的適應能力。買來的新車,不論你買的時候多麼激動,兩個月後都會歸於平淡。所以要提醒自己關注現在有多好,而不是現在沒有過去那樣好。

做出正確的選擇需要智慧,培養選擇的智慧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幸福。通過練習和反思,這樣的智慧是可以得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