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技術】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成功完成江西省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繼2020年1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電生理團隊成功實施江西省首例結合Marshall韌帶化學消融治療持續性房顫,4月7日,該團隊時隔不久再次填補省內空白,成功完成全國首批江西省首例Micra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創新技術】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成功完成江西省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Micra無導線起搏器植入手術僅30分鐘即成功完成

據悉,患者60歲,因反覆頭暈、黑朦1月餘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10餘年前在外院行了二尖瓣、主動脈瓣換瓣及三尖瓣成形術。動態心電圖提示房顫伴間歇性房室傳導阻滯(最長R-R間歇6.82s),符合起搏器植入適應證。患者心臟彩超提示右房明顯擴大,左右徑達80mm,三尖瓣重度狹窄,估測瓣口面積僅0.99cm2。

患者心臟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徵明確,但鑑於患者年齡較大、消瘦,且長期口服華法林,傳統起搏器植入囊袋出血及感染風險大,而且因其右房大,三尖瓣重度狹窄,傳統起搏電極植入非常困難,術後出現電極脫位機率相對較大。綜合患者以上諸多特殊因素及傳統起搏的一些缺點,科室術前討論,建議首選無導線起搏器植入,經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知情後,4月7日上午,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在心律失常病區術者和介入室醫護人員的完美配合下,穿刺股靜脈後,將起搏器輸送系統送達三尖瓣,經過細緻的調整,成功克服了因三尖瓣瓣口面積小輸送系統不易通過的困難,準確地將起搏器定位於右室中間隔區域,檢測並確認起搏參數良好後,無導線起搏器一次性釋放成功,手術全程僅使用了30分鐘。整個手術僅需局部麻醉,病人幾乎沒有痛苦,舒適感顯著好於普通傳統起搏植入患者。患者術後反應良好,手術第二天後即可下床自由活動,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據悉,開展此項技術的醫院目前全國僅20餘家。

【創新技術】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成功完成江西省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Micra無導線起搏器釋放後影像


【創新技術】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成功完成江西省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心律失常疾病診治團隊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發展方向建設的主要骨幹團隊,是國家衛生部首批心律失常介入診療培訓基地,是中國房顫中心示範基地,現為省心律失常介入診治質控中心、省房顫中心聯盟、省起搏與心電生理專業委員會及省心電協會等學會的掛靠單位,是中國心律失常聯盟江西分會的主要團隊。團隊在該領域的絕大多數新技術均為江西省內領先開展,填補了省內該領域的多數空白,部分為華東或華中地區率先開展。

我院此次無導線起搏器的植入是全國首批、江西省首例植入,開啟了我省起搏器植入技術領域的新紀元,標誌著我院起搏器植入水平步入全球先進行列,我省居民不用出省出國即可享受全球最先進的醫療技術,造福了廣大老百姓。

【無導線起搏器小知識】

傳統起搏器植入是治療心動過緩的一線手段,自該技術問世以來,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使其重拾美好生活的信心。無導線起搏器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新技術,該起搏器徹底改變了起搏器植入的理念和手術方式,因無需植入心內膜導線,也無需在胸前皮下製作囊袋放置脈衝發生器(起搏器),減少了創傷與感染風險。而且無導線起搏器直接植入在心腔內,無傷疤、無切口,患者在植入後幾乎感覺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相較於傳統起搏器,Micra無導線起搏器體積減小了93%,僅有維生素膠囊大小,重量僅約2g。此類無導線起搏器擁有超強的電池續航能力,使用壽命超過12年,同時兼容1.5T(特斯拉)/3.0T核磁共振掃描的創新功能,可以為心臟提供持續穩定的動能。

【創新技術】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成功完成江西省首例無導線起搏器植入


南昌二附院心內科心律失常診療團隊主要成員:


程曉曙(原院長) 主任醫師 門診:週三全天

吳清華(原副院長)主任醫師 門診:週二全天

吳延慶(心內科主任) 主任醫師 門診:週一下午、週二上午

洪 葵(心內科副主任、心律失常病區主任)主任醫師 門診:週二下午、週三下午

李菊香(大內科教研室主任、心律失常病區副主任)主任醫師 門診:週一上午、週五上午

胡建新(心臟介入室副主任)主任醫師 門診:週四全天

陳 琦(心律失常病區副主任)主任醫師 門診:週二下午、週三上午

俞建華(心臟重症監護室副主任)主任醫師 門診:週一全天

王鉛珍 主任醫師 門診:週一上午、週二上午

陳 靜(心功能室主任)主任醫師 心功能室

鮑慧慧(江西省心血管病防治中心辦公室主任)副主任醫師 門診:週四全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