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俱樂部》:打破成規的背後,有三個值得深思的哲學命題

人的思想,必定重於前世現世或來世的某一方,無法從站在歷史時點的自己的思想的領域超脫出來。

—— 三島由紀夫

豆瓣評分9.0的《搏擊俱樂部》是備受爭議的一部優質影片。它在當年的獲獎情況並不好,但在多年之後仍然成為影評人熱衷的素材。原因在於這部影片真正表達的內涵不被當時的主流批評家所了知。

《搏擊俱樂部》:打破成規的背後,有三個值得深思的哲學命題

豆瓣評分

影片的主角傑克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職員,平庸且充滿負面情緒。他的命運自從遇到了性格叛逆乖張充滿暴力的泰勒起,發生了變化。傑克被泰勒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跟隨他加入了泰勒構建的地下組織搏擊俱樂部。俱樂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信徒”加入,發展壯大。泰勒帶領著俱樂部的人們開始進行一系列的破壞行動,他們的行動越來越極端。傑克終於不再迷信泰勒,開始試圖遠離泰勒,可他發現根本無法擺脫泰勒的影子。原來泰勒只是傑克心中幻想出的人物,泰勒就是他自己。

直到今天,主流視角對這部影片的評價褒貶不一,許多批評者指出該影片宣揚男性主義,抑或是基於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端反叛。不得不承認影片上映後確實給許多人造成了這些誤區的引導,但這並非影片的本意。本文就從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影片背後的哲學邏輯。

一、掙脫保守人格的束縛

《搏擊俱樂部》:打破成規的背後,有三個值得深思的哲學命題

泰勒(左)與傑克(右)

從人物設定上,主角傑克的最大特徵就是平庸和循規蹈矩,而且他過得非常不快樂,十分壓抑。而泰勒的人格則是處處與傑克相反,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守任何規矩,喜歡冒險,無所畏懼。重要的是泰勒過得逍遙又自在。

從影片的導向上,在初期階段的角色設定是在傳達由傑克向泰勒人格過度的重要啟示:保守人格註定失敗,必須通過感受痛苦喚醒無所畏懼的自由。泰勒駕車載著傑克,故意讓車失控,當兩人安然無恙的從車裡爬出來後,泰勒說:這是一次接近生命的經歷。

這裡的重點是,泰勒的人生觀並不一定正確,但對於真正想要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而言,只有以奮力一搏作為開端,才有希望改變目前麻木無知的現狀。在這“一搏”當中,必須要冒一定程度的風險,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才可以真正感知到新的意義。

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梵高

血腥暴力的搏擊,反叛而玩世不恭的態度,再加上布拉德皮特(泰勒的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在當年(影片拍攝於1999年)確實掀起了一股男性主義風。這是因為許多觀眾對上述的人格轉換進行了誤讀。他們認為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把人變成了辦公室的奴隸,讓男人們逐漸在瑣碎而無意義的工作中喪失了男子氣概。於是有一部分人甚至開始找女權主義的麻煩,還真的組織了一些小團體來模仿影片中的搏擊俱樂部。這一現象屬實給影片招了不少黑。

因而在這裡我們必須要準確的解讀影片中人格轉換的內涵。影片是通過一種帶有視覺衝擊感的強烈表現手法,來藝術性的表達個人的心理突破。它真正要傳達的絕非是暴力和反叛,而是對自我保守人格所帶來的束縛應該進行勇敢的挑戰。

二、打破價值追逐的圈套

《搏擊俱樂部》:打破成規的背後,有三個值得深思的哲學命題

泰勒在搏擊俱樂部

傑克跟隨著泰勒的引導,一步步深入到搏擊俱樂部當中成為了它的一員,逐漸學習著泰勒和俱樂部的核心價值觀。泰勒用一段經典臺詞拋出了搏擊俱樂部的“信仰”內涵:

商業廣告誘惑我們追逐小轎車和服裝,讓我們去做我們痛恨的工作,所以我們才能買得起那些我們並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是歷史的“中產孩子”,由電視撫養長大,相信有朝一日我們會變成百萬富翁和電影明星以及搖滾歌星,但其實我們並不會。

由於這一段臺詞的揭示,以及搏擊俱樂部越來越極端的破壞行動,讓許多影評人認為這是無政府主義者基於虛無主義的立場對社會“極端憤青式”的幼稚挑戰。但這是一種膚淺的解讀。

泰勒的思想是具有當代現實意義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上世紀末時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這種繁榮主要是構建在商品經濟之上的物質文明。資本家不斷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和商品市場,並賦予其社會價值,讓人們在競爭中盲目追求。為了獲得更多的社會價值,雖然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但人們的工作時長不降反增,這充分的反映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盲目競爭的本質。

正如搏擊俱樂部的設定,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打野拳而加入這個地下俱樂部當中,其實他們並不清楚為什麼要加入。影片頗有心思的把泰勒這個角色和他的俱樂部設計得十分鮮活,富有感官衝擊力和強大的個性魅力,正如一部成功的商業廣告。

搏擊俱樂部用諷刺的手法來啟示人們認清當代社會的價值圈套,並非是在宣揚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

傑克過得十分不快樂,原因就是在於他疲憊追逐的那些夢想被現實徹底粉碎,已經找不到生存的意義所在。他曾經相信了當代社會從小灌輸給他的那些價值觀,讓他和無數人盲目的競爭和追求那些無意義的東西。在加入搏擊俱樂部之後,傑克就好像是在照一面鏡子,這讓他越來越能看清楚自己所追逐的到底是什麼。

雖然泰勒控訴了資本主義的商品文化和在它之下形成的麻木價值追逐,但影片設計中巧妙的是,搏擊俱樂部本身也是一個強行灌輸給人們思想並煽動無知群眾追隨的組織。隨著泰勒的極端化發展,傑克也逐漸發現了端倪,他開始逃離泰勒設計的圈套。

三、解除賦值幻覺的禁錮

《搏擊俱樂部》:打破成規的背後,有三個值得深思的哲學命題

泰勒對傑克的說教

泰勒強迫傑克去克服對疼痛和死亡的恐懼,方法是用化學品灼傷傑克的皮膚。泰勒堅持道:“一個人必須失去一切,才能從一切中獲得自由”。在這裡暗示出了影片所要傳達的最深刻的一個哲學命題: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中,人的行為無法被除其本身之外的預先設定而賦值。

由於先入為主效應(prime effect)以及群體效應等心理學因素的影響,人們總是會產生以意義結果(meaning-ends)為導向的追求。但實際上這些被追求的事情背後的意義卻是虛妄的,因為它們脫離了人們行為的本身,是預先設定好的。所以在追求的過程中必然遭遇個人預期無法變現的困惑和窘迫,逐漸喪失自我價值的立足點。

泰勒所說的“失去一切”不能僅從字面意義上解讀,這裡“失去”的內涵是在心理層面上,讓人們與外部附加價值脫鉤。一旦心理上沾染了某種價值,它便成為了接下來一系列行為的最終主導,而這些行為也就喪失了自己的真實意義。

泰勒為搏擊俱樂部定了幾條規矩:第一條:不許對外說起俱樂部;第二條:不許對外說起俱樂部;第三條:本俱樂部沒有規矩。這些是很奇怪和矛盾的規矩,而它設置的意義就在於此。前兩條規矩是與商業資本的對抗,反對泰勒所說的廣告效應;而第三條是對外部賦值的對抗,即便是搏擊俱樂部本身,不管它無形中給追隨者們賦予了怎樣的價值,這都不值得作為他們的追求。

人們很難抵抗外部賦值的影響,因為在心理上存在對價值取向的幻覺。這種幻覺使人們忽視掉自己行為本身真實意義的原因,它禁錮了人們通過自由意志而進行選擇的能力。

當傑克看清了泰勒極端危險的面目之後,他開始試圖擺脫泰勒對自己的控制,最終發現原來泰勒只是自己幻想症所構建出來的虛擬角色。因此傑克開始真正的清醒了過來,而導致他清醒的,是對賦值幻覺禁錮的解除。

結語

《搏擊俱樂部》從一個具有大眾代表性人物的保守人格出發,通過遇見反面的人格,引導觀眾激發對生命真實意義的探索。對物質資本主義的強烈反對雖然具有當代現實意義,但這在影片中僅僅是其所揭示的,存在主義“去賦值”哲學內涵的一個事例而已。影片始終以契合主題的激烈對抗層層遞進的表達觀點,前後連貫一氣呵成堪稱佳作,但在當時主流影評界的一片批評聲中,並未得到應有的尊重。然而不被當時的主流看好本身,卻也更加具有諷刺意義。

電影改編自一部小說,小說中的傑克有一段與上帝的對話,並未在電影中得到呈現。大意是說:傑克詢問上帝為什麼自己如此痛苦,上帝很雞湯的勸說傑克,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擁有特殊的意義,都是愛的體現。但傑克根本不認同,他認為每個人都並沒有什麼與生俱來的特殊意義,但也並非是一文不值。人就只是存在而已,發生的就那麼發生了而已。上帝也不同意傑克的想法,上帝說傑克錯了。而傑克卻堅持自己的想法:“管他呢,誰又能教育得了上帝呢?”

也許那個上帝只是傑克的又一個幻想,他象徵著外在賦值的源頭。而人生只有寶貴的一次,何須用外在虛妄的預先設定來定義自己呢?真實的做自己,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呈現存在本身的意義,讓那些虛妄的規則見上帝去吧!



我是 紐約百強企業海歸碩士,專注於心理哲學領域的獨立創作,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