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三業”先手棋,平利縣狠拔窮根法子好

陝西平利地處中國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發展底子薄、基礎差,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多。近年來,為了摘掉“貧困帽”,平利縣在脫貧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本地產業發展上狠下功夫,不斷解放思想,探索發展創新舉措,通過下好“產業、家業、就業”這“三業”先手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平利扶貧路子,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脫貧有實招:“三業”並舉顯成效 黨建引領促發展

下好“三業”先手棋,平利縣狠拔窮根法子好

平利採茶園。

在脫貧工作中,平利縣首先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抓手”, 扭住“5個10萬”產業不動搖,堅持特色產業、主體帶動、科技服務“三個到村到戶全覆蓋”。脫貧攻堅以來,平利新建茶園1.16萬畝,新育絞股藍3.07萬畝,新發展生態豬5.1萬頭、富硒糧油3.86萬畝、中藥材3.58萬畝,新培育市級農業園區1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4家,長中短結合的特色產業扶貧之路使群眾走上了致富道路。

發展產業讓群眾快速增收,而安好家業才能讓大夥發展的同時心裡更加踏實。為提升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讓更多的人住上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平利縣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脫貧工作的“當頭炮”。對全縣困難群眾實行扶貧搬遷工作,目前全縣共建成62個集中安置區,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3615戶38310人,平利連續三年榮獲“全省移民搬遷工作先進縣”。

下好“三業”先手棋,平利縣狠拔窮根法子好

平利美景。

興產業、安家業更要促就業,大夥有了工作才有穩定的收入,才能更好的長久發展。對此,平利縣想方設法的促就業,不斷為大夥搭建就業平臺,建立縣、鎮、村三級就業扶貧信息平臺,每年舉辦兩次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引導大量貧困人口實現了就近就業,對於缺少技能的群眾,平利每月還組織“扶貧專班”就業技能培訓班,幫助大夥學習技能知識。

據統計,已有2570名貧困勞動力通過培訓班掌握了技能,各項就業招聘會幫助5956名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還有2100餘人返鄉創業,興辦經濟實體1628家,增加就業崗位2萬個,帶動6000餘名貧困群眾脫貧。

下好“三業”先手棋,平利縣狠拔窮根法子好

種植戶在地裡開心忙碌著。

在脫貧工作中,平利縣還形成了“以脫貧攻堅論英雄”的鮮明導向,始終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前沿陣地,建強支部堡壘,推行“支部+X+貧困戶”模式,更多的黨員幹部湧現在扶貧第一線,爭先幫扶困難群眾,與群眾們一起紮實苦幹。近年來,平利縣雙楊、金沙河、東山寨等村第一書記扶貧超市不斷創辦,黨員幹部們帶領群眾通過電商運營進行創收,帶動了近萬人增收脫貧,讓大夥對致富更有信心。

數據看發展:全縣順利摘下“貧困帽”

下好“三業”先手棋,平利縣狠拔窮根法子好

脫貧故事匯:勤勞致富靠雙手 日子越過越紅火

順利脫貧摘帽的背後,記錄了無數勤勞拼搏的平利兒女用雙手創造幸福的故事。

家住正陽鎮泗水坪村五組的鄭遠志早年因在礦上務工受傷,不幸高位截癱,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難道因為殘疾,我就註定一輩子靠政府過日子嗎?沒有了雙腿,我還有雙手!”他並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立下脫貧志,腳踏實地,用勤勞雙手創造了幸福生活。

下好“三業”先手棋,平利縣狠拔窮根法子好

鄭遠志坐在輪椅上扎笤帚。

坐在輪椅上的鄭遠志開始想辦法靠雙手掙錢。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扎棕皮笤帚成本低,而且自家附近就有棕樹,於是他請人幫忙砍來了竹子和棕樹皮,自己在家開始扎棕皮笤帚。鄭遠志幹活認真仔細,扎的笤帚特別結實耐用,很快村裡鎮上,甚至隔壁兄弟鄉鎮的人們都慕名而來訂購他的笤帚。

如今,鄭遠志每年光靠扎笤帚可掙4000多元,每年還有政府補貼5000多元,房子也在政府的補助下進行了改造,日子越過越好。說起今後打算,他信心滿滿:“我目前正在學習養殖技術,我覺得我還可以搞養殖!”

下好“三業”先手棋,平利縣狠拔窮根法子好

平利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抓手”,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

49歲的謝厚道曾是雙陽村的一名貧困戶,早年因創業失敗,家裡又有兩個孩子在上學,生活十分困難。近年來, 謝厚道憑藉種植絞股藍走上了致富路,而且還帶動著周圍貧困戶一起創業增收。“他們可以來這裡打工掙取每天100元的務工費,還可以將土地流轉給我掙取每畝500到1000元不等的租金。”謝厚道說。

據瞭解,謝厚道所經營的富盛絞股藍責任有限公司通過合作社形式共帶動37戶貧困戶、149人發展產業,其中26戶已成功脫貧。該合作社還與電商公司合作,以電子商務的形式擴大銷售渠道,帶動全縣產業發展。

家住平利縣淑河村的汪仁霞,其丈夫患有精神類疾病,她沒有放棄生活,而是獨自撐起了貧困的家。不僅養育兒子還孝敬公婆,用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成為了淑河村率先脫貧致富典型。

當初,在汪仁霞被確定為貧困戶後,一向要強的她看到名單公示後傷心大哭了一場。從那以後,汪仁霞一心琢磨如何才能脫貧。她先是借錢養豬,但事情並沒有她想的順利,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汪仁霞幾次養豬都失敗了,不僅虧了本錢,借來的錢也打了水漂。

扶貧幹部在瞭解到汪仁霞的困難後,主動上門對其進行幫扶,給汪仁霞提供了資金扶持和技術指導,在扶貧幹部的不斷幫助下,汪仁霞很快掌握了科學的養豬方法,而且越養越好。如今的汪仁霞是淑河村遠近聞名的養豬能人,靠勤勞的雙手走上了致富道路。

“現在日子好了,手上有錢了,我最大的希望是把我丈夫的病看好,以後能和我一起幹活。”汪仁霞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