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中學校長李衛東:導師制、智囊團護航 助力高考再創佳績

珠江時報 2020-04-26 15:24:46

石門中學校長李衛東:導師制、智囊團護航 助力高考再創佳績


石門中學校長李衛東:導師制、智囊團護航 助力高考再創佳績


石門中學校長李衛東:導師制、智囊團護航 助力高考再創佳績

4月27日,南海初高三學子將踏進學校,迴歸久違的校園生活。在石門中學,防疫物資、消毒設備已經到位,教職員工嚴陣以待,重點區域每日清潔,做好準備為學子提供貼心的生活和學習服務。同時,這座以樸素教育著稱的百年名校,也正在悄悄開展建設,力爭在新學期,以嶄新的“智慧校園”面貌亮相於學子面前。

時值高三學子衝刺高考階段,學校將通過怎樣的方式在今年的高考中再創佳績?對高三考生、處於高二高三銜接階段的學生,以及有志報考石門中學的初三學子,有何建議?百年名校的新面貌將是怎樣的?記者專訪了石門中學校長李衛東,來聽聽他對上述家長、學生關心的問題的解答吧!

石門中學校長李衛東:導師制、智囊團護航 助力高考再創佳績


關於備考

精選試題是對學生最大的關愛

陪伴是最好的方式

“目前,我們已經對整個校園進行了清潔,每天對重點區域進行消毒,老師、後勤人員也接受了檢測,並進行培訓、演練。返校前,學校召開了線上家長會,向家長們講明孩子返校的一些注意事項。同時,我們也加強了和社區、派出所的聯防聯控。”李衛東介紹。

學生返校,尤其是高三學生,線上教育和線下教學的銜接問題是許多家長十分關心的。李衛東認為,從各地學生返校後的表現看,線上教育效果不一定如預期那麼好。為保證高考質量,學校先從立德樹人大方向入手,讓學生既要有報國之心也要有報國之才,激勵他們勤奮學習。返校第一週,石門中學將對學生進行防疫知識宣傳和心理疏導,讓學生調整心態,專心備考。

在教學方面,距離高考僅剩最後70天,石門中學將把該校傳統的導師制發揮到淋漓盡致。導師將密切關注學生動態,及時提供輔導和關懷;高一高二頂尖老師作為備考智囊團,為高三學子提供針對性輔導,對專業重難點進行突破,一定程度上減輕高三老師負擔。學校還與外界專家團隊共同開展教學教研,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創新,讓學生緊跟備考形勢變化。

除了在教學上為學生帶來強有力的護航,學校還以一系列人性化措施幫助學子舒緩備考緊張情緒。表現優秀的班級,會用美食獎勵票進行激勵;在學校的飯堂、宿舍等公共場所,典雅大氣的山水畫、幽默的漫畫也將上線,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能適度放鬆。

“精選試題是對學生最大的關愛;陪伴是最好的方式。”李衛東用短短兩句話,從教學、心理多角度出發,總結了學校在備考階段的“制勝法寶”。

制度治校是基礎,學術治校是關鍵,文化治校是靈魂。在樸素教育辦學理念的引領下,石門中學高考高優率逐年遞增,每年上清華、北大錄取分數線的人數達10人左右,每年考進全國綜合排名前20的重點大學的人數超400人。

校長支招

高三考生:臨考更要自信

對於考生來說,到了衝刺階段,自信非常重要。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學校老師和自己。考生家長要做好後勤保障,但在學習上不要過多幹涉,把教學、心理輔導的任務交給老師。在心理上,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適合孩子的大學才是最好的大學。

高二學生:

把今年高考延期當做發奮學習的契機

今年高考延遲一個月,對於高二升高三的學子而言,這其實是一個機遇,意味著你們多了一個月的時間準備。在這段時間,要做好從高二到高三的心理、學習轉變。要堅信,奮鬥的青春才是最美麗的!人錯過了這個季節,奮鬥可能就失去了光彩。

有志報考石門中學的初三學子:

創新、負責、善思、勤做不可或缺

對於即將參加中考的學生來說,去一所好高中對一輩子的成長會有好處,但適合自己的高中才是最好的。臨近中考,大部分學生一定要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極少數成績優異的也要有自己的步調。

我建議有能力的學生積極參加自主招生。今年石門中學卓越高中自主招生名額有所增加,從45增加到80。學校將會把這批學生當做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對於學生而言,也多了一個無需通過激烈的中考競爭就能進入石門中學的通道。

報考我們學校的學生,我希望他們要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思維,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強,具備優秀的文字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要做新時代的發聲者,同時,也要注重社會實踐能力。

百年名校新面貌

新飯堂、學生活動中心正在建設中

逐步實現小班化教學

“從2019年9月起,石門中學增加了65畝校園面積,目前正在進行建設。”李衛東介紹,學校投資約5000萬建設了新飯堂——芝庭堂,今年8月將投入使用。飯堂共5層,還有一個地下停車場,全部採用智能化管理,學生可以提前一週通過家長微信下單。

接下來,學校還將投資一個多億對校內各類場所進行改造,包括學校外牆、室內設施、宿舍等,會增設美育中心和學生社團活動中心,建設一批創新實驗室,將原本的圖書館建設成智慧圖書館。“國家現在十分重視勞動技能教育,因為場室的增加,我們會逐步實現小班化教學,設計更多的實踐類課程、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學習、休閒、創新空間。”

製圖/珠江時報記者 羅熾嫻

視頻/珠江時報記者 方智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