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自從人們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就創造了各種工具分辨時間,從最初的時鐘慢慢演變成座鐘,又慢慢縮小到表,懷錶,腕錶等。而這其中的演變過程以及代表性人物事件又是什麼呢?讓妙時空之《時腕個為什麼》給大家小科普一下~

遠古時代

日晷,本意指太陽的影子,現指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日晷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人類使用日晷的歷史非常遙遠,古巴比倫在遠古時期的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中國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雖然最初是在古巴比倫被發現並發展起來的,但這種計時設備在埃及和希臘才得到了最多的關注。然而,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日晷和其他簡單的計時設備就沒有得到更多的推廣使用了。

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日晷

在此之後的12世紀和13世紀發生了一些變化,文藝復興早期的貿易遠征給歐洲帶來了伊斯蘭鍾和中國複雜的水鍾,為歐洲創新者帶來了新的知識理論來提升他們的設計。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古代對水鐘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最著名的例子是北宋初年(大約公元1086年)蘇頌設計製造的“水運儀象臺”。天文學家蘇頌按照宋朝英宗皇帝的詔令進行設計並於公元1090年建成的“水運儀象臺”堪稱中古時代中國時鐘的登峰造極之作。

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臺”

整座儀器高約12米,寬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臺形的木結構建築。其中渾儀等為銅製。全臺共分三隔。下隔包括報時裝置和全臺的動力機構等。中隔是間密室,放置渾象。上隔是個板屋,中放渾儀。這臺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1600年以前

機械錶最初出現於14世紀,但它們存在一個不足的問題——重量。然而,在16世紀初,德國鎖匠彼得·亨利發明了第一臺主發條和小型便攜式時鐘之後,時鐘終於開始在歐洲各地傳播開來。雖然當時的時鐘不夠精密,也很容易破碎,但他們為所有未來的手錶創造了基礎,並使製表工業開始在全世界傳播。

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早期的便攜鐘錶

1600-1675

在此期間,鐘錶進入了“裝飾時代”。它們在機械意義上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但它們高昂的生產成本吸引了全歐洲富人、貴族和皇室的注意。奢侈的設計和使用寶石和金屬使手錶成為每一個高地位的人的理想對象。在此期間,意大利將一天分成24個小時的習俗傳遍了世界。

1675-1700

平衡彈簧(擺式)的引入最終消除了當時手錶的一個主要缺陷——精度低。有了這項發明,時鐘終於可以開始非常精確地測量“小時”,機械時鐘的不精確終於可以以分鐘計。由於精確度的大幅度提高,分針終於成為所有手錶的標配。從時尚的意義來說,這25年內,人們終於紛紛開始將時鐘用小鏈子系在腰帶或外套上(懷錶)。而這標誌著人們開始不再把手錶像吊墜那樣掛在脖子上。

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平衡彈簧(擺式)

1700-1775

這一時期以手錶的不斷創新為標誌,而航海員和科學家們對手錶的需求更是大大加速了這一時期的發展。那個時期最著名的人無疑是英國鐘錶匠約翰·哈里森,他成功地製造出了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時鐘之 - 海洋天文鐘。藉助天文導航計算經度的能力,著名的航海時代終於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約翰·哈里森

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最初的海洋天文鐘

1775-1900

在手錶變得足夠精確到可以用於科學實驗之後,普通懷錶和掛錶的價格也大大降低,鐘錶開始在人群中普及。當時最重要的機械發明無疑是擒縱裝置(一種機械能量傳遞的開關裝置,這個開關受“計時基準的控制,以一定的頻率開關鐘錶的主傳動鏈)。隨著工業製造的興起,手錶變得更加便宜和也更精準,時尚風格的變換也加速了手表製造業的迅速擴張。

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擒縱裝置

1900-現在

手錶逐漸在人群中完全普及,人人都可以買到手錶。現如今,電子手錶也開始普及,且尤其得到年輕人的喜愛,而傳統手錶則依舊屹立不倒,相信在未來,無論是傳統手錶還是電子手錶都還會有更多創新,妙時空腕錶也將在2019年推出創新款式,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妙時空腕錶祝大家週五愉快!Happy Friday!

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鐘錶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革新你知道嗎?

歡迎評論與提問~!謝謝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