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建於西魏初,清代重修,位於九層樓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呈平面方形,覆鬥形頂,西壁開一大龕,為殿堂窟。西壁圓券龕內塑一倚坐佛,龕壁繪飛天,供養菩薩,尼乾子和鹿頭梵志,龕外塑二菩薩。洞窟四壁上部畫天宮伎樂繞窟一週,中部西壁畫飛天和供養菩薩,南北壁中央畫說法圖、飛天化生、供養菩薩,四周圍繞千佛。南北壁下部上畫供養人,下畫藥叉。東壁殘存天宮伎樂。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窟室內景 西魏

窟頂蓮花藻井,西披畫赤身阿修羅,身後須彌山忉利天宮,側有雷公、電神、風神、雨師、烏獲、朱雀、羽人;與之相對的東披是二力士捧摩尼寶珠,兩側是飛天、朱雀、孔雀,下有胡人與烏獲百戲,及龜蛇相交的玄武和九首人面獸身的開明;南披畫乘鳳車的西王母(帝釋天妃),在浩浩蕩蕩的巡天隊伍下方,有狂奔的野牛、黃羊和虎;北披畫東王公(帝釋天)乘四龍車,下方繪山林、黃羊等。四披壁畫內容豐富,既有神話傳說、佛道兩教人物、天宮,又有古代建築、人間生活和遊牧狩獵的場景。繪畫技法上運用中原傳統暈染法,人物清秀,面頰紅潤;線描更加熟練、瀟灑、遒勁有力。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主室窟頂(局部) 西魏

西坡所繪阿修羅,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六道輪迴中介於天、人之間的一道,半人半神。阿修羅四目四臂,手託日月,身材異常高大,四大海水不及其膝。阿修羅生性好鬥,常與天界眾神爭鬥。圖中阿修羅威武挺拔,四周圍繞天界諸神,足立大海,水不過膝。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頂西披 阿修羅 西魏

雷公是司雷之神,又名雷師。自古以來雷與鼓相連,秦漢時雷神就是以手持椎、叩擊連鼓而發出隆隆的雷聲。東漢王充《論衡》說:“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畫中雷神人身,頭部及手足為獸形,雙翅,臂生綠毛。連鼓圍作圓形,雷神以手腳同時敲鼓,騰空飛躍,使人感到隆隆之聲不絕於耳。這一雷公形象與王充的描繪完全相符。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頂西披 雷神 西魏

電神又名列缺,俗謂打閃。敦煌壁畫早期電神為人獸合體,圖中電神人身獸頭獸爪,雙手持尖頭鐵杵,單腿站立作弓形,全力向下猛擊,使之發生閃電。這種人獸合體的電神與後來的電母有很大差別,電母多為一女性形象,手持鏡子反射出電光,而圖中的電神則是擊打鐵杵來製造閃電的。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頂西披 電神 西魏

風伯是司風之神,又稱風師,字飛廉,能致風氣,養成萬物,有功於人。西漢《淮南子》稱:“繳大風於青邱之澤。”高誘注:“大風,風伯也。”莫高窟的風神形象分兩類,一類是早期外來的風神,如此窟為人獸合體,雙手擎條形風袋,高舉過頭,奔跑動態狀,這是西亞和中亞的風神形象;另一類則作漢人形狀,唐代以來,出現在勞度叉鬥聖變中的風神,形象漢化,第146窟的風伯懷抱大風囊,跣足奔跑,圓睜的雙眼、上翹的鬍子,反映他正用力鼓風;晚唐第9窟的風神束高髻,身著花鎧裝,瓔珞飄搖,跣足,懷抱花風囊奔行。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頂西披 風伯 西魏

雨師為神話中司雨之神,又名計蒙、屏翳、玄冥。《山海經》中說:“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恆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第249窟的雨神作龍頭、人身、獸爪、雙翅,揮臂張口,口內吐出長練,向人間降雨。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85窟 窟頂西披 雨師 西魏

南北披所繪內容,一直頗多爭議。有人認為是道教中的西王母與東王公,有人認為是佛教中的帝釋天妃與帝釋天。為什麼道教神像會出現在佛教洞窟中?這是佛道融合的表現,還是佛教藉助中國原有的神話形象來表達自己,或是此時佛教天神以中國古人熟悉的形象,即道教天神形象出現來籠絡信眾?答案或許只有開窟者自己知道。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頂北披 西魏

帝釋天又稱“天帝釋”或“帝釋”,為佛教主要護法神之一。佛經講:過去摩伽陀國中有婆羅門,名摩伽,有福德大智慧,與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終後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摩伽婆羅門為天主,即帝釋天,住須彌山頂之善見城,其餘三十二人則皆為輔臣,以此共三十三人故名為三十三天。摩伽婆羅門則為三十三天之主,即仞利天主帝釋天,其配偶為帝釋天妃。作為佛的護法神,莫高窟壁畫中他常和大梵天一起分侍在釋迦佛左右兩側。此窟窟頂北、南兩披分別畫乘龍車的帝釋天和乘鳳輦的帝釋天妃(或東王公、西王母),形象瀟灑飄逸。

東王公是中國傳統的神話人物形象,位於窟頂北披。東王公,又稱東王父、東公、木公,即周穆王,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竹書紀年》載:“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神異經》稱:“東荒山中有大石窟,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在《枕中書》裡,東王公“扶桑大帝,冠三危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居於雲房之間,以紫雲為蓋,青雲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宮,皆尊其命而朝奉翼衛”。畫面呈梯形,與西王母相對:中部繪一龍車,東王公坐於其中,其身旁立御者造父;車前有烏獲開道,其旁有方士御龍護衛,羽人、飛廉隨行;車旁有文鰩騰躍,車後仙鶴翱翔,其後更有十三首開明神獸相隨。

北披的狩獵圖是敦煌社會生活壁畫之一,畫面為:在崇山峻嶺中,進行著一場人與獸的搏鬥:上方的獵人以馳射的方式,正追捕三頭野鹿,他長驅直入,雙手高舉標槍,即將投向獵物;下方的獵人正躍馬奔騰,猛虎突從身後撲來,他毫無懼色,攬弓挾鳴鏑,反身後射,弓如滿月,控弦發矢,勢在必勝。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頂北披 狩獵圖 西魏

南披的西王母也是中國傳統的神話人物形象。《山海經》中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在《穆天子傳》中西王母則變成“雍容和平”的婦人。西王母的事蹟在《山海經》中為:西王母居住於崑崙山下,周穆王西巡,“北絕流沙,西登崑崙,見西王母,宴請西王母於瑤池。樂而忘歸。”畫面呈梯形,與東王公相對:中部繪鳳輦,西王母坐於其中,身著漢裝,其側立有御者;四鳳挽車,車頂懸重蓋,車後有旌旗飄揚;車前有由烏獲、羽人、乘鸞仙姬組成的前導;車旁有文鰩、白虎相護衛,神獸開明緊隨其後。天空中漫卷天花,飄蕩彩雲。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頂南披 西魏

窟頂還繪四神,即神話中鎮守四方的神,在中國古代出現很早,也是道教的守護神,《淮南子》談到五星時說:東方屬木,其神為歲星,其獸為蒼龍(同青龍);南方屬火,其神為熒惑,其獸為朱鳥(同朱雀);西方屬金,其神為太白,其獸為白虎;北方屬水,其神為晨星,其獸為玄武。此窟內所繪四神的位置與《淮南子》所記不盡相同,畫面為:東披繪玄武,其形象為龜蛇相纏的怪物;西披繪朱雀,為一展翅欲飛的鳥;南披繪白虎,作振翼奔騰之狀;北披繪蒼龍,正昂首飛騰。四神為傳統的神話形象,來源於陰陽五行和天文玄象,在成為道教的守護神後,常繪於祠堂、墓室中,以司守衛。南北朝時期,隨著佛道思想的融合,逐步成為佛教石窟壁畫的一個題材。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頂東披 玄武 西魏

南、東、北披繪開明神獸,《山海經》說:“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山海經》中神陸吾條稱:崑崙山是帝之下都,歸神陸吾管轄,神陸吾“狀類虎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管理帝之下都九部和帝之園囿;神陸吾也就是開明神獸。《山海經圖贊》雲:“開明神獸,稟茲舍精,虎身人面,表此桀形,瞪神崑崙,威攝百靈。”在敦煌壁畫中,開明神獸作為守護神,多繪於東王公、西王母的隨從之中。畫面為:一怪物,人首,虎身,有青綠色的龍尾,兩肩有翼如焰;其首數量不一,有九頭、十一頭、十三頭;一般繪於東王公、西王母的雲車之後。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東披 開明 西魏

烏獲是神話天宮諸神之一。畫面為:一獸首人身之神,有四肢,但手足類獸爪,臂生羽毛,頭上生角,其上亦生大羽毛,鼓腹著短褲,作大步奔走狀。此神身壯而有力,謂秦始皇時有大力士,力大而足以扛鼎,故有“烏獲扛鼎”之語。此神後來成為道教的守護神,常被刻於墓內以司守護之職。關於此形象,尚存另一種說法,認為佛教石窟中的這一形象應來源於佛典,而非出自道家,因此認為此神應為佛教中的“人非人”而非烏獲,也就是一種人獸組合的力士。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頂 北披 烏獲 西魏

羽人是神話人物形象。關於羽人的形象,中國古代典籍多有記載:東漢王充的《論衡》中說:“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於雲則年增,千歲不死。”許多道家的典籍稱:學仙之人,“身生綠毛”,“耳出於頂”。《拾遺記》稱:“或衣羽毛,耳出於頂。”《樂府·長歌行》曰:“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此形象畫面為:一仙人,頭長且窄,兩耳向上高豎超過頭頂,上身袒裸,下著短褲,臂上生有大羽毛,有若鳥翼,奔騰於天空之中。此形象與文獻中所記的仙人形象十分相近,與漢代畫像磚上的長生不老仙人形象也很相似,所不同者是莫高窟的羽人也披上了飛天的大巾,應為早期將飛天與中國傳統仙人相結合的形象。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頂 南披 羽人 西魏

南北壁中部繪說法圖,是兼有中原和西域兩種風格的作品。圖中的主尊為一立於全圖中央的佛,身著右袒袈裟,左手握住衣襟,右手揚起手掌,神情頗為莊重肅穆;兩側各有二身菩薩侍立,有的穿著右袒袈裟,有的袒裸上身,下著裙。菩薩的形象被描繪得溫婉嫵媚、身材苗條、體態婀娜、肢體柔軟。佛的上方有華蓋籠罩,其上飾有雙鳳和獸頭圖案。華蓋兩側的雲彩中有四身飛天,上面一對與下面一對風格迥然不同。居上者眉清目秀,大袖長袍,舞姿翩翩;處下者半裸披巾,下著長裙,雙腳倒垂於頭上,或是捧蕾,或是散花,動作十分奔放剛健。圖的下部為寶池蓮花,此構圖或可認為是淨土變之雛形。人物形象生動,敷色以素色調為主,顯得淡雅,極富裝飾性。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北壁中央 說法圖 西魏

南北壁下部繪藥叉,又稱夜叉、夜乞叉、閱叉,意譯為“能噉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八部護法之一。本為一種輕捷、勇健、能啖鬼吃人、既兇殘又難看的魔怪。據說他常幻化成美女形象飛行天空,蠱惑眾生,吃人喝血,故又稱“飛天夜叉”。敦煌早期石窟中常被畫成威猛和粗壯有力的力士形象,以示鎮妖降魔保護佛法,還有一些藥叉或是揮巾舞蹈、或是彈奏樂器,或是交手比武,具有多種形態。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49窟與佛道相融

莫高窟第249窟 北壁下部 藥叉 西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