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陸晨博士、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EE特聘課程導師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E特聘課程導師

蘑菇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

哈佛大學商業心理學BPSY特聘教授

蘑菇學苑名譽院長

The only Thing We Learn from History is that We Learned Nothing from History



Have to Be Healthy and Can’t Hurt Me

2019 年的年底,香港大學中國商學院和往年一樣舉辦新年聯歡晚會。作為港大的客座教授,我再次很榮幸地被邀請到晚會上做一場激情演講,經過和主辦方的反覆溝通,我選中的題目就是我在 2019 年的座右銘:“Have to be healthy,Can’t hurt me”,翻譯成中文就是:必須健康,不能傷害我!Can’t hurt me 是一本紐約暢銷書的名字,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貧窮潦倒的美國黑人,挑戰自己的命運,徹底改變自我成為美國最優秀的海豹突擊隊 SEAL 隊員的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的故事。《Can't hurt me》書的封面上是主人公 David Goggins 送給大家的一句話:“Master Your Mind and Defy the Odds”。自強不息、不向命運屈服。 在演講中,我激勵參加晚會的港大 MBA 學生們,無論什麼樣的逆境人生,都要保持樂觀堅定的信念,不斷追求,完成自我的昇華和蛻變,另外一個驚喜就是我給全場每個人發了一個秘密的投資大紅包(到目前為止,收益頗豐),大家其樂融融,度過了一個歡樂愉快的夜晚。


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不想,幾周之後,我的座右銘就被派上了用場!正當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滿懷憧憬地準備迎接庚子鼠年的到來,中國武漢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病毒肆虐中華大地,人人自危。突然之間,每個人,每家企業,每個社會機構包括地方政府都被這突如其來的病毒疫情打了個措手不及,手忙腳亂;我們所熟悉的正常工作學習生活都在這來勢洶洶的疫情下被徹底改變了。為了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中央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全社會隔離防護並延長假期,中國大地突然靜寂了,一切社會經濟活動都戛然而止。 雖然通過全民眾志成城的隔離阻斷了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和傳播,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治癒人數不斷增多,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疫情對於中國企業(特別是對就業和 GDP 貢獻良多的中小型企業)和國民經濟的影響,以及企業不能按時復工,對於眾多普通勞動者家庭正常生活的衝擊。病毒疫情不但在挑戰個人的健康底線,也在挑戰著企業和社會的健康底線,在來勢洶洶的病毒疫情面前,每個人和整個社會都顯得是那麼的脆弱,不堪一擊。疫情猝不及防的降臨和我們自身的脆弱都是沒有想到的。就在一個月之前,正常地生活對於每個人和每家企業都還是不言而喻、順理成章、想當然的事情,生命的死亡和企業的死亡都太遙遠了,以至於被忽略不計。而轉眼間,“活著”成為了個人和企業在疫情的嚴峻考驗下保持自己尊嚴的底線。


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這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獲得奧斯卡電影獎反映2008年金融風暴的電影《Big Short》(大空頭)裡一個令人難忘的鏡頭,當美國繁榮發展的房地產市場的吹哨人 Whistle-blower,Michael Burry 醫生提著公文包來到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告訴高盛的高管,他願意出巨資對賭美國巨大的房地產市場的覆滅,高盛的投資主管從起初的驚詫的表情轉而變為狂笑,因為他們覺得 Michael Burry 不是個傻子就是瘋子,美國處於鼎盛時期的房地產市場(就像近幾年中國的情況一樣,在2007年,美國的 GDP 是由狂漲不已的房價所支撐的)。Michael 自己出資讓高盛幫助他做出世界上還從未有過的金融信用衍生品 CDS on MBS,建立於房屋貸款打包債券只上的信用違約互換,這是個聽起來非常複雜的金融衍生品,但其實實質的作用就是賣空美國的整體經濟(房地產市場)。從格林斯潘領導的美國監管到瘋狂貪婪的華爾街再到普通大眾,沒有人在 2006/7 年時會相信美國的經濟也就是房地產經濟會衰敗! 不難想象,如果在 2020 年的元月初,我們被告知中國大部分的企業都將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整體國民經濟停滯不前,大家的反應一定和電影《大空頭》裡那個不能自制狂笑不已的高盛女主管是一樣的反應,確信那是不可能的。對於人類來說,如果事件發生的概率可能性太小,就等同於不可能,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感覺和主觀來定義“太小”的數量水平是不一樣的,這就產生了認知上的模糊不清。

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我在給港大、北大、人大和上海交大 SAIF 講授風險管理的課上,都曾講過人生和金融市場交易都要遵循兩個最基本的定律:一個是量子力學裡號稱“第一定律”的能量守恆定律,第二個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所深刻揭示的原則: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該來的就一定會來),而且是在人們最不經意、最志得意滿、完全鬆懈毫無防備的時候突然出擊! 人類原來不可一世的利用科技征服世界和改造自然的宏大進程和理想,竟然在最原始的病毒疾病災害的大舉進犯下節節敗退。世界著名投資家 George Soros 所倡導的反身性在金融市場,社會生活,企業管理中無處不見,深刻地影響了很多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也是反身性在人類和自然,社會,動物之間均衡關係的一次淋漓盡致的體現。


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認知盲區“黑天鵝”風險


作為地球上最聰明智慧的動物,人的實際行動都來自於對未來結果(可能性)的計算(當我們有充分信息的時候)和選擇以及在有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性的場景下所採取的“主觀概率”信任(潛意識和直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猜”的方式,從主觀概率中選擇。 現代風險管理中風險的一個定義就是實際中發生的情況和原來期望值的差別。而期望是來自於人的判斷和決策,它需要兩樣東西:真實全面的信息和正確的符合實際的基本假設。信息的重要性在大數據時代是不言而喻的。另一個方面,談到思考問題的基本假設就會牽連到個人的心理和感覺等主觀意識方面。決策過程中獲得真實全面的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地評估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同場景(從最好的到最壞的),從而做出最優的明智選擇;反之,缺乏所需的真實全面信息就產生了信息不對稱性,從而導致了風險的出現。而當真實信息和認知的基本假設兩者都發生問題的時候,或者更直白地說,就是我們不知道(假設,認知)我們不知道(信息不對稱性)的可能,黑天鵝就不期而至地飛到我們的面前了。 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之後,黑天鵝 Black Swan 一詞不脛而走,廣為傳播,從金融行業到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黑天鵝無處不在。黑天鵝風險的提出者,美國著名期權交易員,紐約大學教授,黎巴嫩人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他的享譽世界的同名著作《Black Swan》中講到:“對於世人來說,不是那些已經知道的知識很重要,而是那些不知道的知識更加重要”。他在書中總結了黑天鵝的三個特性:它具有意外性;它產生巨大的傷害;雖然它具有意外突發性,但人們卻總是在事後為它的發生編造各式各樣解釋的理由,並且信誓旦旦信心百倍地保證它是可以預測的。不難想見,當下一次黑天鵝風險猝不及防地降臨人間之際,人們還陶醉在對於上次黑天鵝風險的“完美”詮釋,而接踵而來更加慘重的痛苦歷程已經拉開了大幕。 在金融上,對抗黑天鵝風險主要依賴於由 Nassim Nicholas Taleb 教授所提出的,經美聯儲 Fed 大力推廣的方法:壓力測試 Stress Testing;壓力測試就是在真正的黑天鵝出現之前,人類自己發揮想象力(這是數學家的專長)製造出虛擬的黑天鵝,放出來實施攻擊,檢驗出在模擬的黑天鵝風險的衝擊下最薄弱的軟肋在哪裡(一家機構、企業和一個人是一樣的,最強也強不過它最弱的地方,木桶效應)?是否能夠倖存下來,從慘烈的黑天鵝風險中全身而退。 開展壓力測試的幾個至關重要的條件,一個是壓力測試的場景真實信息的收集,另一個是壓力測試基本假設的思維框架。壓力測試的場景包括過去已經發生的的歷史黑天鵝風險場景和依賴於人的主觀想象力的未來可能出現的極端場景(這一部分是不可能窮盡所有未來可能性的,因為有人認知的第四象限的存在: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部分!)。可以看到,整個壓力測試的過程是人的主觀和客觀認知的有機結合,一半是科學,一半是人文的藝術(經驗、悟性、感覺、直覺和偏好)。 談到病毒疫情的歷史場景就要首推幾乎快要被大家忘卻的2003年 SARS 非典肺炎傳染病疫情的痛苦記憶。無論是從醫學、生物病理學方面,還是對於國計民生的巨大沖擊和影響,這兩次疫情的整體情況都是非常接近的。美國生態學家 Peter Daszak 表示,“在估測的共160萬種野外未知病毒中,我們目前只知道約 3000種,還不到 0.1%。SARS 的消失並不是一個我們成功了的故事,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人類運氣好”。


Peter 的這段話也恰恰說明了對抗黑天鵝風險中的一個很容易被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因素,運氣。我們能戰勝 SARS 非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隨著天氣轉熱,SARS 從人類的視野中神秘地消失了,人類並沒有找到根治 SARS 的良方。

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運氣是隨機的,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的,人類不可能每一次都像 SARS 疫情那樣有上佳的運氣。人類需要深刻反省,發現並努力改正 SARS 疫情中所暴露的問題,完善和提高全民和社會的整體防範大規模傳染病毒的能力和建立疫情預警機制。同時對於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就像蘋果手機的偉大創始人Steve Jobs 生前給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的至理名言所描述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經歷了 2008 年美國次貸風暴,全球金融監管機構所和各國政府痛定思痛,意識到風險管理中時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與其和黑天鵝風險在它的成熟階段殊死搏鬥,還不知道鹿死誰手;遠不如在風險發生的前端嚴密佈防,希望把黑天鵝風險扼殺在它的搖籃中,極大地降低風險全面爆發後對於金融市場的衝擊和傷害。鑑於這個思路,世界各國紛紛推出金融穩定委員會 FSB 和風險預警機制,意欲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降低風險管理的(經濟)成本。同樣的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管理機制也同樣適用於病毒疫情防控。記得在中歐的一次校友活動上看到過一句話:“如果人生必須有崩盤的話,希望它發生在 40 歲之前”


疫情下的風險管理反思

在這場和病毒疫情殊死搏鬥的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儘管不斷傳出這樣或那樣的“靈丹妙藥”來根治新型冠狀病毒,但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無論是國產的“神藥”雙黃連還是美國著名藥廠 Gilead 不遠萬里送來的最新良方都不是克敵制勝的法寶!而真正在戰“疫”中能發揮實質作用的是個人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才是一個人和一家企業的最大競爭力。 這是一場殘酷的自然淘汰選擇過程,那些體制不好的就會先倒下。同樣的對於企業,在這場和病毒疫情的較量中,自身的“體制”決定了一家企業的生存或死亡。在後面的 3-6 月內,隨著疫情的消退,中國的民營企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下一場驚濤駭浪:倒閉、歇業、裁員。不難想見,可能有數以千萬計的民營中小企業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一家企業的命運是由它的最高領導者企業家的格局、視野、見識所決定的。而企業家的見識又來自於他的教育、悟性、經歷和不斷地學習。企業家的學習和悟性關係到企業發展和生死存亡。 企業和個人的免疫力就是自身不斷加強的風險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有了這兩樣,無論是風和日麗的順境還是電閃雷鳴疾風驟雨的逆境,企業和個人都能立於不敗之地。人的認知是有限的,對於未來是無知的,那些千姿百態的神奇預測週期的理論都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康波理論和新週期理論等)。人對未來唯一確定的就是人不能預測未來(對經濟週期、金融週期、產業週期的判別都是從後向前回望的!)。 場景革命這個詞隨著 AI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變得家喻戶曉。企業發展和金融市場波動一樣,未來要面對的場景是不確定的。企業任何時候都要有兩手準備:一個是 Plan A,就是像馬雲先生所講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注意,萬一代表著實現的概率可能性);另外一個是 Plan B ,就是風險管理裡的“活著”。實現 Plan A 是以 Plan B 作為基礎的。而在實際中,很多企業捨本逐末,為了追求眼前的 Plan A 而犧牲了 Plan B 。問題就在於不知道自己做企業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Know yourself & Know Your Purpose


首先,對於風險的認識,人們從心理上和認知上害怕風險和不確定性,認為風險就是帶來壞的結果。對於風險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了後續如何實際應對管理風險。在心理學上,已經有無數的實驗證明了負面陰暗的心理暗示只會瓦解人們對於解決問題戰勝風險的信心,就像股票的下跌一樣,負面的心理暗示很容易進入一個螺旋下降的循環,讓人難以自拔。因此,面對風險,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家都需要端正對於風險的認識和態度,以積極陽光的心態來迎接挑戰。 人的一生,痛苦和磨鍊是永恆的,而快樂是短暫、稍縱即逝的,調整我們的預期和心態是提高自身風險管理能力(不能傷害我)的首要任務。對於企業來說,企業家的任務,不是迴避風險,風險和回報是緊密相關的(前面提到的能量守恆定律)。企業的發展就要求企業家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經濟實力,客觀明智地選擇承擔一部分風險,來獲得收益和回報。 我曾給出一個嶄新的風險的定義:“風險就是收益和回報的定價單位”,就像貨幣是資產的定價單位一樣。也即是說,企業和個人不能只是簡單地看一個項目、一個投資的數字回報,還必須知道為了得到這份收益所承擔的風險,付出的代價。通過這個簡單的定義,我們就把業務所關心的經濟效益和風險管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再有對立和矛盾。 美國人有一句話“Be careful with what you are wishing for,it may be coming true”。就是說,在入場之前,必須清楚地知道,後面會有可能發生什麼(最好的和最壞的)。風險只是可能性,不是確定的損失,但這並不代表最壞的情況不會發生(這是最簡單的企業風險管理文化版本),個人和企業家的任務都是要捫心自問,如果深陷最悲催的困境,能忍受得嗎?這就是風險前端的心理壓力測試!如果自忖不能,則要在下場一試身手之前知難而退! Just Say NO!在前面說“不”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方式,因為它過濾了選擇的可能性,降低了不確定性。

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大多數人不喜歡說“不”,覺得說“不”是對別人(或者對自己)的一種拒絕,很多時候因為情面上不好意思或者心理偏好的原因,不願意直接表達負面的信息。我在美國華爾街瘋狂的交易大廳學到的說“不”是一種美德,要勇敢地在事情發展的前面說“不”而不是後面!

在前面說“不”,儘管表面上看是表達一種負面的信息,但是當一方明確地傳遞了這個負面信息之後,另一方就清晰地知道下一步怎樣去做,調整自己的戰略方案,前面所傳遞的“不”是價值連城的,因為它幫助我們做出了下一步正確的選擇,節約了等待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和精神壓力成本。這是一個表面的形式和實質之間的選擇。 無論是個人的金融投資交易還是企業發展,還沒有下場之前,能夠真正地瞭解自己,剖析自我,調整預期和做好面對可能發生的殘酷考驗的心理準備是風險防範的第一道防線。 風險在客觀上的表現為信息不對稱性,因為缺少必要的信息,導致決策出現錯誤;風險在主觀上的表現為認知的侷限性,用黑天鵝作者的話說就是,不知道不知道的 Unknown unknowns,後者更加隱蔽所以更難察覺,容易導致觸發黑天鵝極端風險。因此風險管理要從客觀的信息收集和主觀的心理控制雙管齊下。在風險管理上,態度很重要,Attitude Matters!風險管理的態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風險意識,風險文化。

任何一家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願景、使命、價值觀),而企業文化的一個子集就是企業的風險文化。就像人的選擇都是由人的潛意識所決定的,企業的選擇是由企業的“潛意識”(文化)所決定的。你的選擇就決定了你是誰。 病毒疫情是對於人類的一次大考驗,大自然的淘汰是無比殘酷的,但每一次的危難都是社會更新、企業升級、挑戰超越自我的機會。經歷了 2020 年的病毒疫情,讓個人和企業的價值觀都徹底改變。人們從對權力、財富、地位的膜拜轉向對於善良、誠實、愛心、勇敢人性的嚮往。 鍾南山院士的一段話最深刻地反映了社會、企業、個人認知態度的轉變:“一場疫情,讓我們明白,活在這個世上,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除了健康,一切都是浮雲;好好地活著,就是幸福”。

個人和企業苦苦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很多人和眾多的企業家在病毒疫情之前,要麼覺得自己很清楚了,要麼自己知道沒有想清楚,但是日常工作太繁忙了,以至於沒有時間仔細想一下這個最重要的綱領性的問題。疫情讓我們有了難得的機會和時間冷靜下來,重新深刻地想一下這個問題,What is your purpose?什麼是你的人生目標,企業目標?實現它所承擔的風險,付出的代價,是你能忍受承擔的嗎?對於個人,這就構成了你的人生規劃,對於企業,這就是公司發展業務的戰略,以及和業務戰略相匹配的風險戰略。風險戰略的落地實施就是公司頂層設計的風險偏好體系。為了能夠清晰準確地闡述風險偏好,風險偏好體系中既有定性的描述也有定量的刻畫。風險偏好體系就是公司集團層面總架構的風險限額!

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人性共同的認知偏差:對於確定性過高地估計,對於不太可能發生事件的風險和傷害過低地估計甚至忽略不計。風險管理有兩個最終的目標: 第一,就是“活著”,通過這次疫情,就是一次全民生存的普及教育課,讓大家瞭解企業和人一樣活著是要付出成本和代價的。人們所有取得的進步和成功都是有條件的,那個條件就是鍾南山院士所講的“好好地活著”。 第二,就是在“好好活著”的前提下,知道自己最多可能丟多少錢,如果最慘的情況發生,自己的Plan B 是什麼? 企業發展中,無論在前期做了多麼周全詳細的戰略部署、計劃,因為人的認知的侷限性,都無法覆蓋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任何的自然災害都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反映出一家企業的真正實力。在平常的環境下,每家企業都標榜著自己的優秀,但真正的優秀不是無休止的自吹自擂而是需要通過負面的極端壓力測試來驗證的。

一家企業的頑強生命力在於創新發展和風險管理。創新讓一家企業在正常的環境中一馬當先,而風險管理則保證當黑天鵝突然降臨時,企業還能頑強地生存,繼續戰鬥。 一家企業和一個人是一樣的,在順境中,一家企業或一個個人都是被優點所定義,但是到了危難關頭,這些優點在巨大的困難面前,都無足輕重,相反,是以各自的缺點來定義誰“還有一口氣”(這是法國著名影星阿蘭德龍主演的老版《佐羅》裡的一句經典臺詞)。也就是說比誰的軟肋最強。在不同的場景中,對一件事好壞的判別標準大相徑庭。 日本的企業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先生曾經說過“真正塑造人格的,並非天資和學歷,是挫折和苦難”。面對病毒疫情這樣的黑天鵝風險,儘管在客觀上,企業和個人都是脆弱的,保持一個積極正面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危機時刻,如何有效地應對才是考驗作為企業領航者的企業家的領導力和見識試金石,正確永遠是相對的,是要靠不斷實踐試錯來完成。企業家選擇了創業這條艱辛坎坷的道路,就要把每次面臨的危機當做是對領導能力的檢驗,以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名言“那些殺不死我的就會讓我更強大”勇往直前的態度來應對黑天鵝風險,恐慌不安的消極情緒什麼都幫不了,只會像新型冠狀病毒一樣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傳染到公司內的每一個人,讓大家喪失戰鬥求生的意志,讓病毒疫情不戰而勝。

企業家要做的就是以自己堅毅積極向上的態度,來影響帶動公司內其他員工形成意識“共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希特勒橫掃歐洲大陸,英倫三島作為歐洲最後僅存的反法西斯的堡壘,納粹德國開始對倫敦實行徹夜轟炸,為了增加轟炸的恐懼效果,德國提前讓英國知道要轟炸的消息,倫敦的市民都對第一次大轟炸非常害怕,但是隨後很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第一次德國瘋狂大轟炸之後,倫敦的市民反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懼怕了。後來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這些證據都說明一點,人類真正害怕的是恐懼! 堅強樂觀的內心世界和百折不撓的意志能幫助企業家冷靜客觀地審視和應對當前的局勢,尋找應對危機的最佳方式。疫情帶來的企業生存危機是客觀的,但是對於困難危機的態度和選擇是由人來主導的。你的選擇就決定了你是誰。企業家積極的態度會產生積極的行動,才有可能帶領企業走出困境,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選擇;但是如果不做,事態就會急轉而下,演變成負面的確定性。

20世紀最偉大的、改變人類發展進程的科學是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從數學物理的科學範疇直擊人類的意識形態。在傳統的認知中,意識和物質是相互對立的兩個世界,但是現代量子力學提出:意識是一種物質和能量,相信相信的力量! 人生、金融交易、企業發展都呈現了相同的向上和向下強烈的不對稱性。不要做“Crying Baby”,後悔加入了這場充斥風險危機的遊戲。在後面說“不”是一文不值,也無濟於事,唯有在“亮劍”精神激勵下奮勇向前,坦然面對命運的判決,勇於承擔自己選擇的結果,Be Yourself。


審時度勢調整企業戰略是風險管理的起點

一場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衝破了中國薄弱的社會公共衛生防線,狠狠地擊中很多中小企業的致命軟肋:現金流動性不足,無法堅持到疫情結束的那一天。在全國 60個城市擁有 400多家門店的著名餐飲西貝董事長賈國龍都說,賬上現金流扛不過 3 個月。中央和地方政府快速推出了一系列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舉措,減輕了企業需要承擔的一部分壓力。但是企業自身需要反思,不是等到風險來了,就變成了“CryingBaby”,哭訴國家不伸手相救就完了! 很多企業之所以走到今天的窘境是自己的選擇,他們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市場,一切都是以營利為目的,風險意識淡薄,大量負債,滿負荷運轉,企業在規模上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做大做強”幾乎是每個中國企業 CEO 的信條,風險管理被束之高閣,甚至認為是給生產運營拖後腿的。企業為了利潤傾其所有,這些企業相信他們的業務發展計劃和戰略是最完美的,考慮了可能發生的一切,卻沒有考慮到可能發生的風險,更不相信黑天鵝風險會出現。

很多企業家盲目地相信數量的增大也同樣會帶來質量的提高,這完全是違背科學規律的。數量和質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維度,無論是在金融市場上,還是企業發展中,數量的增長都不可避免地帶來質量的下降。東西方的企業家對這一點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 一個就在疫情中發生的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口罩,疫情發生後,中國最珍貴的物品非口罩莫屬,全社會都是一罩難求。網上有很多的口罩網購應運而生,他們打著的旗號是 4-5 層防護的口罩,大家都覺得有 4-5 層隔離,這多好啊,而且價錢比醫用外科口罩還便宜(標準的醫用外科口罩只有三層,中間的隔離防護層是最關鍵的,正是有了它,口罩才能阻斷空氣中病毒泡沫的傳播)。但是當我們把號稱4-5 層防護的口罩剪開,才豁然發現,中間最重要的隔離層竟然是餐巾紙!數量和質量的選擇在這個危急時刻就意味著生死。 在自然界,不是最強壯的動物生存下來,像侏羅紀的恐龍,而是那些快速調整適應周圍環境變遷的生物成為優勝者,遭人厭惡的蟑螂是和恐龍在同一個遠古時代,形象醜陋的它之所以能夠完勝巨無霸的龐然大物延續至今,就是仰仗著它的善變調整適應和強大的繁殖生命力。 病毒,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它是一種微小的,只含一種核酸(DNA 或 RNA),必須寄生於細胞內並以複製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

病毒是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新陳代謝機構,一旦離開了宿主細胞,就變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病毒的可怕和強大就在於它藉助於生存環境不停地變異增強。 大部分企業在春節前剛剛做完了 2020 年“氣吞山河”的業務規劃和預算,但這短短的一個多月,企業的生存環境徹底改變了,殘酷的現實讓企業的領導者別無選擇,為了活下來,堅持到戰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那一天,企業必須學習病毒的“善變”,審時度勢,當機立斷靈活地快速調整企業戰略以適應當前的危在旦夕的境地。今年企業的目標是“活著”而不是“盈利”。


應對疫情的風險管理措施

在這次病毒疫情的防護中,人們知道了要想潔身自好,不被病毒傳染,需要有健康的體制和積極樂觀的態度,主觀和客觀的結合。健康的體質是核心競爭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是黑天鵝來臨之前持之以恆不懈努力的結果。 對於企業來說,健康的體質就是公司建立一整套在公司的價值觀為指引下的組織架構、治理架構和風險管理內部控制體系。企業文化和企業風險文化代表著企業發展的最高目標和境界。在日常的公司經營管理中,風險管理是保障業務開展的合規性和降低生產運營過程中出現的損失。但在病毒疫情的黑天鵝面前,風險管理就是整個企業的生存能力。 企業管理中著名的駱駝(CAMEL)法則中 CAMEL 這個英文單詞的每個字母都代表了企業管理中一個重要的維度:C 是資本,A 是高質量的資產,M 是公司的管理,E 是權益,L 是流動性。在風險管理中,CAMEL 的應用次序要反過來,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 L,代表流動性風險管理。流動性,就是指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流。2008 年的金融風暴被稱為是次貸風暴,意指信用風險。但它實質上是被信用風險所觸發,而轉為流動性風險。在那場席捲世界的金融危機中,美國著名的五大投資銀行分崩離析,貝爾斯登是由於流動性風險現金不足被迫倒閉,被JP Morgan 收購。李曼兄弟是在流動性風險和資不抵債的雙重打擊下被關門歇業的。而著名的投資家巴菲特卻在他的賬面上保留著 600 億的現金,佔公司淨資產的一半。 因為病毒疫情的衝擊,很多企業都不約而同地深陷現金流斷裂的困境。流動性風險之所以是最嚴酷的就是因為,現金流是公司立足的根本,滿足公司日常運營的基本需求。公司天生的體質就是千差萬別的,像平安、京東、巴菲特的公司因為業務模式的關係,現金流非常充足,有強健的體魄來抵禦流動性風險的衝擊。而對於一般的企業,因為現金的低收益率,不會在賬面上存留很多現金(一般的企業財務管理規則是保留三個月的企業運營所需的現金),影響企業的效益。

但是,對於突如其來的黑天鵝疫情,流動性資金的多少就決定了一家公司的命運。 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後,以世界清算銀行 BIS 為主導的世界金融監管機構修訂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 3,其中的一個重點方面就是加強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必須滿足平時運營所需的流動性和極端風險下的流動性資金需求。2016年開始推行 LCR 流動性覆蓋率和2018年實施 NSFR 淨融資穩定比例等加強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措施。LCR 是針對短期(30 日曆天)的壓力場景下的流動性壓力測試,要求在流動性面臨短期的壓力時,公司本身的淨現金流必須在 30 個日曆日每天均為正數,也即,這30天中,每天淨流入現金流都要大於流出的現金流;NSFR是針對長期(一年)持續的壓力市場場景所展開的流動性壓力測試,非流動性資產所需的資金支持能夠從長期穩定負債獲得支持。相對於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面臨更大的挑戰,只有錢(現金)能解決流動性風險,而前三種都可以用公司的資本來了斷。

儘管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是對銀行監管的要求,但是,它提出的管理流動性風險的思想和架構方法論是適用於一般企業的資產負債管理和流動性管理。 由於病毒疫情對於中國企業和商業的衝擊,企業生存的最後一棵稻草就是死死守住現金流,現金為王!不言而喻的,對於每加企業,流入的現金流一端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大打折扣;而對於流出的現金流一端(成本),彈性很差,所以必須加以嚴格控制,節約消減一切可能的現金支付費用。公司的財務部在這個特殊時期,肩負著公司興衰存亡的重大使命,要和企業的最高領導層一起逐項梳理公司的現金流明細。明確公司生存所需的最低運營資金的安全底線,計算出庫存現金可以支持公司運營的時間,評估資金鍊斷裂的可能性和資金缺口的數量,一旦出現,公司是否有備選方案來解救自己?現金流按照應付款和應收款分類,對於應收款,列出詳盡的應收款客戶名單,按照應收款的時間排序:近 1 個月、近 1 個季度、近半年、近1 年的現金流入計劃,再按應收款的金額和收到款項的概率進行排序。對於應收款是在 1 個月內可以回收的,銷售、財務和公司領導團隊要立即制訂出催款計劃,並展開行動,並就此項工作制定考核獎懲指標。對於重大款項,公司的最高領導要身先士卒親自上陣;另外,最近為了應對疫情對於企業的衝擊,國家出臺新的和疫情相關的政策和各種補貼、稅收減免以及其他優惠政策。公司需要馬上組成相應的工作小組,仔細梳理中央和地方的各項救濟政策,若滿足要求就立即準備材料申請。 對於支出的現金流一端,以同樣的排序方式:時間、金額、對公司業務和聲譽的影響,對所有的應付款明細分門別類,更新企業 1 個月、3 個月、6 個月、1 年的資金流出的時間表和金額。列出哪些支出是必須且緊急的;哪些支出是經過和企業上下游的其他企業或貸款銀行充分溝通協商後,可以延期或分期支付並不會給企業的聲譽和信用帶來負面影響的。

企業的自我救贖就像疫情中的病人不能把生存的寄希望於遙不可及的病毒疫苗和“神奇”的特效藥上,而是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付諸於行動,提高企業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免疫力。疫情的突然登門到訪,讓企業沒有時間和機會到外部尋求其他的資金幫助,金融槓桿不復存在,只能啟動自身的運營管理槓桿--控制成本,提高工作的效率。成本控制中按固定、變動、可控、不可控等進行分類,財務部和企業的領導者逐項進行成本分析(數量和重要性兩個維度),決定哪些成本可以砍掉。艱難時刻,公司要同舟共濟上下一起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公司的領導層要懇請大家多出開源和節流的建議和措施。相對於裁員,讓一部分員工暫時無薪休假,只保留公司核心崗位、創造價值的員工正常工作,是公司節約開支的一個重要方式;無論選用哪種方法,公司要開誠佈公地向大家講明情況,取得員工的諒解和支持。

陸晨丨疫情下,風險管理的重新審視

疫情的殘酷性逼著很多企業推行模式創新轉型,線下的業務出於停滯狀態,但是催生了更多的線上業務,一部分企業全員做“微商”,把線下業務搬到了線上,做的有聲有色。另一批企業不甘坐以待斃,推出了“共享員工”的自救方式,讓本公司無業務可做的員工幫助其他的公司做線上服務。背水一戰會把人平時因為習慣或者惰性而深藏不用的“意識能量”Will Power 在生死關頭都盡情釋放出來,促使企業和個人升級迭代,歷史上任何一次進化都是跳躍式的,這次也不例外。


運氣比聰明還重要

經歷了 2003 年驚心動魄的 SARS 非典疫情的新東方的老闆俞敏洪先生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的一次專訪中談到,2019 年新東方內部開始推動自有直播體系的研發,這個決策在 2020 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時“意想不到地救了新東方一命”。否則,線下課堂全面關閉,上百萬的寒假班學生無課可上。如果全部退費,那新東方只能關門大吉,七八萬員工失業,後果不堪設想。


沒有人能有神奇的先知先覺的本領,新東方和每個人一樣對於病毒疫情的悄然來襲也是一無所知!人們喜歡把這些無法解釋的現象一股腦推進“運氣”Luck 的魔盒中,對於為什麼始終是一頭霧水、不明就裡。 人對任何事情的發生原因都有好奇心,好奇心在科學上的表現就是回答“為什麼”,科學上回答“為什麼”的方式是通過歸因分析,當然,分析的過程中(大數據、統計和概率論)有很多容易發生認知錯誤的陷阱,比如著名的湯普森悖論、米格 25 原則等,任何事物反覆地經過一層層的歸因分析,到了最底層(也就是不能再回答“為什麼”的那一層),只剩下三樣最根本不能再細分的東西:運氣、選擇、信任! 在華爾街流行著一句很有哲理的話“運氣比聰明還重要”,講的是在“Money Never Sleeps”金錢永不眠的華爾街,要想成功,運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同樣的,當黑天鵝風險來臨,每個人、每家企業都傾其所有抵禦風險,當我們打完最後一顆子彈,拼彎了刺刀之後,唯一和我們同在的就是那撲朔迷離的“運氣”,只能被動地等待著自己的命運被選擇。 我在給前面提到的幾家國內知名的 EMBA 商學院授課時,都曾講過風險光譜:100%的企業風險,大概有70%的風險是通過公司董事會設定業務戰略,CEO 帶領公司高管團隊具體執行以實現公司金融 CorporateFinance 裡所定義盈利:產品的回報率>公司的融資成本。儘管不是絕對的,但是保持業務盈利就像足球場上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的道理是一樣。餘下 30%裡的 90%(27%)是一般風險,它們的出現頻率很高,造成的傷害不是很嚴重,企業可以依照現代風險管理的知識和方法來應對。還有 3%的風險就是出現頻率極低,但一旦出現就一劍封喉,讓企業遭受滅頂之災的極端黑天鵝風險,抗擊黑天鵝的方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壓力測試,但壓力測試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想象出崩盤的場景,壓力測試能夠覆蓋大約 2%的極端風險;最後終極的1%,就是不知道不知道的風險,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還會發生什麼,風險的源頭在哪裡?發生黑天鵝的全部場景是不可能窮盡的!這個時候,”漏斗理論”的思維方式就變得至關重要,想要堵住一隻漏斗不讓水流過,有兩個選擇,堵住開闊的上部或者尖細的底部,要蓋住上面很困難,捉襟見肘,顧此失彼;但堵住下部卻是輕而易舉的。在這裡,漏斗開闊的上部就代表了發生黑天鵝風險的所有可能場景,想要堵住,顯而易見是不可能的,漏斗的下部所代表的就是無論是從哪個角落裡飛來的“黑天鵝”,它們都殊途同歸對於企業做一件(壞)事,讓企業崩盤不復存在,而從資產負債表上的解析表示就是自有資本,位於資產負債表末端的權益低於零,從這個邏輯角度上來講,防止黑天鵝的入侵 = 公司不死 = 公司“活著”。而活著的要求就是資本(權益)> 0。理論上只要有充足的資本,公司就能信心十足地抵禦黑天鵝風險,但是在實際中,資本是有成本的(資產負債表的零線基準不是數字0,而是加權融資成本 WACC)。世界上沒有一家企業能夠有滿足要求的充足資本覆蓋這最後 1%的黑天鵝極端風險。在99.9999....的信心區間的表達中,公司的資本決定了小數點後面有都少個 9,但不可能到 100(也就是說風險是不可能 100%被控制消除的)。那個細小的裂縫從 99.9999....到 100,裡面的風險可能性極低,控制成本太昂貴了,沒有企業從主觀上願意下場去真正管理這種風險,同時人的本性覺得那是不可能的,客觀上,佔用巨大的本應用於企業發展的珍貴的資本,企業管理者面臨著績效考核和會計制度等壓力,可想而知他們的自然選擇是什麼。那麼,最後的0.00000......1的風險是由誰來負責,我想,大家已經知道答案了,運氣! 企業沒有能力和動力來掌控最後最貴最不可能的風險,心甘情願地聽從命運的判決,希望那些置企業於死地的極端風險不要發生。 運氣無論是在投資交易、創業、企業發展、風險管理中都默默地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在黑天鵝風險中,運氣是最後的終極審判官。企業家做好自己應該做的那部分:通過自我學習不斷加深風險意識和知識,作為企業風險的佈道者在公司內部培育灌輸企業風險文化,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靈活主動的企業管理方式,高效透明的公司風險管理架構和組織架構,輔以科學的風險管理措施和獎懲分明的風險管理制度,竭盡所能把風險拒之門外。如果在付出所有的努力之後,還是交由運氣來裁決,就要以正面豁達的心態擁抱所發生的一切,Let it be! 就像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中名言所講: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