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狂”出了新境界

题《红高粱家族》

卅年再读红高粱。想当初,我真狂,天马行空,猴子敢称王。为创新格破“五老”,硬头皮,撞钟响。

土匪抗日也堪赏。切菜刀、擀面杖,儿女英雄,热血洒疆场。我今白发已苍苍,三杯酒,泪两行。

打油词仿江城子曲牌,忆写《红高粱》时心境。“五老”指老故事、老思想、老人物、老语言、老套路。

这是莫言在重读《红高粱家族》时写下的题词。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狂”出了新境界

莫言说自己“狂”,我也觉得他是“真狂”。叙述手法上多种叙事技巧娴熟地交替使用,狂得让人脑子感觉到一阵阵火烧;故事的描述细节上夸张的色彩闪现在眼前,狂得让人眼花缭乱;整部作品的修辞手法上狂得让人多次出现因叙事手法太烧脑而想放弃,却又多次因修辞而重新拿起书来继续阅读。

莫言祖籍山东高密乡,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在198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分组成。小说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另一条线索是高密东北乡先辈们的抗日故事。

  • 莫言叙述手法的“狂”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狂”出了新境界

读别的文学作品,我们只要跟着作品按顺序读下去,就能够很容易领会作品的故事梗概,不需要再进行重新排序。但是,读《红高粱家族》时,我们并不能轻易地掌握故事的时间顺序,因为莫言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天马行空地自由使用。

如果将小说的12345五部分重新排序的话,那么我将其排为25143。而莫言却将小说的高潮余司令伏击鬼子,“我奶奶”牺牲被莫言安排在第一部分,然后抽丝剥茧般地展开“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恨情仇,讲述“我奶奶”的身前身后事。给人一种从一根线的中间将线拎起来,然后按中间这个节点撸向两边。

这种“狂”的叙事方式让整个时间和空间线索既复杂又合理,既让我觉得混沌模糊,又对莫言巧夺天工的安排赞叹不已。

所以,阅读时,我跟着莫言的笔端,心追着脑子,脑子追着眼睛。如此,才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理清楚。

  • 莫言色彩描写的“狂”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狂”出了新境界

红高粱家族的环境是一个大大的特写,这个大特写的颜色是高度夸张的红色:高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酒是红的,血是红的……这种红色布满了高密东北乡,布满了《红高粱家族》,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另外,红高粱所在的高密乡不单单有血红的,还充满了玫红、凝紫、暗青、湛蓝、雪白、土黄……莫言肆无忌惮地用他手中的笔涂抹这些色彩,让人看到一个比真实更加真实的的中国乡村。

高密乡的色彩“狂”得绚烂,但是让人感到厚重,连红高粱也会“肃然默立”、“感情激荡”、“向苍天呼吁”,连“我爷爷”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相亲相爱时那狂舞的高粱杆上都闪烁着阳光。

莫言让红高粱在这个色彩明媚的高密乡见证着热烈的爱情和英勇的抗日活动。莫言赋予了高密乡、赋予了红高粱太多太多的浪漫色彩。

  • 莫言修辞手法的“狂”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狂”出了新境界

首先是通感的运用。通感也叫移觉,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器官通过联想的方式沟通起来。

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器官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莫言写到:“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气息是一种味道,是通过嗅觉感受到的。这里将气息写得有颜色,有味道,成为了一种视觉和嗅觉。“刘大号对着天空吹喇叭,暗红色的声音碰得高粱锞子索索发抖。”吹喇叭的声音是通过听觉感受到,这里的声音有颜色,听觉视觉通感。

莫言对通感手法的熟练使用使小说的画面感和可视感大大增强,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莫言在小说里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比如:“骡马驴粪像干萎的苹果,牛粪像虫蛀过得薄饼。”、“高粱们奇谲瑰丽,奇形怪状。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时而像魔鬼,时而像亲人它们红红红绿绿、白白黑黑,兰兰绿绿,它们哈哈大笑,它们嚎啕大哭,哭出的眼泪像雨点一样打在奶奶心中那一片苍凉的沙滩上。”

这些修辞手法的“狂”用使小说产生了一种魔力,也使莫言的小说有了“狂”的资本。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狂”出了新境界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是由“我”来叙述,将“我”和“我爷爷”、“我奶奶”传统一辈分割开来,远远地讲述那个时代高粱地里一辈人的动荡一生。红高粱家族里人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自由而无拘束,喜怒哀乐尽情发泄,不会像现在的人扭扭捏捏,遮遮掩掩。莫言用先辈们的自由来衬托“我”的不自由。

莫言“红高粱”的故事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生命本身的欲望与动力是如此的真实和强劲。让我们读完以后深深地沉浸在其中,同时也让我们对人性的真实和美好产生了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