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食?抄手?傻傻分不清楚

在學校的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討論每天吃什麼,有一次來自福建的兔子說想吃扁食,來自五湖四海的室友紛紛表示長春哪有這東西?在到了食堂,一碗熱騰騰的扁食端上桌,來自四川室友A說:“這不是是抄手嗎!”室友B反駁:“明明是餛飩,好嗎?”,室友C不屑:“明明是肉燕!”, 室友D著急:“這叫雲吞呀!”還有天花亂墜的說法:“這不是餃子嗎?”

扁食?抄手?傻傻分不清楚

扁食?抄手?雲吞?餛飩?肉燕?

但不管怎樣,餃子絕對是我們第一個否決的答案

今天兔子就來介紹一下吧

扁食

福建地區稱之為扁食、扁肉。這個稱呼看上去有些奇怪,跟這個食物好像並沒有多大關聯?

實際上大有關聯!

福建地區的餛飩跟其他地方的不同,其餡料上是下足了功夫,福建扁食最大的特點是“打肉”。

對!你沒有聽錯,不是切肉,是打肉。福建扁食的肉餡之所以有彈性,吃起來脆脆的,是因為其選擇新鮮的純瘦肉,去除筋膜之後,順著纖維切成條狀或者塊狀,然後放在木墩上用木槌敲打,直到豬肉爛如綿、粘如糊,然後放入鹽、小蘇打水攪拌成糊狀。

扁食?抄手?傻傻分不清楚

打肉餡

餡料完成之後,將麵粉加入少許鹼水一起做成薄皮,每張麵皮不超過7公分,包出來的扁食僅有桂圓大小,非常的精巧。入鍋煮熟之後,放入醬油、豬油、味精、香蔥就可以食用了。

扁食?抄手?傻傻分不清楚

扁食

扁食的俗稱有很多,北方的餃子統稱扁食,福建一帶納入餛飩的範疇,沙縣小吃稱之為扁肉,部分地區的人們也稱之為扁食,在福建扁食和餃子是分開的,餃子的皮是圓形的,而扁食皮是梯形的,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抄手

兔子第一次聽到這名字,很難想象這是一道食物,還以為是什麼新興的職業呢~

那這抄手有什麼來歷?為什麼叫抄手呢?

有兩種說法:

一是指因為它皮薄易熟,抄手之間,就已煮熟上桌。

另一說法是,因為製作抄手的最後程序是將麵皮兩頭抄到中間粘緊像一個人抄起兩隻手,這個樣子頗似人們在冬季為避寒將兩手抄在懷中的形象,所以叫“抄手”。

扁食?抄手?傻傻分不清楚

紅油抄手

抄手的皮一般都是方形的,多包裹肉混雞蛋,對於湯底和澆頭的講究頗有意思。原湯多是用雞、鴨和豬身上幾個部位的肉,經文火慢煨而成。原湯既稠白、又濃香。再澆上一勺紅油,紅紅火火,麻辣鮮香盡在其中。

扁食?抄手?傻傻分不清楚

紅油抄手

在四川一帶,因為嗜辣的緣故,多數是以紅油來作為主要的調料,因而有這麼一道著名的川菜——紅油抄手。

餛飩(tun)

想想很多小夥伴跟兔子一樣,看到這兩個字脫口而出的餛飩(dun,第四聲),實際上,這是個錯誤的讀法,偶然一次輸入的時候發現錯誤,去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來那麼多年兔子都讀錯字了,正確的讀音為餛飩(tun,第二聲)

這個應該是各地區用的比較多的稱呼了

對於餛飩叫法可是有一段傳說,甚至可以追溯至漢朝。

在漢朝,邊疆的百姓時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生活不得安寧。而渾氏和屯氏正是匈奴部落中最為兇殘的兩個首領。於是百姓便將肉剁碎,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不能將匈奴食之,希望戰亂平息,過上太平日子。

扁食?抄手?傻傻分不清楚

餛飩

肉燕

肉燕又稱太平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著名的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甘薯粉等輔料精製而成,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非常爽口。所以肉燕跟餛飩、抄手、扁食......還不太一樣。

扁食?抄手?傻傻分不清楚

肉燕

雲吞

這個名字一聽就帶著畫面感,聽到這個名字,兔子的腦海就浮現了一群食客在熱氣騰騰的店鋪裡吃著雲吞,有種吞雲吐霧的感覺。

雲吞是廣西、廣東小吃的一種,源於的“餛飩”,初期被歸類為餅類之中。因為大小剛好是 “一口一顆”,故稱為 “雲吞”,同時這也是與英語"wonton"英譯而來的叫法,雲吞除了單獨吃,也搭配麵食,廣州著名的雲吞麵你沒吃過也肯定聽過。

當然雲吞和餛飩、抄手還是有細微的區別,雲吞外皮以雞蛋和麵粉製成,皮極薄,吹彈可破,煮好後呈半透明狀,餡兒有豬肉、海鮮(鮮蝦為主)、冬菇等,講究的還要加入蛋黃和剁碎的魚茸一起調味。廣東雲吞不講究包法速度快,但是賣相精緻,一口吞一下一個,滿滿都是滿足感。

扁食?抄手?傻傻分不清楚

雲吞

大家明白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皮包面是什麼了嗎?這些食物看似相似,實則蘊含了每個地方的風俗人情,和飲食習慣,其中的文化可是有大大的講究。


在你們的家鄉,是否也有相似的食物呢?它們又分別叫做什麼名字呢??說給兔子聽聽叭~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

喜歡的話關注我~

我是:兔子的不粘鍋粘了(≖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