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大哭,抱還是不抱?”會有什麼差別,這些後果不可逆

寶寶哭了,到底該不該抱呢?讓很多新手媽媽糾結不已。抱吧,怕寶寶形成依賴

,以後只要哭都得抱起來哄;不抱吧,一是不忍心,二是怕寶寶沒有安全感、留下心理陰影。

梅梅家的寶寶,從月子裡開始就特別愛哭。餓了會哭、尿了會哭、入睡會哭、醒了還會哭,每次哭鬧都得梅梅抱起來哄才能安靜。

“寶寶大哭,抱還是不抱?”會有什麼差別,這些後果不可逆

每次看著梅梅抱起孩子,外婆總是不讓抱,讓梅梅“狠心一點”,說一哭就抱,會讓寶寶養成“依賴”的壞習慣。就讓寶寶哭一會,幾次沒人抱他後,自然就不會再哭鬧了。

聽著寶寶撕心裂肺的哭聲,梅梅心如刀割,總是會忍不住把寶寶抱起來,溫柔的撫摸著,微笑的看著。

在梅梅看來:寶寶的世界沒有成人想象的複雜,此階段的孩子不能言語,只能通過哭來表達需求。因此,當孩子哭泣時,就應該立馬抱起來,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媽媽關注的”。

“寶寶大哭,抱還是不抱?”會有什麼差別,這些後果不可逆

而在外婆看來,很多時候寶寶哭的雖然很大聲,聽起來很傷心,實則一滴眼淚都沒有。此時媽媽若是立馬抱起來哄,就會讓寶寶形成依賴,甚至把寶寶“寵壞”,也不利於寶寶獨立性的建立。

無論是梅梅主張的“一哭就抱”還是外婆主張的“堅決不抱”,似乎都挺有道理。那麼,當寶寶大哭時,到底該不該抱起來哄呢?

01、關於“寶寶哭了,不抱”的問題

當寶寶哭了,主張不抱的父母,究其原因,多是害怕寶寶形成依賴。1920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華生,曾做過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將一名9個月大的嬰兒,放在小白鼠和毛絨玩具旁邊。當嬰兒接觸小白鼠時,華生就用錘子敲打鐵棒,發出巨大的噪音。

“寶寶大哭,抱還是不抱?”會有什麼差別,這些後果不可逆

久而久之,即使沒有巨大噪音,這名小嬰兒依舊會對小白鼠及毛絨玩具產生恐懼。更殘忍的是,這種恐懼在孩子腦中留下了陰影,實驗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孩子依舊沒有恢復正常。

“寶寶大哭,抱還是不抱?”會有什麼差別,這些後果不可逆

這一實驗,讓約翰·華生堅信:兒童是可以被訓練的,並提出了「嬰兒哭了不能抱」的哭聲免疫法。

這一套方法也與中國老人主張的“寶寶哭了,不抱”的觀念不謀而合。因此,很多家長就信奉:寶寶哭了,不能抱,否則就會讓寶寶形成依賴

殊不知,嬰兒在不能言語的時期內,父母應該多注意這種啼哭背後的原因及意義,並及時響應孩子,以滿足孩子的需求。倘若孩子的哭聲,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就會讓他們內心產生持久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認為這個世界是危險的、無法信任的

“寶寶大哭,不抱”,會給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不斷有新的科學研究證明:寶寶哭鬧,是孩子的正常需求,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將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具體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長時間哭泣的寶寶,長大後更容易依賴別人

“寶寶大哭,抱還是不抱?”會有什麼差別,這些後果不可逆

就如上文中外婆的主張一樣:寶寶哭了不抱,才會讓寶寶變的更獨立。經過科學研究證明,寶寶哭了,父母不及時給予響應或安慰,只會讓寶寶哭的更大聲,早期及時響應寶寶,能防止寶寶陷入崩潰的情緒中

“依戀理論之母”安斯沃斯也做過調查發現,如果在寶寶出生後的前6個月中,媽媽能對嬰兒的啼哭迅速敏捷的做出響應,那麼,在往後的日子裡,孩子啼哭的頻率就會越來越低。

②長時間哭泣會可能導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

《Theimportanceoftouchindevelopment》的作者認為,缺乏接觸會導致寶寶的生長激素減少,甚至停止合成。對於眾多新生兒來說,大多數時間都在睡眠狀態中度過,每天只有幾個小時處於覺醒狀態,覺醒狀態也是寶寶最容易哭鬧的時間。

“寶寶大哭,抱還是不抱?”會有什麼差別,這些後果不可逆

這時候父母應該對寶寶多進行撫觸與安慰,不僅可以增強母嬰情感,還能促進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加快寶寶對食物的吸收,同時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

③長時間哭泣不利於寶寶的身心發展

曾經有實驗研究發現,媽媽每天多抱寶寶,不僅會讓母嬰關係更加緊密,孩子哭泣頻率更低。而且經過生理及智力測試得出:每天較多的摟抱對嬰兒的身心發展大有好處。

也有研究後發現,出生前幾個月哭得少的嬰兒,比起哭鬧時間長的嬰兒,智商更高,精細化運動能力更強

02、關於“寶寶哭了,要抱”的問題

寶寶哭了,不管最終選擇是抱還是不抱,很多媽媽第一念頭都是【伸手去抱】。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聽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不忍心不抱;另一方面是心煩心累,本能的想通過【抱】來讓哭聲停止,於是就有了【一哭就抱】的反應。

孩子【一哭就抱】真的會寵壞孩子嗎?

英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在實驗中,為恆河猴設置了兩個媽媽,一個是溫暖、柔軟但不提供食物的絨布媽媽;另一個是冰冷堅硬、提供食物【奶瓶】的金屬絲媽媽

“寶寶大哭,抱還是不抱?”會有什麼差別,這些後果不可逆

經過半年多的測試發現,大部分時間,小猴子們都依偎在絨布媽媽身邊,當受到驚嚇時,也會在第一時間抱緊絨布媽媽;同樣對於寶寶而言,更需要的也是媽媽溫暖的撫摸與安慰。

媽媽對於寶寶而言,就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當寶寶感到害怕恐懼時,能夠第一時間得到媽媽的關心。同理,當寶寶傷心哭泣時,媽媽不及時響應與安慰,或許寶寶哭一會兒就不哭了,但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就會覺得:“自己是無關緊要的人、媽媽不愛我”,嚴重者,還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因此,【一哭就抱】寶寶,不僅不會被寵壞,因為家人及時的擁抱與安慰,還會幫助寶寶減壓,讓寶寶感到更安全,對寶寶的身心成長是有益的。

03、寶寶哭了,到底能不能抱呢?


當然能抱,但抱也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

對於1歲以前不能言語或言語不清的孩子來說,餓了、尿了、困了、病了都會哭,如果父母能夠了解寶寶哭泣的背後原因,從而針對性的滿足,孩子就會停止哭泣,並獲得內心的滿足。

“寶寶大哭,抱還是不抱?”會有什麼差別,這些後果不可逆

當然,【抱】也不能讓寶寶不哭,比如尿溼了、拉臭臭了,媽媽即便【抱】起,寶寶還是會大哭,因為尿溼了會讓他更難受。因此,想讓寶寶不哭,媽媽還需瞭解寶寶哭泣的背後原因。

①0-3個月寶寶的哭聲,應重點關注


對於0-3個月的寶寶來說,每一次哭聲都是有真實的需要。比如餓了、尿了、困了等都會通過哭聲來告訴爸爸媽媽。因此,在此階段,父母應該及時響應寶寶的哭聲,不要擔心寵壞寶寶。


②7-9個月寶寶的哭聲,開始有“意識”了

隨著寶寶的認知和情緒的發展,寶寶的哭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懂得哭聲所帶來的後果,此階段的寶寶,常常喜歡對著某個特定的人哭,比如媽媽。


③9-12個月寶寶的哭聲,逐漸有“指向”性


11個多月的園園,看著下班回家的媽媽,總是會一邊看著媽媽哭,一邊張開雙手要抱抱。此階段的孩子,每次的哭聲都帶有一定的“指向”性,常常會通過手勢或身體語言,來“訴求”他們的需要。


④12個月以後寶寶的哭聲,“意識”很強烈

此階段的寶寶,知道怎麼利用哭聲來“控制”大人,在哭的同時還會尖叫,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對於此階段寶寶的哭聲,媽媽若是【一哭就抱】,就會像很多老人抱怨的那樣:孩子會用哭來脅迫父母

面對此階段的寶寶,父母不能【一哭就抱】,否則就真的會寵壞寶寶,讓寶寶形成【要抱】的依賴心理。

總而言之,當寶寶大哭時,父母首先要找到寶寶哭鬧背後【無法訴說】的真實需求;其次是及時安撫響應寶寶,找到寶寶【停止哭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堅信:抱他,並不會寵壞他,而是在幫助寶寶,成為一個更獨立、更健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