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一段城市變遷的歷史。在口述史《住在武康大樓》裡,作家陳保平、陳丹燕採訪了大樓內半個世紀以來的居住者、大樓管理者,以及風貌保護區的總規劃師。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嘉賓:作家 陳丹燕

武康大樓簡介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是一座近百年的歷史保護建築,原名“諾曼底公寓”,它地處上海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坐落在淮海中路(原霞飛路)、武康路(原福開森路)、興國路、天平路、餘慶路相交的六岔路口,承載著豐富的城市發展的歷史。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天台

和許多生活在當地的孩子們一樣,少年時代的陳丹燕也喜歡騎著自行車來到武康大樓,爬到樓頂,看看上海灰藍色的天空,向下可以望到五個街角和成片生長的梧桐葉子,

她將那種強烈的都市感稱之為故鄉。


選擇採訪對象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陳保平、陳丹燕夫婦

陳保平、陳丹燕採訪的16位住戶,包括教師、演員、職員、商人、作家、醫生、護士、社區工作者等,從1920年代生人到1980年代生人,入住時間從1950年代至2007年,時間跨度近60年。

而所有的記錄都化成了這本書——《住在武康大樓》。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住在武康大樓》

通過被採訪對象的口述,讀者可以看到武康大樓內部的日常生活和公共記憶,身為作者,陳保平和陳丹燕則期冀這些個體的記錄會成為上海城市歷史中絢麗的一頁。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住在武康大樓》內頁

在採訪對象的選擇上,陳丹燕和湖南街道進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磋商,儘量選擇更具代表性、更善於回憶的住戶。


住戶的更替

為了更好地瞭解武康大樓的歷史,陳丹燕採訪了當時主持武康大樓和武康路更新計劃的設計師沙永傑。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沙永傑和陳丹燕

他雖然從未居住於此,卻比所有的居民都切身地瞭解武康大樓。在他收藏的最早的設計圖紙中,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樓內的每一個戶型。

在走訪過程中,一戶俄羅斯住戶給陳丹燕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這位俄羅斯妻子說,自己一開始想要搬來這裡住,是因為她翻閱了資料,看到有一個共產黨小組曾住在這裡開會,引起了她的極大興趣。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俄羅斯住戶一家

她來看房子的時候是個黃梅天,牆壁返潮,她無意中還發現了牆上的俄文標語。許多人對老建築感興趣,也就是因為這樣子的細節吧。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周炳揆

還有一位住戶是陳丹燕哥哥的小學同學,名叫周炳揆,他在6歲的時候就入住了武康大樓,至今已有64年。幾十年沒見,這次的久別重逢讓雙方都感到十分親切。

百年來,武康大樓處處留有歷史的遺蹟,更有許多文化名人居住於此,其中就包括著名演員上官雲珠之女姚姚。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上官雲珠和姚姚

如今來到這裡,陳丹燕還時不時會有種恍惚的感覺,彷彿聽到歷史向流水一樣淌過。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姚姚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另一位住客林江鴻,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職員,1954年入住武康大樓,當年曾意外地目睹了姚姚的車禍。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林江鴻

90年代以後,居民們可以買賣使用權,一些曾經的軍官住戶搬了出去,再搬進來的人則是當時第一批富起來的人。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內部

有一位住客說他曾經的理想就是住打蠟地板、鋼窗蠟地,小時候沒住到,一開放使用權他就馬上買了下來,這些小小的搬遷故事都是做建築口述史時有意思的地方。

黃淑芳夫婦為1949年前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在1950年搬進大樓,是訪談者中最早住進這幢樓的,也可能是口述者中與文化名人相處最多的一家。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黃宗英、趙丹

黃宗英、趙丹一家,鄭君裡、黃晨一家,孫道臨、王文娟一家,還有周璇、王人藝、王盤聲、吳茵等,他們都見過。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鄭君裡、黃晨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孫道臨、王文娟

黃淑芳說,那個時候周恩來和鄭君裡很熟,每次去宋慶齡家裡都會朝武康大樓上面看,彼此會招手。

為了瞭解更多1949年前的住戶信息,陳丹燕的先生陳保平還特意跑去了公安局查戶口檔案,並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手抄內容。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武康路上的海上遺珍:武康大樓

陳保平和陳丹燕在武康大樓取景

在編纂口述史時,雖然採訪進行地非常慢,但是夫妻倆卻一直堅持著沒有放棄,因為陳丹燕覺得這些口述內容是整個城市的身份認同,大家會通過這些書更加愛跟自己相關的城市,更愛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