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大病未必是吃出來的!90%的疾病由內因而起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是大家極熟悉的文字,它出自《素問·刺法論》中。

對於何為正氣?也許還有很多含糊不清。


其實,在《內經》的體系,正的定義是確有所指的。在《素問》的“五運行大論”以及“六微旨大論”都有如是言:“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故而所謂邪氣正氣,就是當位之氣為正氣,非位之氣為邪氣。


在中國文化裡,時位是一體的,所以當位非位實際就是當時非時的問題。比如夏天的當時當位之氣是熱,而非熱的諸氣,象是寒冷,便被視為邪氣,餘者以此類推。


當時當位細分起來,就是當下這一刻,離開這一刻便是非時非位。《大學》的八條目用了正心一詞,由此我們亦知正心亦就是當下之心,或曰心不羈絆於過去,亦不妄想於將來,時時處於當下,便可謂正心了。


對於當時當位當下,《內經》還用了太過不及來表達,失於當下,該來的未來被視為不及;不該來卻提前到來被視為太過。不及用補,太過用瀉,所以中醫的補瀉亦不過是扶正的手段。


劉力紅:大病未必是吃出來的!90%的疾病由內因而起

按照上述經義,正涉天人,本無內外,為什麼經中要格外強調“正氣存內”呢?實在地說,只有內在的正才具決定性的作用。內在的正其實就是心正或曰正心,《大學》裡面的修身必以正心為前提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因素會影響到這個內在的正?或者說什麼因素會影響到正氣存內呢?《大學》裡例舉了四個方面,即有所憤懥;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四者概括起來,亦就是情緒,因此我們需要認清,情緒是最困擾“正心”,是最容易導致正氣不存內的因素。


情緒之所以最能影響正,乃因情緒最為二元對立的特質。過去看《中庸》,總以為子思將“喜怒哀樂之未發”作為“中”,作為“天下之大本”,太有些小題大作。今日從二元對立的層面來看,則只有讚歎的分了。


因為對立就不可能有中,而一旦超越對立,中自然就擺在那裡,這不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嗎?!因此,若然困在喜怒裡,就必然陷於二元對立的糾結不能自已,如此便無中可言,無中,正何由出?故而中正往往同言。


劉力紅:大病未必是吃出來的!90%的疾病由內因而起

只是作為普通的人,實在無法擺脫情緒,亦可以說,整個世界的努力方向便是為了製造情緒。現實世界裡,人們把情緒分為好壞,並試圖使世界向好的情緒方向發展。而在《中庸》裡,似乎所有的情緒,既便是喜樂,都沒有被看好。一方面,喜樂的後面就隱藏著哀怒,它們遲早要登臺;另一方面,只要是情緒,都會無一例外地具備干擾中正的特質。這是聖人對待情緒的基本態度。


既然現實社會不可能沒有情緒,很難做到“之未發”,那麼,如何使這些發出來的情緒不構成傷害?這便有一個“中節”的問題。“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便無傷人之虞了。


中節即是恰到好處,即是沒有過也沒有不及。讓情緒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其實是很有難度的。現實裡我們要麼將情緒深埋在心底,以致抑鬱、發瘋、跳樓,要麼就天天人肉炸彈似的,既傷人又傷己。


劉力紅:大病未必是吃出來的!90%的疾病由內因而起

中節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各持己見,執持一端,這樣便使得本來有限的情緒變得無限。《論語·子罕》有孔子的一段問答:“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這段問答我未必全懂,不過用在此處,倒覺得挺當機的。


執持一端會使有限的情緒流於無限,乃至沒完沒了。看一看每一個充滿矛盾的家庭,無不如此。每天為了同樣的事情爭吵,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如何使情緒中節?不至流於無限?孔子的經驗告訴我們:叩其兩端而竭焉。執持一端,死咬住這點理不放,便就沒完沒了,若能叩其兩端,也就罷(竭)了。


叩其兩端何以就能竭焉?子思在《中庸》裡引用了孔子的另一句話,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明白。其謂:“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後世將這句話作了簡化,叫:執兩用中。執兩也好,叩兩也罷,不過為了用中,用中的什麼呢?用中的作用!關於中的作用,《中庸》用了一個字來表達,這就是:和。和一旦生起,情緒便消於無形。


偏執產生情緒,情緒又不斷激化偏執,致使我們遠離中正平和。

中正是生命的基座,偏離中正,生命的大廈必然傾斜坍塌。


山西南部有一個聞喜縣,出過不少人才,縣名雖為武帝所賜,但聞喜真正的出處還在《孟子·公孫丑》裡:“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後世徑稱“聞過則喜”。子路位列“孔門十哲”,可對於一般人而言,很多的情緒都由“聞過”而起。亦可以說,聞過實在是考量我們把控情緒的關鍵。孔子在對自己一生的評價裡,到了六十,即稱耳順。所謂耳順,就是聽到各式各樣的言辭都不會干擾情緒,或者因各種言辭泛起的情緒都不會左右自己。當然,諸言辭中,又以指責批評甚至無中生有的誹謗一類的言辭,最能令人不悅!


前些天,因為自己的草率在微博上轉發了一條未經確實的私信,給當事人及部分同道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儘管自己用能夠想到的三條途徑作了道歉,但仍遭致尖銳的批評。這些天來,不時地浸染在這些激烈的言辭裡,一份憂悶揮之不去。看來情緒一旦落到自身,真還難以自拔。算算不到一年便要進入六十了,可離耳順真還遙遠。


當其位、當其時為正,從外而言,是四時當令之氣,從內而言,便是時時處於當下。我們從正的造字可以看出,正從止、從一,故《說文》言正為:一以止。換一個說法就是:止於一為正。止於一,其實亦可看作止於中,因為唯中有一,離開中,便成二了。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是孟子的一句名言,若能止於一,時時處於當下,便就是養吾浩然之氣,便就天人渾然一體,如此邪何以幹呢?


我們之所以將情緒擺得這麼重要,是因情緒最容易將我們留在過去,太多的時候我們會因為過去的不快而糾結不已,總想討個公道,於是陷入懥;情緒亦會將我們逼向將來,併為此憂患,總之它老是使我們遠離當下,遠離浩然正氣。


情緒是自我的影子,或者說是自我的化身,我們品一品公正這個字眼,再看一看偏私,也就知道,只要被情緒左右,便無什麼公道可言。或者說只要我們處在情緒之中,便不知道公道了。情緒是如此可怕的東西,實在需要我們去警覺,但情緒又是一個很好玩的遊戲,透過這個遊戲我們可以很方便地發現自我,發現偏私,發現了怎麼辦?還得用聖人的方法:克己復禮!克己就是克除自我,破除偏私,私我一除,所剩即禮即公,因公而有正,因正而離偏,情緒便自然弱化。


《身體,是情緒的地圖》


中醫一直講致病的幾個因素,無非是六淫七情,六淫是我們可以抵禦的,風邪寒暑燥溼,通過我們的皮膚進入我們的身體。熱了可以找個陰涼地,冷了多穿一些,只要我們起居有節,能按四時而生,符合自然規律,就可以抵禦外界之病。而七情對身體的影響比較複雜。


1.不良情緒引發能量失衡


哈佛大學曾有一個調查:90%的病來自我們的內在,來源於我們的情緒。大部分癌症病人與父母關係不好,負性情緒過多,抱怨消極情緒在生命中佔大多數。


黃帝內經裡有五臟與五志之說,每種臟器代表一種能量,代表一種情緒。其實情緒就是一種能量,如果我們長期處於某種強烈的情緒當中,它會形成一種物質留在我們的身體裡,阻礙我們吸收正常的身體養分,造成身體器官功能失衡,從而破壞身體內部平衡系統,造成疾病。


2.傷胃經的情緒:委屈、怨人


打個比方,當一個人心中有委屈和害怕的時候,心裡會聽到一個“木”的聲音,聞木聲則惕然而驚,這傷的是胃經和腎經,人時常會有吐的感覺,腰會很不舒服,皮膚會很粗糙,而且長向心肉,肚子大,腿很細,當這樣的情緒起來的時候,人想喊。


胃經是從我們的第二個腳趾,沿一定的路線,通過心包,到我們的臉上。當我們受到很大委屈,堵住我們的胃經的時候,一是影響我們的胃,二是影響我們的心臟。在中醫中,心臟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神明。當心包受到傷害,被萎弊的時候,人就失去了理智,失去了認知。


3.傷腎經的情緒:驚嚇、恐懼


而關於腎經,當我們受到驚嚇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們的脊椎從後腦處嗖的一下涼了下去,會一直涼到我們的肛門和骶骨。中醫中說,恐使氣下。當我們有恐懼的時候,感覺我們的氣從後腦處,一下向下,聚集到我們的腎經上。


4.傷脾經的情緒:思慮過度


容易焦慮的人,就是思慮過度,會傷脾,人的體型就會佝僂著,背隆起,因為在焦慮的時候,身體會攣縮。相由心生,當你的情緒是如何的時候,身體體型就會變化,會按照你的情緒去塑一個型出來。


這樣的人,肺經和脾經就會出現聚結,背部會有隆起。思傷脾,脾為土,土生金。思慮過度,會生憂,憂傷肺,而肺主皮毛。所以,長期思慮過度的人,會容易得皮膚病。在治療很多皮膚病人的時候,需要去了解一下病人的情緒,大部分的皮膚病人,都與其情緒有關。

看起來,情緒比外界的環境不好更影響我們的身體,所以體內環保,還需從情緒入手。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