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星探測命名“天問一號”,透露一項更長遠太空計劃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今天(4月24日)獲得正式命名:天問一號。這一名稱透露了中國超越火星的更長遠雄心。

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為防控疫情,在線上舉辦了啟動儀式。我國公開徵集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和任務標識發佈。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天問系列”將成為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天問一號”是其中第一次任務。這意味著,中國行星探測已經形成整體概念,中國的目光已投向超越火星的更遠行星。

啟動儀式還透露,“天問一號”任務中的火星車,即將啟動全球徵名。

中国火星探测命名“天问一号”,透露一项更长远太空计划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全球徵集活動”新聞發佈會公佈的火星探測器飛行效果圖。圖/國家航天局

命名玄機:“天問系列”起步火星,超越火星

“天問”取自屈原長詩《天問》。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以“攬星九天”為任務標識,展示了字母“C”的形象,匯聚了中國行星探測(China)、國際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測進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義,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與態度。

中国火星探测命名“天问一号”,透露一项更长远太空计划

“天問系列” 任務標識。圖/國家航天局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我國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深化中國人對火星乃至太陽系的科學認知,推進比較行星學等重大問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命名透露了中國深空探測一項更長遠的計劃。

國家航天局稱,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以“天問系列”命名,也使用同一個主標識“攬星九天”。“天問一號”的標識,在“攬星九天”圖案和“中國行星探測”下方有“MARS”字樣,表明為行星探測工程中的火星任務。

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將行星探測計劃進行整體規劃,火星只是第一步。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相關負責人2018年曾介紹,我國後續深空探測工程,初步明確了四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在2020年7月發射火星探測器,預計經過10個月的飛行,2021年到達火星。其後,計劃在2028年左右進行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採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

我國還將進行小行星探測,並在2030年前後開展木星系探測和行星系探測。火星第一次探測任務正在實施,後面三次任務正報請國務院批准。

中國探月元老、“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也多年呼籲開展行星探測,他近期透露,我國將探測火星、小行星和木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星際探測。

“天問系列”與已有10餘年歷史的“嫦娥系列”淵源深厚,不僅名稱都取自中國傳統意象,工程上也有承續關係。嫦娥工程是我國首個深空探測計劃,中國探測器首次離開地球軌道。“天問系列”則再次航向更遠的星球,開啟行星探測時代。

中国火星探测命名“天问一号”,透露一项更长远太空计划

火星車與著陸巡視器外觀設計構型圖。圖/國家航天局

從8個備選中勝出,“中國風”任務名再添一個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全球徵集,早在2016年8月啟動,共有35912個工程名稱及圖形標識作品參與,收到各地投票3278962張。

據此前報道,經過徵名產生了8個火星探測工程任務名稱入圍方案,包括鳳凰、天問、火星、騰龍、麒麟、朱雀、追夢、鳳翔,其中半數以上也是取自中國傳統元素。今天,官宣定名為“天問”。

航天任務的命名中,神話傳說和古典文化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探月工程取名“嫦娥”,月球車得名“玉兔”,空間實驗室叫“天宮”,各懷絕技的衛星有“北斗”“風雲”“悟空”和“墨子”“張衡”。十幾年來,中國將神話傳說用航天器寫進了星空。

屈原長詩《天問》中寫道:“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這首詩叩問了大量天文現象和歷史事件,表達了對真理的求索,也與中國深空探測氣質相符。

去年,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以後,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中國還命名了5個月球背面的地名,均有濃郁的中國風。

嫦娥四號著陸點被命名為天河基地;著陸點周圍呈三角形排列的三個環形坑,得名織女、河鼓和天津,均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的星官;著陸點所在馮·卡門坑內的中央峰命名為泰山。

中国火星探测命名“天问一号”,透露一项更长远太空计划

嫦娥四號著陸區地理實體命名影像圖。圖/國家航天局

除了取自傳統元素,中國航天任務和航天器的另一種命名方式,頗具科幻感,往往與“天”有關。

中國載人飛船是“神舟系列”,貨運飛船為“天舟系列”。即將開建的空間站名為“天宮”,各艙段和望遠鏡分別叫“天和”“問天”“巡天”等。衛星領域,數據中繼衛星名為“天鏈”,寓意一條傳輸衛星數據之鏈;探測引力波的試驗衛星叫“天琴”,因三顆衛星組成的編隊在空中形似豎琴。

為重大工程徵名,已成中國航天一項傳統,每次都能引發公眾積極參與。

中國首次為月球車徵名活動中,入圍的名稱包括玉兔號、探索號、攬月號、錢學森號、追夢號、尋夢號、追月號、夢想號、使命號、前進號10個,玉兔號、攬月號、尋夢號進入決選名單,玉兔號最終勝出。

“天問一號”預計7月實施,與美國、阿聯酋先後奔火

命名既定,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離實施又近了一步。

據此前消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預計今年7月實施,由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

去年11月14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國家航天局發佈了河北懷來進行的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畫面。試驗模擬了著陸器在火星環境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安全著陸是火星探測任務最艱鉅的挑戰之一,這次試驗在亞洲最大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模擬了火星重力環境(火星重力加速度約為地球的1/3)。

中国火星探测命名“天问一号”,透露一项更长远太空计划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現場。圖/國家航天局

火星探測難度相比月球探測升級。最大不同在於距離的懸殊。地月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而地火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里,最遠為3億~4億公里,對測控能力要求極高。有人比喻,讓火星探測器精準著陸,相當於從巴黎擊出一隻高爾夫球,落在東京的一個洞裡。

航天專家龐之浩介紹,距離越遠信號越弱,地火距離還將帶來至少10分鐘的信號延時。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和著陸的那段關鍵時間,只能依靠研究人員提前輸入數據,由探測器進行自主判斷,相當於“盲降”。

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曾說,火星光照強度小,加上大氣對陽光的削減,火星車能源供給也比月球車更為困難。這些都使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更具難度和複雜性。

不過,我國有嫦娥工程五戰五捷的經驗,以及大推力運載火箭、超1億公里測控等技術的突破。“中國火星探測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高,所以效率也會比較高。雖然很難,是有信心的。”龐之浩說。

每26個月迎來一次地火距離最近的窗口期,大約1個月左右。隨著歐洲與俄羅斯合作的ExoMars火星漫遊車推遲到2022年,今年,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和阿聯酋“希望”火星探測器將與“天問一號”先後飛往火星,開啟近年一次探火高潮。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