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醫“古脈法”之:離經脈第二


傳承中醫“古脈法”之:離經脈第二

離經脈第二 易日:一陰夾於ニ陽間,故日離。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陰心包絡經。

二、部位:甲、鬼哭穴(在中指尖下)

乙、蟹眼穴(中指本節與第二節交界橫紋處)

丙、外勞宮(手背中指本節內側歧縫間,脈管呈人字紋處:一說與內勞宮相對,脈診當依前說)

丁、天河穴(由外勞宮循歧縫上行至手腕關陷中有脈處)

三、診法:分候脈、候氣、候寒熱三部

甲、以離經指法候鬼哭穴之脈跳(但有人離經脈行於指尖兩側),陽脈為心陽外開,陰脈為心陽不足。

乙、此以候氣:捏鬼哭穴,外勞宮脈動加大;捏蟹眼穴,天河穴脈動加大,以候心氣。與候脈結合,則用以推氣與脈之間的辯證關係。左右手相比較,則可推心氣心血之辯證關係。

丙、候指尖寒熱

四、所主:甲、小兒出疹發痧,身雖熱,而指尖冷。

乙、離經無脈者,可斷其心氣不出井,為心氣虛故。四逆者,必先見離經寒,次發展及手,厥過肘者不治。

丙、產婦分娩時離不出井,如氣(熱)與脈(動)由本節逐漸向上發展,待達於指尖,則宮口開大已至少三寸,胎兒將立刻娩出。

丁、離洪實而動甚者,慎勿投開散心氣之品。證治大法詳《證治大法品》。


(大家喜歡才是我前進的動力,謝謝大家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