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car(2)🎦」心有所動

「Oscar(2)🎦」心有所動想起一小說:《致加西亞》的信,講的是一位下級無條件執行上級的命令,將一幾乎無法送達的信,最終送達的故事。92屆Oskar另一部獲獎影片《1917年》講的也是同樣的故事。

無須嘚吧嘚太多,僅就置景、表演以及長鏡頭的使用三項,就可無愧對它的褒獎。

二位角色,一位湯姆一位斯威夫特,與其說是塑造的角色,不如說生活的原型就是如此更為恰切。其中的湯姆,一臉的稚氣,還帶些嘟嘟的嬰兒肥,但你只要瞅他一眼,就會死心塌地地喜歡上他。演員對角色的詮釋,即使將最細微的細節放大十倍,也會令人心服口服。

用心的置景很多時候,比直接的話語更有說服力。前沿的泥濘、塹壕、鐵絲網、掩體,包括田野、農舍、野花等一哈就令人感受到戰爭的膠著與殘酷。

因為要送信,鏡頭幾乎都是在運動中完成的,在超長的領拍和跟拍的鏡頭中,演員與鏡頭、景物絲絲入扣,不得不令人歎服。

當然,影片也有動情之處,湯姆臨死前躺在斯威夫特的臂彎裡,要他答應,要為他找到自己的兄弟,並代他給自己的母親寫封信。

斯威夫特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承諾,為他找到了兄弟,影片的結尾,斯威夫特走向田野,給湯姆母親的信,就寫在他痛苦和疲憊的臉上……

有人不喜歡輕易表達好感,一旦表達一定是心有所動,俺就是這樣的“銀恩”[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