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前是“冠軍收割機”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很難獲勝了?

13歲前是“冠軍收割機”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很難獲勝了?

還記得那些曾經轟動世界高壇的神童嗎?

他們在十二三歲已經主宰賽場,拿冠軍拿到手軟,但他們長大之後好像就很少獲勝了,甚至再也沒有聽到他們在賽場上的消息,或者離開了高爾夫行業。

為什麼呢?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01

那些曾經響亮的名字

如果你是資深球迷,或者特別關注青少年球員成長髮展,你會知道國內外有些名字在以前是多麼的響亮。

記得2005年10月,首屆VOLVO中國青少年冠軍賽在北京舉行,這是一場級別非常高的青少年比賽,匯聚了國內最頂尖的29位青少年球員。

13歲前是“冠軍收割機”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很難獲勝了?

經過兩輪18洞比桿賽的激烈比拼,分別決出了各個年齡組(11-12歲、13-14歲、15-17歲)的最後冠軍。

這場比賽還有其他很多優秀的青少年球員,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那幾年青少年比賽的冠軍專業戶。

13歲前是“冠軍收割機”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很難獲勝了?

這是在國內建立非常早的Golf Time網站上的一則新聞,記錄了中國最早一批青少年球員的成長。


02

為什麼他們沒有如期成長為頂級球員?

現在,國內外曾經報道過的這些“冠軍收割機”都已經長大。

他們有的在高爾夫頻道當了主持人;有的到了而立之年,依然在賽場上追逐夢想;有的當起了教練,換一種身份圓夢;有的則扔下了球杆,離開了高爾夫行業……

最終,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但這些在十二三歲主宰賽場的優秀孩子,並沒有如外界所期待那樣,成為賽場上的頂級球員。

現在國內一些活躍在各大國際賽場上的球員,例如馮珊珊、李昊桐等,他們十幾歲開始學球,在青少年時期也沒有太多名聲,反而成為了“中國一姐”、“中國一哥”。

13歲前是“冠軍收割機”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很難獲勝了?

為什麼呢?

這裡有一個數據,和這些孩子的賽場表現發展基本是吻合的。

“有證據表明,十二三歲就達到單差點的水平,這樣的球員在日後成為頂尖球員的機會反而更少。”英國PGA導師、伯明翰大學高級講師Martin Toms說。

Martin:過早給孩子貼上“天才”、“神童”這些標籤,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03

為什麼不要給孩子過早貼上“天才”標籤?

不管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我們都渴望得到認可,得到讚許,這是人性。渴望得到認可的反面是,我們會害怕、恐懼得不到認可。

孩子八九歲的時候,你經常誇Ta是“神童”、“天才”,孩子很開心。當他到了十幾歲之後,突然發現以前打不過Ta的人都打得比Ta好了。

這時候,沒有了媽媽的讚揚,沒有了爸爸的認可,隨著而來的都是爸爸媽媽的焦慮,教練的懷疑,“為什麼你現在不行了?”,“為什麼球技退步了?”。

以前高爾夫帶給Ta的都是認可、讚許,現在變成了否定、懷疑。


13歲前是“冠軍收割機”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很難獲勝了?

要知道,我們普通人,大部分人給出自己的讚許,都是因為結果,很少有人的認可是來自過程。

孩子拿了冠軍,打了72杆,你會誇Ta厲害,這是因為結果,而不是過程。但是,“冠軍”這個結果是可控的嗎?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Ta貼上基於結果的標籤;當Ta長大以後,得不到這個結果了,得不到認可了,而是質疑,Ta就會恐懼、害怕、焦慮,一直惡性循環,最終讓Ta想逃離打球。

因此,有了上文Martin Toms博士提出的數據,小時候拿冠軍越多的孩子,長大後成才的幾率可能越小。


04

如何提升孩子長大後的成才幾率?

與結果導向相反的是過程導向。

長期的成長和成功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一路上學到的東西,而不是結果。

當孩子有了“成長心態”,而不是“結果心態” ,他們可以更好地處理挑戰和逆境,因為這些逆境不被視為成功或失敗的情況,而是成長的機會。

關注孩子每一次訓練,每一場比賽,每一杆擊球的過程,Ta認真、專注、投入的態度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當孩子知道只要我認真了、全力以赴了,就會得到爸爸媽媽的讚許,Ta的內心就不對結果有恐懼、焦慮。

13歲前是“冠軍收割機”的孩子,為什麼長大後很難獲勝了?

高爾夫是一項長期投資,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收益,孩子的學習不會在每一輪比賽結束後停止。

在“成長心態”中,一切都是正向循環的,孩子每次都進步一點,每年都進步一點,最終,小溪匯成大海。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很重要,每一步都需要家長的科學引導。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關於青少年高爾夫球員科學成長的知識,推薦《高爾夫冠軍父母公開課》課程。

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科學角度,以及豐富的巡迴賽數據作為支撐,告訴你,在孩子的每個階段,家長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有了這些科學理論的支持,你會成長為非常優秀、卓越的家長。只要你邁出一小步,孩子在成長中就會邁出一大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