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減薪,員工不答應!減員,空出的崗位誰來幹?

作者 :喬木

某廣州電商公司成立10年,員工規模發展到100人,年營業額有8千萬,這前8年時間是風生水起,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公司利潤高了,也沒忘記付出心血的員工。平均每年加薪10%,公司整體工資費用率也超過了15%左右,在同行業中算是挺高的。

案例分析|減薪,員工不答應!減員,空出的崗位誰來幹?

但是今年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產品需求和平臺流量雙雙下滑,營收減少,日子過得緊巴巴起來,養活100人員工壓力變大。

現在他們面臨兩個選擇:

1. 員工減薪,管理者帶頭把工資降點,減少工資費用,降低負擔;

2. 裁員減人,將100人團隊縮減到60人,裁員40%,收編後勤服務部門,精簡運營市場部門。

案例分析|減薪,員工不答應!減員,空出的崗位誰來幹?

如果你是這家公司老闆,會怎麼選擇?

一、有人說減薪吧,先把那些貴的人工資降下來,這樣計算下來,每月減少50萬左右費用是可能的

這樣非常直接高效,我反對這樣的方式有2個原因:

1. 最貴的人,有時是最便宜的。舉例說明:月銷售200萬的業績的員工,月工資10萬;月銷售5000的業績員工,月工資3000元。哪個貴,哪個便宜?其實我寧願發給第一個員工10萬工資。所以減薪,等於減效,對於優秀員工的打壓和貶值。導致優秀的員工流失增加,留下的都是平庸之輩,人力成本進一步增加。

2. 員工普遍的一個認知:給多少錢幹多少活,幹多少活給多少錢。給我降工資,那我就給你降質量,降目標,降付出,最終交貨延遲、中差評增多、客戶流失。所以員工不爽,就會讓客戶不爽,客戶不爽,老闆也爽不起來。

案例分析|減薪,員工不答應!減員,空出的崗位誰來幹?

所以減薪這條路,不能走,走上去就是不歸路。

二、那選擇另一條路:減員精簡部門,注意減員之後,一定要精兵簡政。

裁掉的人,他們原來的工作,誰來承擔?這些坑,誰來填?

這時候,就要採用PPV量化薪酬模式,梳理工作內容,將這些活標準化、事項化、可視化,並且根據難度、頻率、時長分別定價,誰幹就可增加這部分收入,同時通過這種方式,將崗位具體職責和交付結果標準,做了一次很好的明確界定,活分公共(大家都可以接)和非公共(只有個人能做,比如一些專業性強的工作),提高效率,推動崗位績效增長。

案例分析|減薪,員工不答應!減員,空出的崗位誰來幹?

這樣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局面,不僅填充了原來不飽和的工作崗位,而且給員工加了薪,增加了積極性。PPV模式真正地實現,減員增效績效的目的,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這樣的方式是不是更好呢?

PPV模式,如何系統地操作實施?特別是分活、定價、導入具體怎麼做?可以留言或私信給我,一對一溝通解答。

你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留言評論,也許你的思考或實踐經驗比我的更有價值和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